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之窗
›
学校
›
【江苏】江苏大学简介1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江苏】江苏大学简介1
[复制链接]
1192
|
0
|
2010-12-14 12:48: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江苏大学校徽
江苏大学是江苏省省属、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全国重点高等院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学校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同宗同源,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等在南京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综合实力居国内高校百强之列。
简介 江苏大学是2001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和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的以工科为特色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02年刘坤一、张之洞、魏光焘在南京
江苏大学校门
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2002年5月,江苏省委、省政府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大学等9所从三江师范学堂发展而来的高校隆重举行办学百年庆典,并赠鼎纪念。
江苏大学的前身是镇江农业机械学院,创建于1960年。当时为了适应农业机械事业发展的需要,经国家计委、教育部和农业机械部批准,以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农业机械,汽 车与拖拉机等专业的师资、设备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并在同年开始招生。
江苏大学
1961年校址迁至镇江,改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63年6月,吉林工业大学的排灌机械专业和排灌机械研究室从长春迁至镇江,并入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70年9月,南京农学院(中大衍生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并入。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系科、专业逐步增加,向多学科方向发展。为了确切反映学校学科内容,1982年8月,经机械工业部批准,改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1999年1月江苏冶金经济管理学校(成立于1958年)并入。2001年8月与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合并成立江苏大学。
学校概述
学校坐落风景秀丽的江南著名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镇江市,占地面积3045余亩。现有教职工
江大风光
4500余人,其中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60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31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97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42000余人,其中研究生7200余人,留学生200余人。设有24个学院、77个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3个博士点,10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4个江苏省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江苏省重点学科,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拥有2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MBA专业学位授予权。
图书馆藏书235万余册。投资1.6亿元、建筑面积4.3万平米的新图书馆已投入使用。建有电子文献检索中心、高速宽 带校园教育科研网、多功能体育馆和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拥有一所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为一体的三级甲等附属医院。学校是江苏设有出版社的7所高校之一。
2008年以前校徽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工科优势明显,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秉承为农服务办学传统,坚持走工科院校为农服务道路”的鲜明特色,构建了工科、生命医药、理学、经管、人文五大学科板块,形成了重点突出、交叉渗透、板块联动、优势互补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格局。
学校秉承“博学、求是、明德”校训,始终坚持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精神、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历届毕业生都以基础实、知识宽、素质高、能力强,肯干、能干、实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校多次在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竞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新校徽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近年来共有400余项成果获国家和部、省级科研成果奖,近200项成果获国家专利。年到帐科技经费总额列全国高校前50位,专利申请、授权数列全国高校43位。学校在2003年中国科技事业单位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排行榜中名列第44位,学校跻身“中国专利江苏十强院所”。
目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教学质量优先、拔尖人才优先、强势学科优先、自主创新优先,提升内涵、强化特色,凝心聚力、开拓创新,为把学校建设成为以工科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若干学科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开放式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努力奋斗!
科研概况
江苏大学
学校坚持“教育创新、科技强校”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原则,积极构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互为支撑,传统特色和前沿领域共同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得益彰的科研格局,通过创新机制,奖励冒尖,形成一批结构合理、团结奋斗、朝气蓬勃、求真务实的科技团队,在激发科技活力的同时,为教学改革、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江苏大学组建以来,学校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一方面高度重视、重点扶持原创性基础研究,先后获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纵向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在国家及部省级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类别、科研成果奖的数量和层次、申请与授权专利的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另一方面,学校还高度重视科技工作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积极参与西部开发、南水北调、沿江开发等国家、省重大工程项目,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综合实力
