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邀请
杂志下载
活动
名医
红娘
收藏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窄版
登录
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首页
Portal
广场
BBS
乡约馆
Group
搜索
搜索
本版
文章
帖子
乡约馆
用户
乡约网
»
广场
›
家乡之窗
›
学校
›
【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简介2
[复制链接]
2203
|
0
|
2010-12-14 13: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国内外学术界
姓名
毕业时间
毕业专业
现任工作单位
吴国雄
1966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健民
1965
中国气象局,中国工程院院士
徐祥德
196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松寿
物理
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院长
张小军
1982
天气动力学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系教授,博导
高炜
1982
农业气象系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钱维宏
1982
北京大学大学科学系党支部书记,教授
赵强
1991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刘晓阳
1984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教授
王元
1983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副院长
蒋全荣
1966
原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副主任,教授
王体键
2000(博士)
南京大学教授
陈宝君
1996
大气物理专业
南京大学副教授
黄建平
1982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长江学者
张文煜
1986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戴新刚
1982
气象系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周兆德
海南大学副校长,教授
袁潜华
1984
气象系
海南大学生命科学与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黄敬峰
1985
应用气象系
浙江大学浙江省农业遥感与信息技术重点研究实验室主任,教授
罗卫红
1984
农业气象系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
陶士珩
1982
气象系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
顾卫
1982
天气动力学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刘绍民
1988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孙睿
1992
农业气象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教授
李宁
1982
天气动力学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章新平
1982
天气动力学
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
岳荣先
1982
数学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副院长,教授
孙彦坤
1988
农业气象
东北农业大学教授
逄勇
河海大学教授
陈荣
1991
计算机
大连海事大学教授
刘传才
1987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导
张继祥
1984
山东农业大学教授
盛立芳
1989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石剑荣
1966
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
陈亢利
1985
苏州科技学院副教授
许晓雯
1982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
王炜
1988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研究员
俞永强
1989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刘毅
1985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高志球
1988
大气物理专业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黄耀
1982
农业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陈洪滨
1982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王自发
1993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气候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科学院百人计划
安俊岭
1989
大气物理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崔晓鹏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戴新刚
1982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高守亭
1968
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刘屹岷
1986
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徐兴奎
1986
天气动力学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张庆云
1977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主任,研究员
雷恒池
1981
大气探测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云降水物理风暴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李双林
1994(硕士)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刘骥平
1994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宜树华
1999
气候学
中国科学院寒旱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于强
1984
农业气象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科学院百人计划
闵庆文
1983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王毅勇
1990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
江灏
1982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
张霞
1995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
郭铌
1984
气候专业
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秦军
2001
大气科学系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研究员
薛纪善
196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陆龙骅
1965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卞林根
1978
天气动力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罗亚丽
1993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英
1990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晶淼
198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华
198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梁旭东
199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徐国强
1984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朝林
(博士)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永平
198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刘建栋
1991
农业气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郭建平
1986
农业气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跃清
1990(硕士)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辜旭赞
198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陈 静
1986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李永平
1982
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陈葆德
1987(硕士)
上海台风研究所研究员
董超华
1969
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
张德二
1965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
张慧
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周毓荃
1984
大气物理系
国家气象中心人影室首席专家
陈镜明
1982
应用气象系
多伦多大学地理系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千人计划
张明华
1981
