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1

[复制链接]
查看1349 | 回复0 | 2010-12-14 13: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著名的气象最高学府,江苏省主管,江苏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气象局共建的全国重点高校,江苏省“十一五”重点建设的15所大学之一。




学校简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徽

学校坐落在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六朝古都南京,始建于1960年,前身是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2004年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5000余人,其中研究生1300余人,专任教师10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达38%以上,三分之一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占地2189亩,校舍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图书馆馆藏纸质文献135万册,中外文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95万种,年订阅纸质中外文期刊1730种。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中国科协科技人力资源研究基地、中国制造业研究院、国际金融研究院等50余个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气象台、江苏省高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等42个专业实验室,省级产学研基地及校内外教学实践基地100多个。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具有完整的学士、硕士、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历得到美、英、加等国家的广泛认可。现有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学院等17个学院(部)以及1个国际教育培训中心。拥有省级品牌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共有47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经、法、农七大门类。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特色发展,打造大气科学“学科特区”,大气科学学科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建成了以大气科学为核心,以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为重点,理、工、管、文、经、法、农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和省部级重点学科22个,博士学位授予点1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24个,基本涵盖学校本科专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育人为中心,秉承“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求真理、自强不息”的优良校风,已培养各类毕业生4万多人。他们以“踏实、肯干、能干”的优良素质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赞誉,不少校友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及相关部门领导,他们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央部委领导及世界气象组织高级官员等,全国气象领域70%的技术骨干来自该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贯重视科技创新,长期参与国家气象领域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是我国气象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学校科技实力增长迅速,连续两年实现科研经费翻番式增长。2008年科研经费已超亿元。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近千项,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29项,另获得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Mumm奖、国际光学工程学会科学成就奖等国际性大奖多项。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先后与美国的耶鲁大学、马里兰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威斯康星大学、加拿大的多伦多大学、戴尔豪斯大学,澳大利亚的昆士兰大学、韩国的朝鲜大学、日本新潟大学等三十多所国外著名高校、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联合招收本科生及研究生。学校拥有“世界气象组织区域培训中心”,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学校已为近百个国家培养高级管理及业务骨干600多名,高质量地承办了世界气象组织第十届气象教育与培训大会、“人类活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国际学术研讨会等一批重要会议。
  今日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发展、管理创优”的发展战略,进一步弘扬传统,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集成创新,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在《2008中国大学评价》编制的2008中国大学理学100强排名中名列第五十七。
学校历史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名是南京气象学院,当时在建院的时候得到了中国首任气象局长(现在的称呼)的大力关怀,并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且在那个时代好多清华北大的老师和毕业生云集南气院,中央气象局的好多留洋专家也来到了南气院,那时的南气院虽然招生少,老师少,但实力在南京的老牌重点高校里是不容小视的,现在很多著名的高校当时还不存在,或者只是职业技术学校,当时在南京的排名确切的不打折扣地说应该是第六名,这是有资料可查的.
  南京大学的地学类专业,当时最强的应该是气象学,60年的南气的学生是和南大的学生一起上课,之后就分了出来.据说当时选校址的时候有了三处地方可选,如果我还没记错的话其中一处是珠江路,还有一处是在现在的地方,但是为了显示南气院永远地从南京大学分离出来,就选择了江北的龙王山下,龙王在古代乃司云雨风雷的,所以学院建在龙王山下是不是有什么寓意,只有当时的老人才知道了.现在也无据可查.而南京大学在气象学在分出后受到重创,但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实力,已经不是46年前能比的了.
  南气院的历史说起来并不比南京其他老牌的重点高校少多少,例如现在的东南大学已经不是建国前的真正的东南大学了,南京林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等,好多高校都进行了百年校庆,但扪心自问,真正了解南京高校变迁的人都明白,他们只是拥有南京大学的一个学院或者一个系而已,现在学校的大部分都是独立后的成果, 却将南京大学的历史算进自己学校的历史.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就是原来的南气院,如果同理而推,学校的历史不再是46年,而至少是78年,并且是至少.因为南京大学,也就是建国前的国立中央大学拥有气象专业是1930年的事了,在这之前是否有类似的专业出现,本人就不知道了.所以我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历史并不比其他大学晚,而且都是我保守估计.
  南气的历史就是中国气象的历史,在由于国家对气象的重视和需求气象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院成立了,并且在78年成为当时我国为数不多的重点高校,但在之后气象学被冷落,气象在社会的地位一落千丈,所以有一段时间好多南气院的学生都转行了,直到现在气象被受关注再度升温,并且在十一五计划中国家也加大了对气象领域的投资,气象事业目前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段.这也是南京气象学院为什么能顶住南京大学的合并压力,并且成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原因之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没有可以向外人炫耀的历史名人,因为这不是它的实力的原因,而是它建院的历史决定的,它错过了建国前风起云涌的时代,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必将有它光彩的一笔,目前中国从中央到省到市的气象局长和首席预报员都是南气院毕业的,谭震林的儿子,登上美国财富杂志封面朱总理的儿子朱云来,神六的副总指挥,中国银行的副行长,主持风云卫星发射的许建民院士,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教授,曾力挽狂澜舌战最终影响加拿大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的首席科学家,等等都毕业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国外NIM的名气不是国内的人所能感受到的,一些场合清华北大也只能和南气院平起平坐,在国外受到大家尊重的大学不是什么综合大学,而是那些具有自己特色的理工学院,这就是南京气象学院在国内外知名度不同的原因了.
  这几年南京气象学院落后了,我们应该承认,好多的问题我不想说了,说了不见得有作用,一些问题在发展中就自然解决了,而那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需要大家努力了.
  再谈谈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京信息工程大学文科专业的问题,既然专业已经有了,谈踏出现的正确与否,已经不重要了,好多人都议论,说南京气象学院的文科专业不好,我反问你们大学文科专业刚刚建立几年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即使南大的学生我也会这样问,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错误的问题。而南师南大的人文专业是经过了百年的积淀的成果,历史的积淀是用什么也模仿不出的.就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虽然在郊区但学风上相对其他南京高校还是不错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究竟路向何方?历史会回答,几十年后,我们是不是也能向现在一样谈论那些辉煌的历史,现在好多学生对学校有意见,这是正常的,学生对学校不会没有意见,这是催促学校改革的动力,但大家只会在没水的时候向楼下扔东西吗,大家只会在论坛上破口大骂吗,大家是否能冷静地思考问题解决的办法,我不反对扔东西,但扔完后你是否能把你的问题向你认为适合的人反应,这是勇气.
学校校歌  《同心创辉煌》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
  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
  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
  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
  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
  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
  啊,艰苦朴素,勤奋好学,
  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
  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
  希望向未来,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心创辉煌,
  同心创辉煌。
  我们享有同一片蓝天,
  我们拥有同一个校园。
  这里有共同的青春年华,
  这里有共同的师长同窗。
  我们拥抱同一轮朝阳,
  我们怀有同一个理想。
  这里有共同的辛勤汗水,
  这里有共同的歌声荡漾。
  啊,人民重托,祖国召唤,
  明天的栋梁在这里成长。
  人生的风帆在这里启航,
  希望向未来,同心创辉煌,
  同心创辉煌。
校训校风  校训:明德格物 立己达人 
  校风:艰苦朴素、勤奋好学、追求真理、自强不息
师资力量  南京信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工程大学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000多人,教职员工近1400人,三分之一以上为高级职称。同时,还聘请15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聘请兼职院士23名(其中双聘院士1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具有国际影响的多科性全国重点大学,有培养学士、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完整教育体系,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学历得到包括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在内的国际上广泛认可。
  学校已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近3万人。他们中有的已成为中央部委的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不少海外校友已经成为国际著名的科学家和学者。学校学历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公认。
现任领导  刘一平: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委书记;
  李廉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
  王 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校长(正校级)、党委委员
  李春成: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李    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
  管兆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蒋建清: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牛生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李久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江志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
知名校友国内气象系统  
姓名毕业时间毕业专业现任工作单位
郑国光
1981
大气探测中国气象局局长
许小峰
1981
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沈晓农
1983
农业气象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矫梅燕
1983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颜宏
天气动力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
刘英金
1969

