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詹氏宗亲】大别山与詹氏传奇

[复制链接]
花生米 该用户已被删除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花生米   发表于 2010-12-27 12:31: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大别山与詹氏传奇

巍峨的大别山,绵亘千里,把豫、鄂、皖捆绑成巨人的拳头,掷扎在中原大地上。千万重山峦,似虎似狮似剑似枪,若跃若啸若挥若鸣,给人们威严、耽耽和凛然的感觉。


曾几何时,它默默地坚守着岁月的沧桑,成为饥寒交迫和刀枪剑影的见证者。又曾几何时,它咆哮它怒号,喧诉人间的苦难悲愁、生死离别。还有几何时,它象猛虎雄狮下山,象刀枪出膛,直击凶顽。

这就是大别山。

大别山,它横卧在长江之滨,北挽黄河,雄浑、博大、美丽、神圣。这里得天独厚,物华天宝。


大别山,它炽热、刚勇、庄严、传奇,地灵人杰、英才代兴。


在大别山这片土地上,詹氏曾经刻下多少脚印,流下多少血泪,孕育了无数俊杰英豪,留下了千古不朽的诗篇。


经过风风雨雨的洗礼,历史这个雕塑大师,把大别山雕塑得更凝重、伟烈和多姿多彩。


它必定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败走向胜利,从落后走向先进,从过去走向未来!


这就是我描写的大别山!

早在周朝及春秋战国时期,詹姓先人就在这里属楚国的地盘生息。也有人当了不大不小的楚詹尹,澄公为太守,季公为楚大夫,詹何还是有名的大夫与术士哩,他的事典如“詹何钓鱼”等见于史籍。


到了詹氏十七世槐公,就居住在南阳篙义里。晋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时,“永嘉之乱”,造成空前浩劫。詹氏四十世隗公及子坦公孙静川诸公旋即移居南阳。后来,其子孙又被迫渡江南下。南阳、信阳是詹氏的第三故乡,也是詹氏背井离乡,洒下辛酸泪水的发散地。


大别山也曾经是明清两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移民的重要集散地之一。詹姓在移民浪潮中也概莫能外。


这里是一片热土。由于这里是南北交通、军事要冲,又有山川之美,人文之浓,因而吸引了不少詹姓人到此开发生活。自古以来,詹氏为它默默地、无私地奉献。


詹氏五十六世道公,开辟生计,居固始为始祖。詹英、詹次族人在这里起步,后随陈元光入闽开基漳州。詹氏六十一世缵公,也为固始一宗。缵公及其子孙,于唐末至五代时,随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在黄巢起义的影响下,率众起义,转战安徽、浙江等地,后入闽,并开基闽地。詹氏六十四世之詠公,为光州刺史,战死,子仁昌公遂家焉。迁固始一世祖鈞公为宋理宗都统,二世士龙公为元大中丞。其事迹皆载入史册。固始谱有载:“依谨孔子断自唐虞之法,以鈞公为迁固之始祖,纪溯六百年,派衍二十三世一派相传,昭穆犁然而后编图,列纪由鼻祖以逑耳,其迁徙转移之地,鑿鑿可据,始洸然于河间者,族之星宿海也,河東邓州江南者族之积石龙门也,建安婺源新安江西者族之淮沂伊洛也,各州县別传与吾光州固始者族之三湘,七泽五湖九河之分派也,因流溯源,脈络分明,凡墨谱纪载所历之年代,所徙之区地,所分之支派,考核实务期毫无遺误,而后己斯为报本追远之意也,夫茲因谱牒之创,不禁为之敘云。”