大气物理系
纽约州立大学海洋研究院副院长,欧亚科学院院士
刘征宇
1982
数学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千人计划
李金龙
1985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员
李旭辉
1983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
史国君
1983
农业气象系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沈素红
1983
大气科学系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地球科学数据和信息服务中心首席科学家
张人一
1983
大气物理系
德克萨斯A&M大学大气科学系教授
邹晓蕾
1981
数学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气象系教授,千人计划
刘国胜
1982
大气探测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
李占清
1983
美国马里兰大学气象系教授
蔡鸣
1981
美国马里兰大学教授
谢立安
1982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海洋、地球、大气科学系教授,长江学者
赵以强
1982
数学
加拿大卡顿大学数学与统计系主任
嵇驿民
1982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授
曲建和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中心主任,教授
刘全华
1982
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朱迅
1981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周学龙
1989
美国石溪大学
张广俊
1981
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
杨宗良
1984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张根生
1985
美国乔治亚大学
盛华
1968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
赵慧泉
1983
农业气象系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天文系教授
余军
1981
数学
美国佛蒙特大学数学和统计学副主任
薛明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主任
孔凡铀
1982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风暴分析与预测中心研究员
金飞飞
1981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
张永新
1992(硕士)
美国华盛顿大学
夏友龙
1984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朱跃健
1981
天气动力学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谢平平
1984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郭光
1978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翁富忠
1982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汪学良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詹习武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韩勇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张勤
1988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杨松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李小凡
1981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朱彤
1988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周顺泰
1981
美国海洋大气管理局(NOAA)研究员
吴万里
1984
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张昕
1993
气象系
美国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研究员
刘延刚
1979
大气物理系
美国纽约国家实验室研究员
杨润华
1978
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
芮华兰
1981
Science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 Incorporation USA
安庶
1981
SAS Institute Inc
王首平
1982
美国海军研究实验所
赵天良
1983
大气物理系
加拿大环境部
刘永强
1981
美国农业部
王萍
1991
大气探测
荷兰皇家气象研究所
王国民
1982
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
孙治安
1982
气候学
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研究员
罗京佳
1996(硕士)
日本地球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其他知名领域
朱云来
1981
大气物理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早航
1978
中国银行副行长,执行董事
罗宁
1982
大气物理系
贵州省安顺市市长
陈川
气象系
浙江省水利厅厅长
院系设置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系、 海洋科学系 、大气科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系(气候资源方向)
大气物理学院:
大气物理学系,人工影响天气,大气探测系,雷电科学与技术系
应用气象学院:
应用气象学系、 农业资源与环境系
遥感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系、 测绘工程系、 地理信息系统系、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
信息与控制学院:
仪器科学与技术系、 自动化系、 电气工程系、 信息系统工程系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 信息工程系、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系、 环境工程系、 化学系、 生态学系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网络技术与工程系、 软件技术与工程系、(电气信息类)计算机应用系
数理学院:
大学数学部、 数学系、 信息与计算科学系、 统计学系、 大学物理部、 物理学系、 应用物理系、 材料物理系
公共管理学院:
行政管理系、 公共事业管理系、 法律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
经济管理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系、 会计系(会计方向 财务管理方向)、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 市场营销系、人力资源管理系 、物流管理系、 金融工程系
语言文化学院:
大学英语部、 英语语言文学系、 日语语言文学系、 中国语言文学系、对外汉语(汉日双语方向)
传媒与艺术学院:
动画系
研究生部
阅江书院
成人教育学院
职业技术学院
区域气象培训中心
国际教育学院
体育部
滨江学院
院部介绍
大气科学学院
大气科学学院成立于2006年8月,其前身大气科学系(原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象学系)建于1960年,现设有: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气候资源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大气科学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气象学学科1981年建立硕士授予点,1988年被评为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199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现已培养专科毕业生150名,本科毕业生7400 名,硕士679名,博士38名,留学生3名。学历学分被国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广泛承认。本院大量的毕业生成为中国各级气象部门的业务骨干和管理专家,有相当数量毕业生已是科研院所知名学术带头人和杰出科学家。同时,还为西藏等地培养了大量少数民族气象工作者。通过1993年在本校建立的“世界气象组织区域气象培训中心”为世界80多个国家培训了480多名高级气象技术人员,受到一致赞扬,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本院教师中有5名教授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带头人。1994年后江苏省教委授予天气动力学、气象学学科“江苏省高校优秀学科梯队”称号。1996年,大气科学系(原气象系)被国家劳动人事部授予“全国气象系统先进单位”称号。2006年5月,大气科学系荣获中国气象局“全国气象科技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应用气象学院
应用气象学院的前身为农业气象学系,成立于1960年,是由中国著名农业气象学家冯秀藻先生创建。1989年更名为应用气象学系,1999年更名为环境科学系,2002年初恢复“应用气象学系”系名,并重新组建。2006年8月成立应用气象学院。
学院设有应用气象学、大气物理学和农业资源与环境三个系,拥有应用气象学、大气科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方向)、大气科学(人工影响天气方向)和农业资源与环境等四个本科专业(方向),应用气象学和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两个博士点和硕士点,可招收留学生。共有在校本科生680人,硕士、博士生160人。
