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侨大学简介1

[复制链接]
查看1795 | 回复0 | 2011-1-7 12: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侨大学校徽

华侨大学是中国一所以招收华侨、港澳、台湾籍青年为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华侨大学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国家于1960年在福建泉州创建的综合性大学,2004年在厦门兴建新校区。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国家重点大学,是中国政府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






学校简介    华侨大学以“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为办学方针,坚持“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的办学宗旨和“会通中外、并育德才”的办学理念。学校设立董事会,实行校长负责制,国家领导   
华侨大学

人廖承志、叶飞亲自担任首任、次任校长,现任校长为博士生导师丘进教授。学校董事会由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归侨等各界知名人士、专家、领导组成,庄希泉、胡平、贾庆林、陈明义、宋德福等先后任董事长。
  学校师资与硬件条件完善,现有华侨大学现有22个学院,9个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6个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3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10大门类,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华侨大学有教职员工2148人,其中专任教师1220人,正副教授625人,历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列入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双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71人。有完善的教学、 科研设备和公共服务体系,图书馆藏书近200万册,电子图书100余万册;各类研究机构70多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7个。学校在泉州、厦门两市设有校区,校园总面积226.8万平方米。目前各类在校生2.8万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2500余人;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3600余人,是全国境外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学校以优秀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导,推进素   
华侨大学

质教育,形成了“一校两生、因材施教”的教学特色,“一元主导、多元交融”的校园文化,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人才培养目标,努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应境内外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近半个世纪以来,华侨大学共培养海内外各类人才10余万人,其中境外学生4万余人。华侨大学逐步形成了全方位、高层次、大范围的较为完整的对外教育体系,在美国、泰国、印尼、菲律宾及香港、澳门等地设有办事机构,同境外50多所高校和相关机构建立合作交流关系。
编辑本段五十周年     
华侨大学五十周年校庆标识

沧桑砥砺,春华秋实。2010年11月1日,华侨大学将迎来五十周年华诞。在此,谨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华侨大学建设和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海内外校董、校友致以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1960年,华侨大学创立于著名侨乡——福建泉州,由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领导。杰出的国务活动家、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廖承志为首任校长。1983年,中央决定华侨大学由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列为国家重点建设大学。1997年,原集美华侨学生补习学校并入华侨大学。2002年,为进一步发挥华侨大学在侨务工作、国际友好和两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决定建设华侨大学厦门校区。2006年,厦门校区正式启用。目前华侨大学一校两区、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
  在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始终牢记国家和民族之殷殷重托,遵循“为侨服务,传播中华文化”之办学宗旨,秉承“会通中外,并育德才”之办学理念,励精图治,孜孜求索,实现了跨越式的科学发展。目前,华侨大学在校各类学生2.8万人,其中来自30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港澳台和外国学生3600余人,成为一所国际化色彩浓郁的综合性大学。
  承五秩积淀,谱盛世华章。五十年校庆既是华侨大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校承前启后、再铸辉煌的新起点。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总结办学经验,宣介办学成就,振奋师生精神,扩大社会影响,为将华侨大学建设成为基础雄厚、特色鲜明、海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续写新的壮丽篇章。 华侨大学校园风光(13张)

  岁月流转,光阴荏苒。春秋五十载,弹指一挥间,却饱浸着一代又一代华侨大学建设者的辛劳和汗水,承载着十余万校友的光荣与梦想。华侨大学五十年校庆各项筹备工作已经正式启动,庆典活动将于2010年11月6-7日举行。我们至诚相邀各级领导、各界朋友,海内外华侨华人、校董、校友同聚华园,举觞欢庆,共襄盛典。百场学术盛典庆建校50周年。华大从2月起至11月举办百场国际性、全国性等各种级别的重要学术及报告会议,其中包括有50多位院士参加的中国科学院技术与信息科学部院士常委扩大会议,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大师光临的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年会,WTO总干事拉米先生参加的第八届中国WTO研究会年会及第三届中国民营企业营销高峰论坛等。同时,还将开展“奥运健将与华大”、环境绿化与园林植物展和各类以校庆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华侨大学第二届世界校友联谊大会,以及十多项侨捐工程项目奠基落成等活动也将在校庆期间举办。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

