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之窗
›
学校
›
【江苏】南京大学简介1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江苏】南京大学简介1
[复制链接]
1441
|
0
|
2010-12-14 12: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南大鼓楼校区正门
南京大学(简称:南大)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是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百年名校,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其前身系创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此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若干阶段,1950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目前拥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
南京大学[1]
旧称: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2]京大学
校区地址
鼓楼校区:南京市鼓楼区汉口路22号。分南园(生活区)、北园(教学区)。邮编:210093
仙林校区: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邮编:210046
浦口校区(现为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南京市浦口区沿江镇学府路8号。邮编:210089
学校概况
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南京大学及其前身与时代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谋国家之强盛、求科学之进步,为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南京大学又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办学指标和综合实力均位居全国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学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重点支持的大学;1999年,南京大学进入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苏省再次签订重点共建南京大学的协议,共同支持南京大学建设具有鲜明特色和重要国际影响的世界一流大学。
南京大学目前拥有鼓楼、浦口、仙林三个校区,设25个学院、71个系,共有全日制学生28000余名。全校设本科专业8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后流动站28个,并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共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学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4人,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1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9人,973计划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3人,入选“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7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9人,海外和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2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96人。
春风化雨、桃李芬芳。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南京大学在各个历史阶段培养和造就了众多中华英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建功立业、成就卓著。南京大学确立了“吸引一流生源、给予一流培养、造就一流人才”的指导思想,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素质创新能力的拔尖领军人才为目标,坚持“融业务培养与素质教育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的方针,大力推进“基础性人才和高科技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国际接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与社会接轨”,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南京大学的前身即“以科学名世”,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始终贯穿于南京大学的发展史中,成为南京大学办学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坚、为国争光、为民造福,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蜚声国内外学界。今日南京大学以“加强应用、注重基础、发展边缘、促进联合”为方针,以“基础研究面向国际学术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致力于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指导思想,调整科研布局、加强科研组织,全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将南京大学建成我国重要的科学研究中心。
自上个世纪初建校以来,南京大学就一直是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活跃的中国大学之一,与世界上众多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协作关系。其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举办二十多年,它是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最早实施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长期项目,为中美文化交流事业培养了众多骨干人才,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目前,南大正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大力推进各种宽领域、多渠道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办学的国际化水平。 当前,南京大学的办学事业已经掀开新的百年篇章,全体南大人正在为把南京大学建设成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历史
一、长江下游近代高等教育之源起——三江师范学堂
1888年,教会大学汇文书院(Nanking University)在南京成立。
1901年8月,清廷下令各省书院改学堂,12月又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将学校教育分成初等、中等、高等三个级别,其中高等教育又分大学院、大学堂、高等学堂三个级别。
1902年5月,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两江总督署江宁(南京)办一师范学堂。不久,刘坤一病逝,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张之洞委派翰林院编修缪荃孙率员赴日本考察,随后聘其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负责筹建事宜。
南京大学学校活动(13张)
1903年3月,张之洞调往学部,魏光焘继任两江总督。当年九月,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学科设有理化科,农学博物科,历史与地科和手工图画科。
1904年10月,正式招生。江苏候补道杨觐圭被聘为首任监督。缪荃孙、方履中和陈三立先后被聘为三江师范学堂“总督查”。
二、救国教育——南京高校的传奇年代
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将“两江”改为“三江”。据《奏定学堂章程》定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由徐乃昌出任学堂监督。
1906年,江宁候补道江宁提学使李瑞清接任总督,其担任学堂监督6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为校训,首创艺术系科,学堂发展成东南第一学府。
1907年,美国基督会于1891年创立的基督书院(Christian College)和美国长老会于1894年创立的益智书院(Presbyterian Academy)合并为宏育书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
1910年,宏育书院并入汇文书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学(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有“江东之雄”美誉。
1912年,因战乱停止办学。学堂历时近10年,计毕业学生约2000人。其中不乏著名科学家秉志、周仁;国学大师胡小石、柳诒徽、陈中凡;美术家吕凤子、张大千等。
1914年8月,江苏各省立学校校长联名要求在两江师范学堂“设立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巡按使韩国钧批复:“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去年叠奉部文,准就两江师范学校校舍改设。” 1915年,时任北洋政府实业总长兼全国水利局总裁张謇于南京创立河海过程专门学校,隶属全国水利局。1915年3月15日正式开学。是辛亥革命后第一所招生开课的高等学府。第一人校长:许肇南。
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正式开学(以下简称“南高师”)。经北洋政府批准,原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江谦被任命为校长。
1915年,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在南京开学,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会大学,第一任校长是德本康夫人。
1919年,留美哲学博士郭秉文接任南高师校长。此期间,始有“北有北大,南有南高”之说。
1921年,张謇、蔡元培、郭秉文等10人联名上书,在南高师基础上创立国立东南大学。下设23系,融文理、师范、农工、商科于一体。学科之多为全国之最,延揽学贯中西的学者不计其数,诸如物理学博士胡刚复,气象学宗师竺可桢,数学家熊庆来,教育家陶行知,桥梁专家茅以升等。
1923年,南高师正式并入国立东南大学。此时,东南计教职员200人,学生1600人,经费40余万。
1924年,东南大学决定停办工科,工科并入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更名河海工科大学,仍隶属全国水利局,第一任校长:茅以升。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大学区制,全国设立四所中山大学。国立东南大学合并其他高校后,建立第四中山大学,河海工科大学编入工学院土木系。