大别山河南区域内,现在詹姓主要分布在信阳市所辖的固始、潢川、新县、光山、罗山、商城、息县等地,大多是鲁公四个支系后裔。


宋时,詹氏真正进入大冶开发定居。据鹰潭黄冈谱载,荣二公宋嘉定(公元1220-1279年)为迁冶邑第一世。荣二公原籍江右信州贵溪,当宋之季,以赐进士,授楚安抚使,及元兵南下,以身殉国。公生子二文锦和武镒,文锦居江夏,武镒居大冶黄石港。由二世祖武镒公以后,子孙繁昌。于嘉庆癸酉十七年(公元1813年),支派创修宗谱。荣二公旧有像赞,系有元开国之世文学大家揭曼硕先生所作。嘉庆壬申(公元1812)秋,原像赞虫蚀过半,再经翰林院编修、巡漕御史寿昌陈中孚先生按其本传复作像赞,称荣二公“宋赐进士,授楚安抚使及抵任,而宋祚已迁,寄寓鄂馆,不饮不食,阅数日而忧忿卒。此忠君至隐,不求人知,人亦不得而知之。”“默默孤忠耳”。“公虽已死,而忠魂义魄千载如生也。”


到了明清时期,在大别山湖北区域内,詹姓有荣二公支系、迁四公支系和同公支系后裔居住。现在,主要分布于黄冈、红安、团凤、蕲春、浠水、广济、武穴、鄂州、黄石、大冶黄陂、新州等地。


在大别山安徽区域,詹姓分布于金寨、霍山、六安等地。同公支下在金寨。


自古至今,这里孕育和影响了詹氏,产生了无数天骄。五代清官、作家詹敦仁、詹琲父子,宋代的都统、大夫詹钧、詹士元父子,明代的尚书詹同、詹徽父子等,就是杰出的代表。进入近代以来,这块土地上走出了辛亥革命前辈詹大悲,一门三烈士。革命先烈詹谷堂、詹大星、詹大权、詹凤梅、詹文卿、詹道松、詹贵兴、詹道生、詹梦雨、詹学道、詹广仁、詹道奎、詹献庭、詹大列等。当代将军詹才芳、詹大南、詹化雨、詹少联。还有现在各界优秀人才,如詹玉荣(潢川人)、詹才祥(黄陂人)、詹明生(大冶人)等。


詹敦仁(公元914—979年),字君泽,号清隐,安溪县开先县令。詹敦仁的祖父詹缵,随王审知入闽,任前锋兵马使。父詹世隆,兵曹录事参军,后隐居安溪。詹敦仁于后周显德(公元954—959年)初年,流徙福建,先隱于仙游植德山下。早年曾上书劝闽王王昶入贡朝廷,其文才受王昶赏识。因鄙王昶弑父夺位,坚辞不愿为王昶参决军机大事。后隱泉州清源山麓。直到南唐灭闽后于公元九五五年清溪(现安溪)置县,他才出任清溪县首任县令。敦仁父子,功勋不朽,青史垂名,宋咸淳八年,勅封詹敦仁为“靖惠侯”,妻林氏为安惠夫人,子詹琲为“靖贞侯”,媳李氏为兹顺夫人。

他出身名宦之家,幼聪敏,饱读诗书,父辈多蓄诗礼经书,并课之。从小接受儒教的熏陶,为儒林俊秀。他尤工于诗,时与“郑缄之文、林滋之赋”并称闽中“三绝”。他尊崇儒家传统思想,固守忠孝,心向国家统一,以民为本。他认为“报国丹心赤”,“儒术可谋身”。他是位诗人,著有《清隐堂集》、《清溪集》。他的“风清月白”,乱世则隐,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尚思想境界。


詹钧,字西峰,固始人。按《固始县志》,钧,少负奇气,选补军职,隶武定军充总制官。宝佑间,蜀被兵,钧往来峡渠开达等州,用少击众。乙未之夏,重庆告急,宋大将往援,钧率所部独进至叙州,遇游骑接战,连中数十创,被执。贼壮其勇,欲生之。钧大骂求死,贼馈之食弗受,八日不食,至播州逼令招城中,钧不从,遂遇害。