  
华侨大学


编辑本段历届校长  
姓名开始担任日期最后担任日期备注
1廖承志1960/101983/6/10中央政治局委员,人大副委员长、其父廖仲恺
2韦悫1964/41970/1在校期间任副校长,代校长
3叶飞1983/101988/8开国上将,福建省省委书记
4陈觉万1988/81993/8出生于印尼
5庄善裕1993/81999/12我国著名民法学专家
6吴承业1999/122008/12/10从台湾随母回京,我国著名数量经济学家
7丘进2008/12/10现任原国侨办文教司司长、西安交通大学副书记与副校长、汕头市副市长

编辑本段校董事会  1978年,华侨大学复办不久,即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的领导下筹备设立华侨大学董事会,1980年元月,华侨大学董事会正式成立并召开第一届一次会议。董事会的宗旨是“为把华侨大学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之适应海外和港澳台地区的需要,协助政府办好华侨大学,对华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实质性的支持,对学校重大事务起决策和审议的作用”   
华侨大学

第一届董事会由海内外热心华侨高等教育事业的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组成,共45名。董事长由全国侨联主席庄希泉担任。1983年,召开华侨大学第一届董事会第二次会议,董事会成员增至65名。 第二届董事会任期从1986年7月至1992年10月。1986年7月至1988年10月由时任福建省省长的胡平担任董事长,1988年10月至1992年10月由全国侨联副主席黄长溪接任董事长。1986年11月董事会设立了华侨大学基金会,并在香港设立办事处。 第三届董事会任期从1992年10月至1997年10月,由时任福建省委书记贾庆林担任董事长。1994年1月,董事会在香港注册成立华侨大学香港教育基金有限公司,进一步激发了董事捐资兴学的热情。 第四届董事会任期从1997年10月至2002年12月,由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陈明义担任董事长。 第五届董事会于2002年12月成立,由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宋德福担任董事长。第五届董事会现有董事102名,其中海外董事84名,来自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柬埔寨、缅甸、日本、美国、加拿大、西班牙、澳大利亚、巴西、香港、澳门等15个国家和地区。
  董事会成立近30年来,广泛团结海内外华侨华人,献计献策,捐款捐物,在扩大学校海外影响、开拓海外生源、奖励或资助优秀学生、资助教师海外学术交流、开展科学研究、开展海外华文教育以及教学生活硬件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华侨大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编辑本段校友总会  华侨大学校友总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名单