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
迟学岐
1978

总参水文局副局长
潘剑翔
1968

总参水文局总工程师
张书余
天气动力学甘肃省气象局局长
崔讲学
1982
农业气象系湖北气象局局长
姚学祥
1983

河北气象局局长
史玉光
1983

新疆气象局局长
杨卫东
1983

黑龙江气象局局长
黎健
1983

浙江气象局局长
余勇
1983

广东气象局局长
秦元明
1978
大气物理系吉林省气象局局长
汤绪
1982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
卞光辉

江苏省气象局局长
翟武全
1984

安徽省气象局局长
王建国
1988

河南省气象局局长
吴岩峻

海南省气象局局长
王银民
1982

重庆市气象局局长
彭广
1985

四川省气象局局长
陈晓光1991(硕士)
青海省气象局局长
丁传群
1984

宁夏省气象局局长
杨卫东
1983

黑龙江省气象局局长
张立祥
1982

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王建捷
1982

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
邓北胜
1984
气象系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
臧建升

河北省局副局长
张守保

河北省局副局长
关福来1996(硕士)
河北省局副局长
胡永祥

山西省局副局长
刘桂芬

辽宁省气象局副局长
朱其文
1982

吉林省气象局副局长
冯磊
1995

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袁招洪
1992
大气物理系上海气象局副局长
于波2005(博士)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潘敖大
1986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濮梅娟2004(博士)
江苏省气象局副局长
薛根元
1982

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
薛根元
1982
大气物理系浙江省气象局副局长
胡雯
1988

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
陈彪
1982

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魏应植
1982

福建省气象局副局长
李集明
1990

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魏丽
1982

江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沈建国1988(硕士)
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李春虎2001(硕士)
山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赵国强
1986

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潘志祥
1982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刘家清
1985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汪扩军
1985

湖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毕宝贵1998(硕士)
广东省气象局副局长
覃武
1982

广西省气象局副局长
徐友光

海南省气象局副局长
顾建峰
1987

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
李良福

重庆市气象局副局长
马力
1982

四川省气象局副局长
尼玛丹增
1975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旦增顿珠
1987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赵一平
1984

西藏气象局副局长
王莘
1982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张国胜
1985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孙安平
1988

青海省气象局副局长
冯建民
1983

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
党志成
1987

宁夏省气象局副局长
张杰
1984
大气物理系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任宜勇
1982

新疆气象局副局长
李彰俊2005(博士)
内蒙古气象局副局长
周恒
1984
大气物理系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副司长
何清
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中国气象局沙漠气象研究所
李柏
1982
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副主任
刘扬
1982
天气动力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卢乃锰
1985
大气物理系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