詹同,字同文,初名书,婺源人。至正中,除郴州学正。遇乱,家黄州,仕陈友谅为翰

林学士承旨。太祖下武昌,召为国子博士,赐名同。同学识淹博,讲《易》、《春秋》最善。应教为文,才思泉涌,一时莫与并。迁考功郎中,直起居注。洪武元年进翰林直学士,迁侍读学士。四年进吏部尚书。六年兼学士承旨,与学士乐韶凤定释奠先师乐章。编《皇明宝训》同与宋濂为总裁官。同以文章结主知,应制占对,靡勿敏赡。帝尝言文章宜明白显易,通道术,达时务,无取浮薄。同所为多称旨,而操行尤耿介,故至老眷注不衰。另有《詹同诗词集》等著述。退后隐居黄州。


詹同之子詹徽,洪武十五年举秀才,后官至太子少保兼吏部尚书。因蓝玉下狱,语连徽及子尚宝丞绂,并坐诛。其后代避居团凤。成千古冤案。此乃斑斑血泪。


詹大悲(1887-1927年),名培翰,又名翰,字质存,以别名行世,湖北蕲州(今蕲春)人。辛亥革命先驱,著名革命活动家。


早在一九零七年,他就加入证人学会,倡言革命。曾任汉口《商务报》主编、《大江白话报》主笔、《大江报》主编兼经理。组建革命团体文学社,参与发动武昌起义。任过国民党汉口交通部部长、湖北省议会议员。参加广州护法运动。任四川援鄂军鄂西总司令部参赞、秘书长。协助孙中山重组军政府,并任桂林大本营宣传员。任广州国民政府参事、刑事审判委员。二六年詹大悲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二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二七年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财政厅厅长。


一九二七年十二月十七日上午,詹大悲被捕,当晚九时慷慨就义。二八年詹大悲归葬故里。詹大悲的墓在蕲春县蕲州镇顾皇山上。


詹氏一门三烈士,詹大悲的两个兄弟詹大星、詹大权亦为国捐躯。


詹谷堂(1883-1929年),名生堡。金寨县南溪区葛藤山人。英烈、革命家。秀才。

早年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一九二一年,与曾静华倡议成立了“读书会”。二四年加入****。任过支部书记、特别支部书记、区委委员、商城临时县委委员。参与领导立夏节起义。立夏节起义后,参与了红三十二师的组建工作。组建赤卫队,扩充红军,建立苏维埃政权。二九年七月,红军向鄂东地区转移。党组织决定詹谷堂留在根据地坚持工作。八月十八日在对敌作战中不幸被捕。他英勇不屈。八月二十四日晚壮烈牺牲。

他的铿锵诗句:“茫茫四州起战争,苍生何日晓升平,大江一把狂浪起,斩尽妖魔济众生”,表明了他的崇高理想。


以詹谷堂为代表的大别山詹姓儿女,领导或参加了“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和“六霍起义”。继此之后,詹姓人又投入了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他们的热血浇注了这片沃土,鼓舞着成千上万的后人向前奋进。


詹才芳是现代詹氏骄子,一代名将。他生于1907年,1992年逝世,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一九二七年参加黄麻起义。同年加入共青团。一九二八年转入****。曾任黄安县游击大队大队长,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营长、团政委,第四军师政委,第三十一军政委,川西第五纵队司令员。参加了鄂豫皖、川陕苏区反“围剿”和长征。一九三七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后任抗大二分校大队长,晋察冀军区分区、冀热辽军区副司令员。一九四五年后,任冀东军区司令员、东北民主联军第九纵队司令员、四十六军军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等战役。建国后,历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公安部队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共八大代表、中顾委委员、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是第三、四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詹明生,1961年8月出生,大冶人。现为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8年8月获博士学位,后在日本国立电气通信大学激光极限技术中心博士后研究三年,199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6-2002年与英国帝国理工学院Blackett实验室保持合作研究,其中1997年度为EPSRC
Senior
Fellow.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冷原子物理”、“量子物理与信息”首席科学家之一.。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0篇,培养博士10名,硕士11名。


为了国家的独立、自由、解放和进步,詹姓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党、政、军、文、教、医、经等类组织领导者和专家。他们不在位高,而在德重。“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他们的思想、品德、才艺、行为,堪称詹姓人之楷模。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21:32 , Processed in 0.218194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