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中国矿业大学

[复制链接]
查看1211 | 回复0 | 2010-12-14 12: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著名的矿业最高学府,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2009年胡锦涛致贺信、温家宝作批示、刘延东出席共同祝贺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00周年》标志矿大从此迈入新的百年征程。国家(首批22所)“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全国56所研究生院高校之一。也是江苏全省四所省部共建高校之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河海大学。设有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和孔子学院(澳大利亚)。








  
  


学校名称中文名称  中国矿业大学(简称“矿大”、“中国矿大”、“中矿大”) 英文名称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缩写 CUMT)
宣统元年  1909(清宣统元年:焦作路矿学堂
学校层次  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1];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211工程”(首批22所)重点建设高校[2];
  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46所高校之一;
  教育部“中欧工程教育平台”18所重点高校之一;
  教育部试点推进“产学研用”合作计划的23所重点高校之一;
  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央文明办试点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的11所重点高校之一;
  教育部“援疆学科建设计划”对口支援新疆大学(以清华大学为组长)的10所重点高校之一;
  教育部、科技部“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高校国家大学科技园)全国40所高校之一。
  全国56所具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全国40多所百年高校之一[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全国44所高校之一。
  全国统招一本生源高校,且为全国具有自主招生选拔资格高校之一。
学校地址  南湖校区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三环南路 邮编:221116
  文昌校区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解放南路 邮编:221008
  北京校区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丁11号 邮编:100083
  银川学院
  
地址:宁夏银川市西夏区金波北街 邮编:750011
编辑本段基本数据  中国矿业大学基本数据[4](2010年7月)
  
学院
20
本科专业
61
硕士点
101
博士点
50
国家重点学科
8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
1
部级重点学科
4
省级重点学科
9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12
省级品牌专业
10
省级特色专业
3
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
5
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6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2
科研机构
25
国家重点实验室
2
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
国家大学科技园
1
省、部级科研平台
20
研究院
1
学校藏书(万册)
210
教职工人数
3130
中国工程院院士
6
教授(含相应职称)
278
副教授(含相应职称)
683
学生人数
46214
本科生
26579
硕士生
4673
博士生
1034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1304
对口单招研究生
285
外国留学生
124
成人本专科生
12215
校园面积(平方米)
2942182

校园文化     
中国矿业大学 校徽

矿大校风: 勤奋 求实 进取 奉献
  办学理念: 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 (华罗庚)
  矿大精神: 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
  矿大校训: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
  校庆纪念日:6月1日
  校歌:《焦作工学院校歌》
  校歌由教育家李敏修作词,张洪岛谱曲。歌词写道:
  太行之阳河水东,
  莘莘学子救国重劳工。
  源深流自远,
  物阜民用丰。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1948年为矿大亲笔题写

山葱葱,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学校性质     
中国矿业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

中国矿业大学是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国家首批22所211工程”建设学校之一。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设有研究生院。
  2009年10月18日在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5],教育部分别与江苏省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签署了共建中国矿业大学的协议[6]。
  自此,中国矿业大学形成了省、部、局共建的办学格局,是江苏四所省部共建高校之一,依次分别是: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和河海大学。
历史沿革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   
邓小平同志为矿大亲笔题写校名

的焦作路矿学堂。这是一所最初由英国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投资创办,在我国建立最早的近代矿业高等学府。
  中国矿业大学历经14次搬迁,11次易名。
  (1909-1915)焦作路矿学堂(校址:焦作):
  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矿学堂成立。
  1913年12月,路矿学堂首届学生毕业后,英国福公司单方面撕毁合同,中断经费,停办了焦作路矿学堂。
  (1915-1919)福中矿务学校(校址:开封):
  1915年,在开封恢复停办了两年的路矿学堂,定名为河南福中矿务学校,并确定每年6月5日为校庆日。
  (1919-1921)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校址:焦作):
  1919年2月,学校举办专门本科后改名为福中矿务专门学校,成为一所既有预科又有本科的专门学校。
  1920年4月,学校从开封迁回焦作路矿学堂原址,于5月10日正式开学。
  (1921-1931)福中矿务大学(校址:焦作):
  1921年夏,学校增设大学本科,改名为福中矿务大学。
  (1931-1938)私立焦作工学院(校址:焦作):
  1931年4月, 河南省政府将福中矿务大学改名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成为国内唯一的私立工学院。
  (1938-1949)国立西北工学院(校址:西安、城固等):
  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合并组成国立西北工学院。
  历尽千辛万苦,足迹遍及西安、甘肃天水、陕南城固、河南洛阳、郑州、苏州,顽强的生存下来。
  (1949-1950)国立焦作工学院(校址:苏州、焦作):
  1949年4月底,苏州解放,华东人民政府接收了焦作工学院,更名为国立焦作工学院。
  1949年6月1日,在苏州举行建校40周年庆祝活动。
  1949年9月6日,焦作工学院全体师生告别苏州返回焦作故地。
  1950年1月,焦作工学院划归燃料工业部领导。至此,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正式接管了焦作工学院。
  (1950-1953)中国矿业学院(校址:天津):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决定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筹建中国矿业学院,并将焦作工学院主体迁到天津。
  1950年,新生在天津进校后,学校进入了一个短暂的焦作—天津两地办学的过渡期。
  1951年2月20日,学院在天津新址举行了庆祝中国矿业学院津焦合校大会
  1951年4月26日,学院在天津大光明电影院隆重举行开学典礼和成立大会。
  1952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和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的矿冶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
  (1953-1970)北京矿业学院(校址:北京):   
  