江苏大学
2008年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第79,2008中国大学工学100强排名第59,2008中国大学管理学100强排名第84,
自从2006年起,江大已经连续三年获得一篇“全国百优博士论文”。其中,在江苏各大高校中,仅有南京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江苏大学连续三年上榜。
2008年
江苏大学(1篇)
学科: 食品科学与工程
作者: 邹小波 指导教师:赵杰文
2007年
江苏大学(1篇)
学科: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作者:仇宝云 指导教师:袁寿其
2006年
江苏大学 (1篇)
学科:机械工程
作者: 周 明 指导教师:蔡 兰
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从1999年启动以来,至今已举办10届。由于该评选强调科研创新性,而且筛选程序极其严格,各高校都将获奖篇数作为衡量博士生培养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学校领导
江苏大学
袁寿其 江苏大学校长、党委常委
袁寿其,上海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江苏省人大代表。1980年就读于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4年获学士学位;1990年毕业于江苏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95年毕业于江苏理工大学,获博士学位;1995年至1996年在英国Cranfield University作高访。历任江苏工学院排灌机械研究所副所长,江苏理工大学流体机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校研究生部主任。2001年8月任江苏大学副校长,2006年12任江苏大学校长。先后获得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苏省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等表彰。
长期从事排灌机械工程和流体机械工程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曾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基金、江苏省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基金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30余项。目前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等课题4项。在《农业工程学报》、《机械工程学报》等杂志和美国ASME学术讨论会等发表论文220余篇,被SCI和EI收录85篇。出版专著1部,参编2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等奖12项、三等奖3项。申报及授权国家专利10项。1995年被列为原机械部高校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获江苏省青年科技奖;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6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被列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首席科学家。现为国家重点学科流体机械及工程学科带头人。兼任中国农业机械学会副理事长兼排灌机械分会理事长、中国机械教育协会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工程分会副理事长兼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排灌机械》主编、《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版)主编、《农业机械学报》副主编、《机械工程学报》编委、《流体机械》编委等。培养和指导博士后4名、博士生23名、硕士生36名,其中1篇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5篇论文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博士、硕士论文。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范明 江苏大学党委书记
范明,江苏金坛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党代表,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1982年1月毕业于江苏工学院;1987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2003年毕业于河海大学,获管理学博士学位。历任江苏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副书记(主持工作),校学生工作处处长,校学生工作部部长,江苏省阜宁县人民政府科技副县长。1995年7月任江苏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2001年8月任江苏大学副校长,2002年1月任扬州大学党委书记,2008年6月任江苏大学党委书记。先后被表彰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原国家机械工业部教书育人优秀奖、江苏省优秀科技副县长。
长期从事管理科学的教学研究工作。先后在 《管理世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理论版、《中国软科学》、《管理现代化》、《中国高等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8项,并获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江苏省高等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人民政府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2项,江苏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师资力量
学校师资队伍雄厚。现有教职工4500余人,专任教师1950余人,具有高级职称的1100余人,其中教授300余人,特聘两院院士7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席科学家1人,博士生指导教师150余人。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日本理化学研究院院长野依良治教授受聘为我校名誉教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34100人,其中本科生29200人,硕士研究生4300人,博士研究生600人。
博导一览
2001年前任职的博导:
蔡 兰
杨继昌
王贵成
张永康
谢华锟
*孙家广
陈翠英
毛罕平
马履中
张际先
吴春笃
宫 镇
苏清祖
周孔亢
何 仁
程晓农
高宗英
李德桃
姜 哲
罗福强
关醒凡
钱坤喜
罗惕乾
袁寿其
杨敏官
田立新
李萍萍
赵杰文
吴守一
陈 钧
*周君亮
2001年新增的博导:
梅强
陈志刚
孙玉坤
蔡忆昔
王德明
高翔
郭强
刘建一
罗德福
梁彦学
*杨胜利
* 卢耀如
温诗铸
2002年新增的博导:
袁银南
陈龙
戴起勋
司乃潮
范明
路正南
赵进
鞠时光
宋顺林
许化溪
李耀明
史国栋
张福昌
2003年新增的博导:
骆英
陈宜周
毕勤胜
刘建湖
姚冠新
沈湘黔
赵玉涛
丁建宁
邓效忠
左建民
刘胜吉
王忠
施卫东
仇宝云
薛宏
刘国海
杨卫国
詹永照
李正明
赵德安
朱伟兴
吴沿友
谢吉民
马海乐
董英
郑金旭
陈克平
朱蓓薇
2004年新增的博导:
刘荣桂
王树奇
周明
李长生
周彦伟(外)