  (二00五年十一月二日)
  名誉会长: 许东亮 杨振志 唐志坚 林一心 谢白秋
  荣誉会长: 谢文盛(香港) 汪琼南(香港)
  陈展垣(澳大利)林广场(加拿大)
  丁文志(泰国) 李碧葱(香港) 邓仲绵(印尼)
  名誉理事长: 杨翔翔
  会 长: 庄善裕
  理 事 长: 李冀闽
  (以下按姓氏笔划排列)
  副理事长: (22)人
  王钦贤(香港)庄 凌(泉州) 汤 毅(深圳)李贤雁(澳门)
  李景来(上海)张志平(福州) 陈伟振(台湾)陈国秀(深圳)
  林贤福(浙江)项士敏(华大) 赵明光(华大)郭志忠(澳门)
  郭景仁(泉州)涂学东(江西) 黄世兴(澳门)曾 雄(厦门)
  曾纪贞(泰国)曾敏丽(香港) 蔡真枝(香港)潘耿福(香港)
  潘家森(海南)潘敏琪(广州)
  秘 书 长: 项士敏(华大)
  副秘书长:(7人)
  庄振伟(泉州) 何纯正(华大) 周卫平(香港) 周岁红(厦门)
  胡海岳(三明) 黄子波(福州) 黄宏斌(泉州)
  常务理事: 由会长、正副理事长、正副秘书长组成(32人)
  理事:(92人)
  王志远(台湾) 王钦贤(香港) 方建兴(厦门) 韦绍广(广西)
  韦敦奎(浙江) 邓 新(福州) 邓护兰(漳州) 甘永康(澳门)
  卢玉泉(澳门) 叶联意(集美补校 香港) 冯春禄(漳州) 
  成杰思(江苏) 庄 凌(泉州) 庄卫东(晋江) 庄振伟(泉州)
  庄善裕(华大) 刘彩华(南平) 池宏(北京) 汤 毅(深圳)
  许友涛(石狮) 严敏娟(印尼) 李 英(龙岩) 李 澄(香港)
  李飞亭(莆田) 李开伟(广西) 李秀珍(印尼) 李贤雁(集美补校 澳门)
  李景来(上海) 李冀闽(华大) 杨文君(福州) 杨志荣(澳门)
  杨洪斌(泉港) 杨恩辉(加拿大)吴斯维(香港) 何纯正(华大)
  余秀兰(泰国)宋春荣(香港) 张小珍(龙岩) 张仁忠(香港)
  张志平(福州) 张念岛(澳门) 陈玉泉(华大)陈伟振(台湾)
  陈志祺(上海) 陈运藻(广州) 陈国秀(深圳) 陈炳辉(泰国)
  陈浩军(澳门) 陈裕坤(广州) 陈静美(印尼) 陈耀辉(澳门)
  林灿煌(晋江) 林贤福(浙江) 林菊花(华大) 林辉莲(澳门)
  周卫平(香港) 周岁红(厦门) 周丽云(泰国) 郑世飞(美国)
  郑松岩(香港) 胡海岳(三明) 项士敏(华大) 赵明光(华大)
  钟智华(三明) 俞伯洪(浙江) 姜国文(厦门) 洪金造(石狮)
  郭志忠(澳门) 郭景仁(泉州) 涂学东(江西) 涂伟(华大
  黄 进(澳门) 黄子波(福州) 黄世兴(澳门) 黄宏斌(泉州)
  符小星(泰国) 符泽劲(海南) 梁安坤(集美补校 福州)
  曾 雄(厦门) 曾纪贞(泰国) 曾敏丽(香港) 游英华(泉州)
  谢兴发(南平) 赖长发(江西) 蔡英杰(泉州) 蔡剑英(香港)
  蔡真枝(香港) 颜奕嘉(澳门) 潘友均(贵州) 潘耿福(香港)
  潘家森(海南) 潘敏琪(广州)
编辑本段桑梓园吧  华侨大学新贴吧——桑梓园吧
  桑梓园是华大学子们共同的家园。
编辑本段学科建设  华侨大学贯彻“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带动整体”的建设思路,发挥以工科为主、工结合的多学科跨   
华侨大学

