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1254年宋理宗宝佑二年-1323年元英宗至治三年,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中国古代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着有《文献通考》、《大学集注》、《多识录》。马端临是宋元之际著名史学家,他为谋求治国安民之术,探讨会通因仍之道,讲究变通张驰之故,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完成明备精神之作《文献通考》。《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的集大成之作,体例别致,史料丰富,内容充实,评论精辟。
所著《文献通考》348卷,记上起三代,下终南宋宁宗嘉定五年(1212)的典章制度。唐天宝以前史实,以杜佑《通典》为基础作拾遗补缺;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五年,加以续修。共分24门,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为作者自创。所载宋制尤详,多为《宋史》各志所未备。《文献通考》为三通之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通考 从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简称《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作者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饶州乐平(今属
江西)人﹐南宋末年丞相马廷鸾之子。马廷鸾曾任南宋国史院编修官与实录院检讨官﹐博学多才﹐藏书甚富。马端临受父亲的影响﹐并且接触到很多的资料﹐约从三十岁时开始﹐用二十多年的时间﹐撰成该书。
通典 唐朝杜佑编撰的《
通典》,也是一部典章制度史,但所分门类失之太宽。马端临在《通典》的基础上﹐加以发
马端临作品
展和补充。把《通考》分为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门﹐各门再分子目﹐制度史的体例更加细密完备。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五门,是作者的新创。《通考》取材极为广泛,除了各朝正史﹑历代会要﹑《资治通鉴》等史书外﹐还采用了私家著述的史书﹑传记等有关典章制度的记载。这些史籍记载就是“文”,“文”的意思是典籍。此外,在叙事中还引用了很多当时臣僚的奏疏和学士名流的议论。这些奏疏﹑议论就是所谓“献”。“献”的意思是“贤者”。因为作者企图通过这些资料﹐对各项典章制度进行融会贯通﹑原始要终的研究﹐故取名为《
文献通考》。
《文献通考》对宋代典章制度的记述特别详细﹐可以订正﹑补充
《宋史》诸志的地方甚多﹔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颇多独到的见解﹐实为研究宋史的一部基本史籍。该书有清光绪浙江书局刊本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