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先生1891年生于徽州
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一个贫寒的教师之家。6岁蒙馆,14岁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
1910年靠教会资助入南京
金陵大学文科。受辛亥革命影响,在校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主编《金陵光》学报中文版,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留学美国入
伊利诺大学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
杜威。
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研究西方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
1923年与
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
平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在
南京北郊
晓庄创办乡村师范学校
晓庄学校,创办第一个乡村
幼稚园燕子矶幼稚园。
1930年4月遭
国民党通缉被迫
流亡日本,崇尚
科教救国的思想。
1931年回国开展教育普及工作,在
上海创办自然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
,主编《儿童科学丛书》等。1932年,他又创建了
山海工学团,提出“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将工场、学校、社会打成一片,进行军事训练、生产训练、民权训练、生育训练等,还开展
小先生运动。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
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后,与
宋庆龄、
马相伯、
沈钧儒、
胡愈之、
邹韬奋、
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成立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
张劲夫任总干事,拟订《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5月,他当选为
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
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团结御侮》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
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
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
爱因斯坦、
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
蒋介石,营救七君子。
1938年参加
国民参政会,致力于抗战期间的教育活动。积极响应
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全面抗战的号召,成立了中国战时教育协会。
1939年7月在
四川重庆附近的
合川县古圣寺创办了主要招收难童入学的
育才学校。
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
1941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1945年,加入
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
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
脑溢血,
周恩来、
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