学院学科专业发展水平较高,应用气象学是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在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处领先地位;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是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建设点;农业气象学曾经是中国气象局的重点学科。
学院是中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与生态学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单位、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学分会的副理事长单位,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定点培训单位,同时承担着世界气象组织的有关气象国际培训任务。
本院拥有一支年富力强、学历与职称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11人,副教授12人,硕士、博士生导师1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达60%。
本院教师长期从事农业气象、生态环境气象、大气环境监测与质量评价、云降水物理、城市气象、人工影响天气、遥感与GIS应用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世界气象组织Norbert Gerbier MUMM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0多项;目前承担和参与的科研项目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其中重点1项)、国家863计划二级课题2项、国家973课题1个、其它省级以及横向课题20多项。有多位教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入选“国家百千万工程”、江苏省“333”工程和“青蓝工程”作为学术带头人培养,多名青年教师获得省级、校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学院成立40多年来,共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了20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研究生,本科生的就业率(正式签约和升学)一直在98%以上,研究生的录取率在40%左右。毕业生主要在气象、环境、农业、资源、海洋、部队、民航等部门从事科研、业务、教学或行政管理工作。
遥
感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多年大气遥感和相关学科与专业建设的基础上,于200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8月成立了遥感学院。学院设有大气探测系、遥感科学与技术系、测绘工程系、地理信息系统系、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系、雷电科学与技术系六个系。学院以遥感科学与技术为中心,以探测、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为依托,继续保持大气遥感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遥感在资源、环境、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中的应用,努力建设遥感科技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气象事业,培养本科和研究生层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信息与控制学院
信息与控制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后调整更名为信息与通信系,2006年8月进行院系调整成立了信息与控制学院。学院目前设有仪器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系统工程4个系,设有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和电气自动化研究所、现代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研究所、制造技术与装备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控制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以及12个专业实验室。本科教育包括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系统工程方向)4个专业。现有在校本科生810名。
学院具有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下设系统分析与集成和系统理论2个专业,现有在校研究生177名,本学位点下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24名,其中教授1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名。教师队伍中硕士和博士占90%以上,是一支技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年轻有后劲、团结协作、教学科研能力强的队伍。
学院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从经济发展及市场用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自己以工科为主、理工结合、应用为核心,厚基础强技能,注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为定位,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和就业优势。除因考研和出国等特殊原因而待业的以外全部就业。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省级以上教学奖20余人次,出版著作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承担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基金课题和横向项目100余项。部分科研成果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并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电子与信息工程
经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决定,于原信息与通信系和电子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目前,学院共有教职员工80余名,其中教授10余名、 副教授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0余名(含高级工程师)。教师队伍中硕、博士学位占80%左右,是一支学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年轻有后劲、生机勃勃的教师队伍。
本院教师近年来共出版著作、教材、译著10余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00余篇。承担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省部级及横向课题多项,数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国家专利多项。在通信与电子信息工程方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部分科研成果已广泛应用于生产,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本院设有省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信工程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微弱信号检测实验室、嵌入式系统设计实验室、光信号检测与处理实验室,并拟建通信与信息处理实验中心、信息理论与信息处理实验中心、电子信息工程实验中心、光电信息实验中心以及微波与电波传播实验室、通信网络与技术综合实验室、网络工程实验室、应用电子技术综合实验室、光电子工程实验室、综合实验室。
本院目前设有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点,另设有遥感科学与技术博士点、系统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系统分析与集成、系统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共享)。
本科专业设有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在原环境科学系的基础上,于2002年1月通过系科调整组建而成,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并已形成自己的特色。目前下设环境科学、生态学、环境工程和应用化学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是本校的重点学科和特色学科,在大气环境、生态环境及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很强的师资力量和研究水平。本系有硕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一个(合办),下设一个环境保护研究所,一个省级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目前有教职员工35人,在校本科生、研究生近600人。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国家电力总公司、南京环保所及扬子石化总公司等单位建立了实验实习基地10个。
近年来,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专任教师队伍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具有32名专任教师,长期从事环境气象、大气污染控制及治理、环境遥感、清洁生产、生态环境、大气监测及政策、环境化学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专任教师平均年龄在38.4岁。其中教授4名,平均年龄50.7岁;副教授8名,平均年龄43.1岁;讲师13名,平均年龄32.3岁;助教7名,平均年龄27.6岁;硕士生导师8人,博士生导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在读博士研究生7人,具有硕士学位20人。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丰硕成果,本院有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二、三层次各一人,国家“百千万”培养人选1人,国家教育部骨干教师一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一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2人。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大量的科研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20项,校级项目15项,在各种刊物上共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及ISTP文章近40篇),参编教材3部,专著一部,取得了2项省部级的科技进步奖,多名教师多次受对方邀请和资助,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和讲学。