  1953年9月11日,学校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
  1960年,北京矿业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70-1978)四川矿业学院(校址:四川):
  1970年,学校从北京搬迁到四川省合川县(今重庆合川),改名为四川矿业学院。
  1978年2月17日,四川矿业学院再次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
  (1978-1988)中国矿业学院(校址:徐州):
  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迁到江苏省徐州市,恢复中国矿业学院的校名。
  1978年11月,成立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1988-至今)中国矿业大学(校址:徐州.北京):
  1988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正式改名为中国矿业大学。
  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2000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2007年,南湖校区主体工程竣工。
  2009年,北京校区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09年10月,成功举办中国矿业大学建校暨中国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庆典。
百年大记  公元一九零九年,中国矿业大学之前   
  

身——焦作路矿学堂发轫于太行之阳、河水之东。时放多难,金瓯有缺,路矿学堂虽由攫取河南矿权之英国福公司投资创办,实为志士仁人挽回权利、实业救国之义举。自兹以还,越四十载。一九二一年为福中矿务大学,一九三二年为私立焦作工学院。抗战爆发,先后迁西安、天水;一九三八年与北洋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战时之西北工学院;抗战胜利,遂于洛阳复校;内战期间,学校三年三迁,自洛阳而郑州、苏州,惨淡经营,备极艰辛。遥想前辈先贤,探究真理、为谋吾国学术之独立,培育英才、以备物质建设之先锋,发愤忘食以致其道,用心衡虑以求其通,矢志矿学,不辞劳苦,匡世济民,独树一帜。矿大焦工,颠沛足迹半中国,弦歌未尝一日辍,其灵光巍然,蔚为吾国近代矿冶才俊之渊薮。 共和国立,再造乾坤,开发矿业,首在树人。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大学以焦工为基础组建于海河之滨。自兹以后,又阅三十余载。院系调整,矿院增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交大之精锐,执国内矿业学科领域之牛耳。一九五三年迁京,是为北京矿业学院,远望燕山之云霓,近接清华之芳邻,位列首都八大学院之方阵,独领矿业高等教育之风骚。忆彼京华岁月,凯歌行进,日臻鼎盛,海淀风物,梦绕魂牵。文革内乱,斯文扫地,嗟我矿院,再度西迁。一九七零年,流栖华蓥山麓三汇坝之僻壤,是为四川矿业学院,干打垒以建校舍,就简陋以设讲坛,相扶持以御疾疠,共患难以育桃李——巴蜀逶迤,华蓥崔嵬,均见证与铭刻吾校学人报国之赤诚。
  改革开放,除旧布新,欣逢盛世,如沫春风。一九七八年,学校复名中国矿业学院,并早北京研究生部;而后校本部西辞巴蜀,东归彭城,抚平昔日之创痕,重步中兴之砥途。自兹迄今,忽忽又近三十载矣!一九八八年,学校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维此楚汉故国,歌风千古,湖山壮美而多英杰,水陆相交而长通衢,于是故黄河畔,文昌山下,纳四海英才,汇先进文化,济济名师,饮誉学林,莘莘学子,意气风发,学科建设,硕果累累,科技创新,绽放奇葩;理工结合,紊乱渗透,道德文章存传于兹而丕显于世,今杰贤良作育于斯而脱颖于时,学校办学水平若日之方升。至于日月逾迈,薪火相传,为顺应时代之大潮,拓展武林之空间,学校复于泉山之西麓、云湖之南岸,肇基建此南湖校园。赖各界相助,举全校之力,谋定而后动,楼宇麟栉,气势恢弘,由此文昌南湖,交相辉映,云树葱茏,四季花香,镜湖映月 ,曲水流觞,诚乃格物致知,传道授业之佳处,堪称弘风训世、锻造栋梁之殿堂。
  纵观吾校近百年之发展史,十四次搬迁,十一番易名,虽历经困厄辗转,唯昭质其犹抱朴,更自期导夫先路;其为当今海内外知名之矿业学术重镇与人才摇篮,岂有天时之独眷、地利之直属欤?惟历代学人执着如夸父,坚韧似精卫,献身矿业而无怨无悔,执鞭杏坛而襟怀天下,同舟共济,排除万难,艰苦卓绝,可歌可泣!源深流自远,行健天同功。审问其秉持之理念,曰: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稽考其传承之内蕴,曰:好学力行,求是创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嗟夫!斯校而育斯人也,斯人而学斯校也!中国矿业大学,于继往开来,于家国天下,皆可有铭赞曰:
  弦歌百年,历久弥新。始终不渝,戮力同心。滋兰树蕙,天道酬勤。功勒千秋,光照乾坤!
学校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7],是国   
  