杨平
王存堂
王亚伟
左言言
王国林
王谦
左然
陆剑秋(外)
赵喜仓
孔玉生
施国洪
张荣标
周红
邵世和
李坚
朱文学(外)
王雷刚
地理位置
江苏大学
长江流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而素有“金三角”之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通过改革开放,加快科技进步,亦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地区之一。江苏大学就地处长江流域 “金三角” 的顶点----镇江市,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知识密集,且东邻上海浦东开发区、西接南京禄口机场,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具有良好的教学、科研、通信、交通条件和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江苏大学校本部位于镇江市东郊,学府路301号,湖光水色,风景秀丽,有“东郊花园”之美称。 江苏大学北固校区位于位于镇江市医政路3号; 梦溪校区位于镇江市正东路82号; 中山校区于镇江市中山西路63号。
师资力量
江苏大学
现有教职工4500余人,其中特聘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导师104人,教授及其他正高职人员280余人,副教授及其他副高职人员800余人。全日制在校学生33000余人,其中研究生5700余人。设有24个学院、69个本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医学、文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等9大学科门类。拥有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博士点,9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 4个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14个省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拥有16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和MBA专业学位授予权。
办学特色
江苏大学
学校办学特色鲜明,工科优势明显,在长期的办学实践过程中积淀形成了“秉承为农服务办学传统,坚持走工科院校为农服务道路”的鲜明特色,构建了工科、生命医药、理学、经管、人文五大学科板块,形成了重点突出、交叉渗透、板块联动、优势互补的综合性大学学科格局。
学校秉承“博学、求是、明德”校训,始终坚持把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作为根本目标,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精神、文化素质和实践能力,历届毕业生都以基础实、知识宽、素质高、能力强,肯干、能干、实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学校多次在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力学、计算机等竞赛以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取得好成绩。学校被教育部授予“全国本科教学工作优秀学校”,被江苏省政府授予“江苏省文明单位”,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
校训校
校训:博学 求是 明德
江苏大学校徽
博学
—广博精深;
求是
—实事求是;
明德
—明懂道德,这是做人之本,更是为师之本。
博学
——这是对知识追求的强烈愿望,也是对每个人自身发展和完善的客观要求。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对学习给予了高度重视。他认为,君子应“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因此,每个师生员工都要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广泛涉猎,使自己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渊博的学识。
求是
——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求得创新。毛泽东同志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要使学习取得实效,就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紧密联系个人工作的实际,进行思考,弄清楚影响事物发展的多方面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客观规律。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增强正确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明德
——这是学习的升华。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开宗明义便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寥寥数语,充分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和深刻的内涵。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正心、修身,为了齐家、治国,为了美好未来。要通过学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道德修养,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在推动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
博学是机遇之源,求是是为事之道,明德是做人之本。相信在校训的指引下,江苏大学一定会充满着蓬勃生机,向着更新的方向发展。
江苏大学校徽释义
:
1 、校标整体图案呈圆形,由两个同心圆组成。意寓江苏大学师生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外环上半部分为书法体江苏大学中文名称“江苏大学”,下半部分为方正大标宋体江苏大学英文名称“ JIANGSU UNIVERSITY ”,中英文均为白色镂空阴文。中间主体图案上方的“ 1902 ” 表明学校的历史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 1902 年张之洞等爱国志士创办的三江师范学堂。
2 、标识的主体部分为中间变体的“ U ”。图形构成元素是江苏大学英文名称“ JIANGSU UNIVERSITY ”的首字母 J 和 U 的完美结合。三条飘带灵动飘逸,打破了左右对称的结构,使图案敦实而不乏生动。
3 、主体图案左侧的三条飘带形似泛起的浪花,寓意丰富。它既点明江苏大学源于三江师范学堂的悠久历史;又说明原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范专科学校三校合并的现实由来。三条飘带还似一条拧成的绳索,盘旋上升,意寓三校合并互融,学校事业蒸蒸日上。
4 、主体图案右侧的“ J ”位于三个飘带之上,似一艘在长江上远航的帆船,二者相合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具有“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气势,意寓江苏大学这艘航船正劈波斩浪,沿着科学发展的正确航道,扬帆驶向美好的未来。
5 、校标的颜色以绿色为主色调,三个飘带呈渐变色,依次为草绿、淡绿、淡黄,各不相同,整体又统一于绿色。寓意江苏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众多,而又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校园文化百花齐放,校园精神兼容并包,而又和谐共生,和而不同。绿色象征朝气与活力,也体现了江苏大学生机勃勃的发展势头,寓意江苏大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家乡市场
文化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家乡医疗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