学科群体优势,立足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面向学科前沿,使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学科取得较好的学术成就和标志性成果。 学校坚持和强化海外华文教育学科特色、工程学科优势,结合本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现有22个学院,9个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6个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法律硕士(JM)、工程硕士、建筑学硕士等5个专业硕士学位点,63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10大门类,形成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工管相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造就一支品德高尚、学术造诣精深、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强、团结奋进的学术创新团队,遴选并聘任71名博士生导师,288名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列入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 2人,列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3人,双聘院士1人,构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创新平台,推进“福建省机械工程与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福建省数量经济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脆性材料加工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分子药物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
  在学科建设上,现有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数量经济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学、生物化工、结构工程物理、电子学、企业管理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海外华文教育、建筑学、计算机应用技术等福建省、国侨办重点学科。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学校设有工商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建筑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工学院、机电及自动化学院、旅游学院、法学院、文学院、工学院,华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美术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体育学院 、华侨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成人教育学院。
编辑本段华大校报  《华侨大学报》作为华侨大学的机关报,创刊于1963年,是全国最早拥有正式出版刊号的高校校报。《华侨大学报》办报特色鲜明,导向正确,报道权威,着力打造精品,引领校园文化之风,“中国高校诗歌联展”、“华文文学评介”、“校友觅踪”等一批精品版面、精品栏目在海内外读者中享有盛誉;其贴近学校、贴近师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办报风格,深受遍布海内外的读者喜爱。
  2010年“全国高校优秀校报”在高校校报自评和各省、市、自治区高校校报报协组织互评并推荐出参评全国优秀校报名单的基础上,经评审委员会专家组三轮审核评议产生。《北京大学校报》、《新清华》、《武汉大学报》等53家高校校报获此殊荣。福建省仅《厦门大学报》和《华侨大学报》两校校报获奖。
  《华侨大学学报》(哲社版)是由华侨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1983年创刊,现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反映最新科研成果、发现和培养人才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等学科领域的论文。
  近年来,本刊在坚持办好传统的特色栏目如华侨华人研究之外,还增加了宽容论坛、旅游学研究、华文教育研究、海峡经济研究、中外关系史研究等新栏目。
  在首届(1999年)、第二届(2002年)和第三届(2006年)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称号,1999年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12月入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1年12月在《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评优活动中荣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8月被确定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核心期刊》,2006年11月荣获“首届福建省高校精品学报”。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下称“《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福建省教育厅主管,华侨大学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
  《学报》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广泛联系海外华侨和港、澳、台、特区的科技信息,及时反映国内尤其华侨大学等高等学府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方面的科技成果,为发展华侨高等教育和繁荣社会主义科技事业服务。
  《学报》以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为办刊特色,主要刊登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技术、应用化学、材料与环境工程、化工与生化工程、土木工程、建筑学、应用数学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科技成果的学术总结,新技术、新设计、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理论的论述,以及国内外科技动态的综合评论等内容。
  《学报》既是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又是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和权威性文摘期刊固定收录的刊源。在历次全国及福建省的科技期刊评比中,《学报》都荣获过大奖。曾获得1995年“全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系统优秀学报一等奖”,1997年“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奖”,1999年,2008年“全国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并于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学报》现为双月刊,A4开本,国内统一刊号:CN 35-1079/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0-5013,国内邮发代号:34-41,国外代号:NTZ1050。
编辑本段教学综述  华侨大学建校50,在国务院侨办、教育部以及福建省、泉州市、厦门市等各级地方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海外华人华侨的倾力支持下,经过华大几代人不懈努力,逐渐形成了以工程学科为优势、华文教育为特点的办学特色,建成泉州与厦门两个校区,具有较好的办学条件和优美的育人环境。学校现有22学院,9个博士点,6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6个硕士点,MBA、MPA、JM、8个工程硕士领域,63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涉及理、工、经、管、法、文、哲、史、农、教育10大门类。办学层次涉及预科—专科—本科—硕士—博士。近年来,学校针对境内生与境外生“两类生”并存的特点,泉州、厦门两校区共建的办学格局,以“重视基础、拓宽专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为培养目标,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拓展海外生源。竭力开展华文教育,采取分级分类教学,因材施教,因地施教等教学模式,形成我国华侨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成为我国政府开展海外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之一。我校进行学分制改革,在一些学院逐步推行大类招生和培养改革,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成才的机制与模式,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成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建立了多个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学校成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本段教学基地  国家级教学基地 1.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2.国家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学校 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电工电子实验中心 2.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3.经济与管理实验中心 4.力学与工程结构实验中心 5.旅游学院旅游实验中心 6.计算机综合实验中心 7.新闻影像实验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 1.中国语言文学类 2.土木工程 福建省特色专业 1.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2.旅游管理 3.法学 4.工程管理 5.人力资源管理
编辑本段本科专业  经济学,通信工程(微波通信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方向),网络工程(物联网技术方向),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规划与景区管理方向),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应用化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生物工程,园艺(学制4-5年,观赏园艺,可直接修读艺术设计<建筑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学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数字工程动画,土木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城市规划,产品设计,料科学与工程(新型功能材料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工商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人力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法学,国际法,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英语,日语,对外汉语,预科班,社会学,华文教育
  另外还有直读双学位专业7个,法学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学位,法学与行政管理专业双学位班,法学与财务管理专业双学位,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法学专业双学位班),环境工程(环境工程与法学专业双学位班),建筑与城市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双学位,城市规划与建筑学专业双学位。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