1928年2月,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江苏大学;4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下设文、理、法、教育、农、工、商、医8个学院,是当时国内院系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
1937年,因抗战迁至四川开学,在重庆沙坪坝,曾蒙重庆大学相助,医学院另迁成都华西坝,有赖华西大学支援。
1946年,抗战胜利后还京(当时作为首都的南京简称为京)。
1949年,8月8日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办学22年,培养学生8914人。
1950年,根据教育部精神改称南京大学。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学与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金陵女子大学)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
三、全国高等院校调整——战国时代的开创,群雄逐鹿
1952年,全国有计划、大规模、分步骤实施高等院校体系调整,其中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等8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整是重点。南京大学当时7个学院以及有关专业被整合调整。
南京大学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并入复旦大学德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同济大学外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中山大学天文系、浙江大学地理组以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等,组成一所文理型综合性大学,定名南京大学。校址由四牌楼迁至金陵大学原址。
以南京大学工学院为主体,并入金陵大学的电机、工程两系以及江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的农化系,组建成一所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南京工学院,即今东南大学。校址为四牌楼原国立中央大学校址。
南京大学工学院的水利系与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水利组、浙江大学水利组、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水工专修科合并,组成华东水利学院,即河海大学。后来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有关系科并入。校址设在西康路。
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以该院和金陵大学的教育、儿童福利两系为基础,并入震旦大学、岭南大学、南京师专的有关科组,组建南京师范学院,即南京师范大学,校址设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学院。
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分别从原所属大学划出,并入浙江大学农学院的部分系科,组建南京农学院,即南京农业大学,后搬至东郊新址。
南京大学农学院的森林系与金陵大学的森林系合并,后又有武汉大学、南昌大学和湖北农学院森林系并入,组建南京林学院,即南京林业大学,后定址锁金村。
南京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工程系与交通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系合并,组建华东航空学院,1957年迁往西安,与西北工学院合并为西北工业大学。
南京大学医学院1951年改属华东军政委员会,1952年改称解放军第五军医大学,1954年迁往西安并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1958年前后又衍生出4所高校: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部署下,由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交通大学、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学)的电子信息类学科合并创建电子科技大学(成都)。
1958年南京工学院的食品、化工、农机三个系,成建制分离创立无锡轻工学院,后称无锡轻工大学,今江南大学。
1958年从南京工学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学院。1995年4月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2001年5月合并南京建筑工程学院组建南京工业大学。
1960年南京工学院农业机械系独立为农业机械学院, 1982年更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 2001年,复更名为江苏大学。
如今原国立中央大学衍生出来的12所大学,9所在江苏。这9所在江苏的学校,统计学生计有18万在校,占地2万余亩。6所为211工程(2所为985工程,2所为985平台院校),3所为省重点支持和加快发展的高校。
校训校歌
一、校训
诚朴雄伟 励学敦行
——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
二、校歌
词:江谦 曲:李叔同
大哉一诚天下动,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圣会归兮,集成于孔。
下开万代旁万方兮,一趋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东;
巍峨北极兮,金城之中。
天开教泽兮,吾道无穷;
吾愿无穷兮,如日方暾。
历史地位
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联,与时代和社会的变革息息相关。早在“五四”时期,南京
大学的前身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就是南京地区爱国学生运动的中坚。20年代初,一批共产主义先驱就在这里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曾在此举行。抗战时期,以中央大学著名教授潘菽、梁希、金善宝等为主体的“自然科学座谈会”和“民主科学座谈会”,高扬民主、科学精神,为坚持团结抗战和争取民主而奔走呼吁,不懈斗争,后来发展成为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九三学社。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大学的进步师生始终站在爱国民主运动的前列,1947年5月20日,中央大学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爱国学生运动。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以后,这一追求真理的光荣传统得到继承发扬。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
胡福明
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经修改后,冲破重重阻力,以“光明日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成为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
近百年来,南京大学俊彦云集,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李瑞清、吴有训、竺可桢、茅以升、柳诒徵、胡小石、陶行知、郭秉文、陈鹤琴、汤用彤、马寅初、李叔同、熊庆来、童第周、金善宝、闻一多、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严济慈、吴健雄、李国鼎、罗家伦、顾毓琇、李方训、吴宓、朱光亚、赵忠尧、赛珍珠、杨杏佛、吕叔湘、梁希、戴安邦、陈白尘、匡亚明、程千帆等名家大师们曾在这里学习或工作过;中共中央、国务院表彰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中,有6位是南京大学校友。
——1955年至2007年中国科学院共选出1107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学校友有210人(此处不包括40余位中国工程院院士),接近1/5;
——新中国成立以后毕业于南京大学的科技工作者中已有63人当选为两院院士,其中6人是80年代的毕业生;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23位著名科学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他们当中的任新民、黄纬禄、钱骥、朱光亚、程开甲、赵九章等六位是该校校友;
——最近一次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闵恩泽、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闵乃本等人也是南大的毕业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自1994年设立以来,已有101位南京大学本科毕业生成为该项基金的得主。
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大学逐步形成了人文、社会、自然、技术、生命、现代工程和管理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南京大学设有23个学院,65个系,拥有本科专业8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1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MBA、MPA、法律、临床医学、工程、会计、艺术、汉语国际教育、翻译,其中工程硕士点涵盖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物流工程、工业工程、建筑与土木工程、制药工程12个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3个,博士点147个(其中44个为学校自主设 置),博士后流动站28个。现有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24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12个,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4个。
历史沿革
1902年:三江师范学堂
1906年:两江师范学堂
1914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简称南高师。
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
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
1928年2月:国立江苏大学
1928年5月:国立中央大学
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
1950年~现在:南京大学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家乡市场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家乡医疗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