![]()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旬阳民歌历史悠久,曲调丰富,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它同其它民间艺术形式一样,是旬阳璀璨的民间艺术瑰宝中一枝绽放的奇葩,也是底蕴深厚的旬阳民间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旬阳地处秦巴腹地,汉水横贯东西,旬河纵穿南北,从远古的草莽山林繁衍到今天的肥田沃土,从原始的荒芜贫瘠发展到现代的昌盛文明,无不凝结着世代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广大劳动人民的血汗创造。旬阳民歌是他们生活的写照,是他们情感的心声,也是旬阳人民才能和智慧的结晶,更是旬阳这块热土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
民族民间音乐史研究认为,现存在大量的传统民歌,多源自明代中叶以后,旬阳虽早在西汉建县,但山大人稀,地域偏僻,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并不发达,加之历代的战乱,直至明代中期,这里还“政治不纲,寇盗蔓延、出入充斥、邑井萧条,如《汉志》所称火耕水耨,饮食给而不忧冻饿者,盖难言之。”(清乾隆《重修旬阳县志》序)。明清两代,南方和中原各省居民,纷纷向秦巴山区迁徙,是旬阳近代人口发展的基础。移民开发带来了生产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现在我们能够收集到的流传在县境的传统民歌,应当是在明代以后产生和流传于旬阳境内的,更确切地判断,当是清代末期民国时期流传在旬阳的民歌。新中国建立以后,广大的音乐工作者,重视民间艺术的发掘与保护、搜集与整理。从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省地各级音乐工作者曾多次、多人来旬阳采风,收集整理旬阳民歌,特别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全国范围内的民间音乐集成工作的开展,为旬阳民歌的搜集和整理创造了有利条件,旬阳民歌集成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81年8月结集成册的《旬阳民歌集成》共有七卷,收集各类民歌(包括曲艺和小戏曲)868曲,其中34首被《陕西民歌集成卷》收录。为旬阳民歌的传承和创新,保存了珍贵的资料,也为我们学习、了解传统民歌,创新和发展旬阳民歌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旬阳民歌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题材和体裁、风格和色彩都体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兼容性的特征。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