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一、简介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是人文内涵丰富、造型功能独特的传统生土建筑,它遍布龙岩市永定全县各个乡村,主要分布在汀江、永定河流域。
客家土楼多姿多彩、形式各异,从外观造型上分主要有三类:五凤楼、方楼和圆楼。除此之外,福建土楼还有诸多变异形式,如五角楼、半月楼、万字楼等等,这些奇特而又丰富多彩的土楼造型,连同土楼这个泥土创造的奇迹所反映出登峰造极的夯土技术以及围绕土楼的传说典故和土楼的民俗风情,构成了一幅土楼文化的精彩画卷。
永定土楼以方形为主,圆形土楼较为少见但最具特色、最引人注目,此外还有方圆兼具的\"大夫第\"即\"五凤楼\"。据统计,永定境内目前尚保存两万多座土楼,基本上是以家族的形式进行居住,具有安全防卫、防风防震、防火防潮的功能。
二、溯源
客家人源于地道的中原汉民。客家的先民因躲避王权更替、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引发的战乱而举家南迁,辗转定居于当时还相当落后的岭南,聚族而居。历史上较大规模的南迁就有五次。因古时的户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后就编如\"客籍\",故南迁的中原汉人被称为客家人。
长途跋涉、客居他乡,\"家\"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有了家才能生存发展。战争在客家先民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分散在群山中的客家人开始聚集起来,将各家单一的小屋建成连屋大楼。并就地取材,用当地的泥土夯建高大厚实的土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居住空间,外人不能轻易入内,同时又能联合全楼的力量共同抵御来犯之敌。著名的永定承启楼内有一幅堂联:\"一本所生,亲疏无多,何须待分你我。共楼居住,出入相见,最宜结重人伦。\"土楼既是客家人躲避风雨的居所,更是他们深深依恋的精神家园。
永定客家土楼起源于唐代,后来在元末明初的时候慢慢被附近所接受并且流传了起来。据记载,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永定正式建县,县中的客家人\"人文鹊起,甲第巍科为数郡冠\"。由明末开始,永定客家人积极从事烟草生产和贸易,财源滚滚而来。这些文化和经济方面的突出成就成为永定客家土楼兴盛的精神和物质基础。
客家恪守南迁前的文化传统,特别遵行儒礼,崇拜祖先,珍视家族团结,重土爱国并重视风水,形成为特殊的客家文化。客家土楼就是客家文化最具特色的表现,更多体现了晋唐中原汉族文化的原貌。
三、营造技艺
1、夯土技术
土楼外墙用土的配方繁复、考究。首先,它的主要建筑材料必须是没有杂质的细净红土,再按一定的比例掺以细河沙、水田底层的淤泥和年代久远的老墙泥。充分搅拌均匀后,加水用锄头反复翻整发酵。这道工序对土楼的建造至关重要,混合泥发酵的充分与否将直接影响土楼建成后的使用寿命。土楼的外墙泥如发酵不到位,就会使墙体在温度和湿度变化时产生开裂现象,威胁到土楼内住户的安全。
这样按比例配合而成的泥土被称之为三合土,但这还不是最终的建筑用土,还必须在里面加入上好的红糖、打散起泡的鸡蛋清、不见米粒的糯米汤。夯建土墙时,还要在泥里加入一些木片、竹片或是大块的山石以加固墙体。这样夯成的土楼外墙将不惧水浸,坚如磐石。在没有钢筋水泥的年代,聪慧的客家人就是用这种看起来近乎原始的建筑方式,建成了神秘而庞大的土楼,成就了建筑史上的奇迹。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