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灶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6
注册时间
2013-4-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灶戏   发表于 2013-4-26 18:30:4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在我省固始,有一种与春节习俗相关的戏种,这个戏种不仅是中国独有的剧种,而且其剧目《郭丁香》则是汉民族可以与《阿诗玛》《格萨尔王传》等相媲美的代表性长篇叙事诗。为此,记者采访了信阳市文联主席廖永亮。
  在信阳一带流传甚广
  廖主席介绍说,固始灶戏,俗称“锅台戏”,又名“丁香戏”。据目前已有的资料看,它是中国独有的一个民间剧种。最早流行于固始县东乡与东北乡的罗集、蒋集等地。到了清末民国年间,达到鼎盛,先后流行于商城、潢川、淮滨以及安徽的霍邱、阜南等广大乡村。直到20世纪50年代,在固始县农村还时有演出。此后,灶戏便逐渐消失。如今,灶戏的知情者已寥寥无几了。
  由于历史的原因,灶戏这种地方小剧种难入正史,现有的各种典籍均未见记载。但据民间故事传说,灶戏在清朝咸丰年间就已经产生,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
  固始县至今还流传着“柳员外招亲”的故事:咸丰六年,沿淮大旱百日,稻禾枯焦,眼睁睁看着清清泉水流去,但没有水车,不能提水浇灌庄稼。柳员外愁得日不能食,夜不能寐。一天,有个叫杨二能的年轻木匠突然登门,他自称手艺高强,一天能做好一架龙骨水车。柳员外将信将疑把小木匠留下来。结果,这杨二能不但一天做好一架水车,晚上还在员外家唱起动听的灶戏。自此,每晚干完木工活,杨二能就唱灶戏《郭丁香》。员外老两口和小姐玉叶听得如痴如醉。于是,员外满心欢喜招他为婿。至今,当地还有“不怕门台高,只要会唱灶”的谚语。这要算是灶戏产生的最早传说了。此外,从师承关系上推断,灶戏的产生也在咸丰年间。例如小张三班五世传人,现年近80岁的灶戏老艺人孙雨龙,从他上溯到小张三的盛年时期,大致是在咸丰年间开班唱戏的。
  命名来自灶王爷
  灶戏是以其主要传统剧目命名的,灶戏的主要传统剧目是《郭丁香》。据民间传说,郭丁香是灶王爷张万良的妻子,郭丁香当然就是灶王奶奶了。而以表现灶王爷和灶王奶奶爱情纠葛的戏,便叫灶戏。
  祭灶习俗,实际是楚人拜火习俗的延续和具体化。黄帝六代孙祝融是最先开发楚地的先祖之一,祝融官封“火正”,古代先民把他尊为能光融天下的火神,并兼司灶神之职。灶神的传说经历代演绎,到明末清初,民间便把张万良扶上灶王爷的位子。而灶戏是由说唱形式的“灶书”发展而来。“灶书”在民间叫“唱灶”,其主要曲目也是《郭丁香》。该曲目没有唱本,全凭木匠艺人代代相传,民众之间口传心授,代代不息。直到20世纪80年代,固始县文化工作者曹家振、彭华厚、李海华等人把这些民间流传的唱词进行搜集整理后,发表在《民间文学》上,引起有关方面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说,谁说汉民族没有长篇叙事,《郭丁香》应该和《阿诗玛》《格萨尔王传》一样都是长篇叙事诗。但《郭丁香》应该是汉民族的长篇叙事诗。
  早先的唱灶,同样也是由木匠艺人演唱。每天工罢,在东家厅堂或院落,招来东家老小和亲邻妇孺,演唱者手拿一对弹性很好的软竹棍,我们称它竹鞭,击打倒扣的柳条笆斗就唱起来。由于唱词中塑造了郭丁香朴实美丽善良的艺术形象,深受民众喜爱,可以说是百听不厌。
  随着各种说唱艺术的不断创新提高,灶戏也由过去的独唱发展到对唱与合唱,后来还有了角色分工。这时,简单的灶戏剧本也随之产生(但基本还按口语传唱本演唱),并有了简单的舞美、服装和道具等。其戏剧化元素越来越丰富,进而形成了后来的灶戏。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2944

200861823162862872.jpg (88.33 KB, 下载次数: 47)

20086182316286287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08:32 , Processed in 0.31269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