学院按照宽口径、厚基础、素质高、能力强的总培养目标,严格管理、精心教学,形成了良好的院风和学风,通过严格教学管理、优质的教学质量和优越的实验实习条件,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第二课堂活动,专业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明显的锻炼和提高,其中环境保护协会的发展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受到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获得2004年“湿地使者行动”获优胜奖(国际湿地公约秘书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家林业局)及其国家级和省级奖项十余项。学院教师戴庆龙老师、王传海副教授先后获得2003年、2004年省 “优秀指导老师”称号。同时,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生政治思想、专业基础、业务潜能和综合素质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毕业生获得学位的比率年平均为92%,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90%以上,学生考研率近40%。
在校领导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师生的几年努力,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从开始到现在,有了一个较快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将一如既往的坚持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中心,以创建一流学科、专业为目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抓好实验室、学习基地及基础教学设施、教学条件的建设,配置开展环境科学类研究所需要的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在本科基础教育抓好的基础上,形成本、硕、博等多层次培养,把本校环境科学类各专业建设成该专业领域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成为具有江苏省乃至全国有影响和富有特色的教学科研中心。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专任教师52人,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博士17人。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3个本科专业。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硕士点,同时招收 “系统分析与集成”方向硕士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江苏省特色学科。
学院设有3个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技术与工程系、网络技术与工程系),3个研究所(和信息安全研究所、计算机智能控制研究所、计算机软件研究所),建有2个省级中心(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江苏省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4个专业实验室(信息安全实验室、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实验室、微机原理与接口实验室),同时设有对外交流与合作办公室和信息技术认证考试培训中心。
多年来,本院始终坚持“学生为中心,质量为宗旨,素质为目标,适应社会为衡尺”的现代办学理念,形成了“厚基础、重实践、求创新”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国家和地方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IT人才。
在搞好教学的同时,学院十分重视科学研究工作。2000年以来,承担各类基金和省部级课题及重大横向课题3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25部,发表学术论文230多篇,SCI、EI收录24篇。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先后与都柏林理工学院(Dublin Institute of Technolo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gy,DIT)、沃特福德理工学院(Wateford Insitute of Technology, WIT)在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
数理学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理学院于2006年8月成立,由原数学系和物理系合并而成,学院下设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系、物理系、应用物理系、材料物理系、大学数学部、大学物理部和物理教学实验中心、数学教学实验中心。另有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10余个。设置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材料物理学6个本科专业和应用数学硕士点。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专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校品牌专业,物理学为校特色专业,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应用数学、材料物理与化学为学校重点建设学科。学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41人,硕士研究生78人。
学校社团
艺术类
校园音乐协会 、GBFIVE舞协 、大学生书画摄影协会 、T.NT舞协 、天燃动漫社 、新丝雨模特协会 、新影社 、火柴盒剧社 、星之梦舞协、拍吧 、戏曲协会、特别灵魂团体SSC、吉他协会、清风堂曲艺协会、魔术协会、影视俱乐部
体育竞技类
排球爱好者协会 、棋牌协会 、乒乓球爱好者协会、网球协会 、羽毛球爱好者协会 、足球爱好者协会 、篮球爱好者协会 、电子竞技协会 、瑜珈协会 、风行轮滑社 、武术搏击协会、台球协会
学术理论类
天文爱好者协会、生命科学协会、大学生气象科技协会、蔚蓝海洋协会、法学社、探知社、格致青年社、方圆马克思主义研习社、地理好望角协会、山南文学社、疯狂英语社、敏思口才协会、IT协会、Linux学会、韩国语言文化交流社、手工作坊、汽车协会、英语俱乐部、日语学习社、粤语文化协会、诵读协会
社会实践类
创业者联盟、旅游爱好者协会、未来企业家协会、GO实践社、投资与理财交流协会、人才交流协会、经济与交流协会
公共服务类
环保协会、SPS女大学生社区、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广告传媒协会、公共关系协会、义务支教团、大学生行知人生共进社、F.D手语社
学校校庆
2010年5月11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学校体育馆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暨国际培训20周年庆典,标志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携手气象事业跨入新的辉煌。世界气象组织(WMO)秘书长米歇尔·雅罗,地球观测组织秘书处主任约瑟·阿沙什,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齐让,江苏省副省长曹卫星,中国气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许小峰,副局长沈晓农,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世界气象组织前副秘书长颜宏,中国科学学院士、校友吴国雄,中国科学院院士伍荣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丁晓昌,江苏省财政厅副厅长江建平,来自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的领导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兄弟高校领导,美国乔治梅森大学等国外合作高校代表等700余名嘉宾出席庆典大会。庆典大会由南信大党委书记刘一平主持,3000余名师生参加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国气象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等发来贺信,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中国气象局向我校赠送了新一代天气雷达,江苏省人民政府赠送了校庆纪念青铜鼎。
近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录取分数线
录取分数线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
533
537
534
--
4
本科一批
2008
520
535
526
--
8
本科一批
2007
534
564
546
--
7
本科一批
2004
474
--
--
--
--
不详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发新帖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品牌推介
家乡医疗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美食
榴莲花
回复楼主
返回列表
家乡品牌
家乡市场
家乡医疗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