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北水门防内涝 曾巩济南治水有高招

[复制链接]
查看1132 | 回复0 | 2013-5-4 07: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汛期又到,山东济南多处降“局部雨”,防洪再度成为市民关注的问题。济南地势南高北低,东西两侧也有部分小山脉,形成独有的半盆地地形。每逢大雨来临,来自南部山区的雨水和城内众多泉群水流汇集,常常使济南城形成水患。 排洪防汛、治理内涝在历史上就一直是济南不曾忽略的工作。在生产力有限的古代,古人究竟如何治水?带着此问题,记者采访了济南河流研究专家潘和林与济南文史研究专家郇起鸿。据了解,从小清河的修建、曾巩治理城市内涝到明代徐有贞的水利研究,这些都是济南历史上治理水患的重要事件。
小清河上五柳闸,昔日调节水位,今日点缀风景
从开挖之初,直到今日,小清河始终担负着济南防洪泄洪的重要职责,但其支流众多,且多属山洪河道,汛期量大流急,短时间内积聚汇入,排洪压力巨大。自小清河开挖,历代多次对小清河进行疏浚。据了解,小清河自开挖(1130—1137年)以来,至今已有近900年的历史,除具备漕运、灌溉等功能外,作为济南市城区唯一一条排水河道,还担负着排洪防汛的重要职责。
济南市市政公用事业局河流研究专家潘和林告诉记者,由于小清河肩负泄洪河道的职责,洪水流经时,水流变缓,洪水夹杂的大量泥沙沉积河底,小清河河道极易淤塞,甚至断流。小清河畅流时,济南市城区排水就相对畅通,小清河一旦出现河道淤积、水流不畅,济南市城区排水就会遇到困难,过去和现在都是同样的情况。
Xbzs_002.jpg
小清河是古代盐运要道,关系着国家的盐税收入,历代官府十分关心小清河的维护、治理。据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历代对小清河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整治,例如,河道清淤、裁弯取直、修筑河堤、修建分洪河道等。为防水患、除淤塞,保障小清河河道畅通,明清时期曾多次进行疏浚、建闸、筑堤和开河行动。明成化11年(1475年),小清河河道淤积,海盐及沿河货物不能直接运至济南,需要水运转成陆运,由于反复装卸,导致成本增加。又因夏秋雨,河水泛滥,官府决定整治小清河,疏浚从历城到乐安(今广饶)长达502里的干流河道,并修建38座水闸,视水势大小开闭。明嘉靖12年(1533年),因小清河航道三年前遭大水破坏,山东巡抚张宗儒疏通历城至博兴小清河故道300里,并整治有关支流河道。
济南文史研究专家、原天桥区副区长郇起鸿告诉记者,在天桥区柳云社区北、小清河河道中有一座五柳岛,岛上现有原小清河重要的水闸之一———五柳闸的遗址。五柳闸因古时旁边有5棵柳树而得名,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而后,五柳闸多次经过维修和改建,具有蓄水、防汛和通航等功能。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代理山东巡抚吴廷斌集资,在小清河流域建造了11座水闸,其中就有五柳闸,其构造为在石桥旁设闸板。在韩复榘主鲁期间(1930—1938年),为保证小清河畅通,1931年,山东省建设厅所属的小清河工程局组织兴建了当时山东省第一座现代化闸厢式双门船闸,可以同时通过拖船一只和驳船两只,并在闸南挖一道长 15米的月河,月河中建有滚水坝。第二年,又在西泺河边庄原广济闸处建造了与五柳闸同类型但规模略小的双门船闸“边庄闸”。五柳闸、边庄闸工程的完工,增强了小清河排洪和航运功能。1963年,相关部门对五柳闸、边庄闸进行过疏浚整修。1965年边庄闸改为排洪闸。1970年小清河疏浚时,五柳闸船闸被废除,下闸门槛及西侧活动坝拆除。
郇起鸿告诉记者,2010年建设小清河“五柳闸公园”时,人们无意中找到1931年所建五柳闸遗址。相关部门在原地对遗址进行了保护,五柳闸遗址成为公园的点睛之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