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岐山转鼓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1
注册时间
2013-4-2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岐山转鼓   发表于 2013-4-21 16:00:2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岐山古称西岐,因箭括岭山有两岐而得名。公元前12世纪末,周部族在太王古公亶父率领下因避戎狄,翻梁山,渡漆沮,来到岐山之下,后世称为周原。历经王季、文王和武王100余年经营,推翻殷商,建立西周王朝。分封后,岐地属王畿的周、召两国,由周王朝直接管辖。至北周武帝天和四年置三龙县,以山得名,治岐阳镇。隋开皇十六年移三龙县治于西40里(今凤鸣镇),改名岐山县至今。全县11个镇,3个乡,总面积856.45平方公里,人口47万。岐山县位于陕西关中盆地和渭北黄土高原西部。北纬 3 4°07′~34°37′,东经107°33′~107°55′,属暖温带气候。年平均气温11.5℃,降水量625 mm,无霜期209天。东距西安146公里,西南距宝鸡68公里,陇海铁路横穿本县蔡家坡镇,县区南部太白山下的五丈原,是三国时的古战场,这里曾是魏、蜀交战,诸葛亮病逝之地,后世因此而建诸葛庙。县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产冬小麦和油菜,“周原月无  月无 ,堇荼如贻”。

    岐山县地处我国东部和西部、北方和南方的交界。北经麟游县与甘肃省的庆阳地区接壤,西经凤翔、陇县与甘肃天水、平凉和宁夏固原接壤,南经宝鸡直通四川,东边直达西安。据史书记载,岐山在商以前即有官道。周、秦时期道路四通八达。在我国以长安为国都的时期,它是都城的西大门,是南通汉中、四川直至湖广的必经之路,西北通往甘肃、宁夏的主要通道,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古人以“南控褒斜,西达伊凉,岐雍高峙,千渭争流”来形容当时交通的便捷以及地理位置的重要,历史上发达而现代相对滞后的交通便构成了民俗民间文化生长传承的特殊环境。

    岐山转鼓的历史渊源  
  
    鼓为我国古代“八音”之首。鼓在岐山的发展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代的《大武》即用鼓伴奏,秦始皇兵马俑中也曾出土过战鼓的形制。岐山作为周文化和礼乐文明的发祥地,鼓乐在这里有良好的传承和发展条件,以转鼓队的服装、队形、打法以及现场气氛均可感受到浓浓的周文化气息。

    西周时期,鼓不仅是人们娱乐、祭祀等的乐器,更是在战场上激励将士奋勇博杀的号令,所谓“击鼓进兵”、“鼓角齐鸣”等。

    汉唐时期,岐山转鼓主要以长安鼓乐为其形,以西周文化为其神,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步形成了岐山转鼓的雏形;明清时期,鼓在岐山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打法,有了一定规模的民间转鼓组织。到了近代,岐山转鼓发展较快,先后经历了三次发展高潮,在庆祝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人民公社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富民政策中,岐山人民敲锣打鼓,普天同庆,转鼓艺术得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具备了现代锣鼓的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省、市、县各级领导对岐山转鼓的发展尤为重视,从政策、人员、技术等方面给予关心支持,多次派专业人员下乡辅导,举办转鼓大赛,推介重点转鼓队参加省市、全国的各类活动,使岐山转鼓队伍的数量、质量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转鼓艺术得到空前繁荣,成为岐山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特色品牌。

    岐山转鼓的基本内容
   
    岐山转鼓古时为战鼓,为军事所用,后在历代相传中增加了舞蹈等艺术动作,鼓手绕鼓而转,全场皆转,而形成今天的“岐山转鼓”。

    转鼓是岐山锣鼓中最具特色、最有魅力的一种,民间称之为“跑鼓”或“跑转鼓”,是根据民间鼓谱“二槌”、“三槌”打法和民间鼓舞特色改编,历经几代人的摸索和改进,演变成的一种打击方法,鼓手、钹手在表演中不断变换位置,夹杂舞蹈动作,风格以粗犷豪放、激昂雄壮见长,气势磅礴,震撼人心,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

    打法:

    二槌:分两个不同的段落,鼓点不同。

    三槌:每环鼓点不同,结束时用“三槌”将气氛推向高潮。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974

u=330256292,406974618&fm=15&gp=0.jpg (6.21 KB, 下载次数: 47)

u=330256292,406974618&fm=15&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6:22 , Processed in 0.344831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