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学校设有研究生院,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创办于1909年的焦作路矿学堂,后改称焦作工学院。1950年,以焦作工学院为基础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中国矿业学院。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唐山铁道学院采矿科系并入中国矿业学院。1953年,迁至北京,改称北京矿业学院,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文革”期间,迁至四川,更名为四川矿业学院。1978年,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复中国矿业学院校名,并再次被确定为全国88所重点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1997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2000年,划转教育部直属管理。
  中国矿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1988年5月,邓小平同志亲笔为学校题写校名。1996年1月,江泽民、吴邦国同志视察我校。1999年建校9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为我校题词:“开拓创新,严谨治学,把中国矿业大学办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学”;李鹏同志题词:“发展能源科教事业,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李岚清同志专程到学校视察,对学校办学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05年元旦,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切接见著名矿井瓦斯防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师周世宁教授,并指出能源工业发展与安全生产离不开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希望中国矿业大学保持特色,办成精品。2009年1月29日,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德国默克尔总理的共同见证下,江苏省与德国北威州共建徐州生态示范区合作协议正式签署,使我校“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成为这方面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2009年6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给我校30名奔赴西部艰苦行业基层一线工作的毕业生回信:“同学们:基层艰苦地方需要你们,那里大有可为,希望同学们努力奋斗!”2009年10月12日,正在德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出席了中德经贸与教育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我校与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签署了两校教育与科技合作协议。2009年10月18日,学校迎来了百年校庆,胡锦涛同志发来贺信,刘延东同志到校视察并出席校庆庆典大会。
  中国矿业大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工科为主、以矿业为特色,理工文管法经教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校设有20个学院,61个本科专业;设有9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5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9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5类专业学位授权点;现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5个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其中4个省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9个省重点学科(其中4个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4个部级重点学科,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中国矿业大学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先后为国家培养了17万多名毕业生。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一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0项;国家级优秀教材奖10项,省部级优秀教材奖64项;国家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课程15门;省级优秀课程45门、优秀课程群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品牌专业10个、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建设点6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建设点12个。近年来,我校本科生获得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励1600多项,大学生累计获得专利授权400余项。1999年以来,我校有16篇博士论文入 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目前,学校共有各类学生46000多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6500多人、留学生100多人。
  中国矿业大学致力于科学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进入新世纪以来,学校先后承担各类科研项目939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387项,包括“863”项目22项、“973”项目34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40项等;先后获得国家级科学技术奖30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270项;申请专利978项,授权625项,出版各类著作818部,编写教材334部。近年来,学校积极实施国际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同德国杜伊斯堡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澳大利亚斯运伯恩科技大学、美国肯塔基大学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成功举办了多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学术交流日益活跃。2008年,学校与德国Bochum工业大学、DMT、DBT等知名企业联合成立“中德能源与矿区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先生出任该中心名誉主任。百年校庆期间,中德中心首届理事会正式成立,我校与国外10所知名大学发起成立了国际矿业、能源与环境高等教育联盟,与澳大利亚8所著名高校合作成立中澳学院。2009年12月,我校与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签署了共建中澳矿业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一支思想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30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多人;在专任教师中,教授238人,副教授384人,博士生导师197人,硕士生导师662人;先后有9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后”,2人获首届全国百名高校教学名师奖,2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3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3人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8人获孙越崎能源大奖,11人被列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10人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2人获中国青年科技奖,51人入选煤炭系统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00人次入选江苏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8个学术梯队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160多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矿业大学拥有较为完备和先进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图书馆藏书210万册;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个其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齐全的文化、体育、生活设施。校园占地面积4413亩(文昌校区1555亩,南湖校区2858亩),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
  2009年3月至8月,经过为期近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学校确立用10年左右的时间,把中国矿业大学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能源和资源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目前,学校正朝着建设“特色鲜明、国际一流的高水平矿业大学”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行,努力发展成为能源资源领域科教事业的重要基地,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节点。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