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四平调,是由流行于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接壤地带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要要野花鼓冶发展演变而成的,它以花鼓为主,吸收了评剧、豫剧、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发展成了野四拼调冶,后改名为野四平调冶。又说,它的主要曲调由花鼓的野平调冶发展衍变而成,曲调四平八稳,四句一平,因而得名。
唱响四省六十年
“四平调是全国稀有戏曲剧种之一,现仅存于菏泽及周边地区,盛传于豫、鲁、苏、皖四省交界地区,至今已有60 年历史。”谈起菏泽地方戏四平调的历史渊源,市艺术研究所副所长陈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她介绍,四平调以善唱著称,极富民间风味;声腔圆润,悦耳动听,深受广大群众喜欢。在长期演出中,它吸收了评、越、吕、京等剧种的部分唱腔,通过各类板式的丰富表演,形成了节奏朴实、曲调优美、抒情缠绵、四平八稳的独特风格,所以叫四平调。
由于它唱腔独特,广受好评,尤其在农村很受欢迎,所以发展迅速,在豫、鲁、苏、皖四省迅速走红,被广大听众誉为“天下第一团”。对这个美誉虽然无史料记载,但在菏泽及周边地区,只要一说“天下第一团”,源缘岁以上的人大多数都知道指的是四平调。
陈瑾说,四平调起初是由两人演出,男扮身挎花鼓,腰系彩绸;女扮古装粉面,头戴绣球,足踩高跷。两人边歌边舞,活泼又风趣。此乃四平调的雏形。但这种戏曲改革被同行笑谈为“无弦作乐不成戏”,说他们是“四不像”,既不像花鼓又不像戏曲。
1945 年,民间老艺人、四平调的创始人邹玉振、王汉臣、燕玉成等带领30 多名倡导文艺改革的花鼓艺人困守在安徽界首,苦心研究,反复试验3 个多月,终于确定用六棱二胡、唢呐曲牌、锣鼓等乐器担任伴奏;同时借鉴评剧、豫剧、京剧的唱腔,创立女声唱腔。至此,四平调的唱腔和音乐初具雏形,四平调剧种也正式诞生,如今已经走过60 年的沧桑历史。
在菏泽及周边地区,只要一提起四平调,很多老戏迷都会称赞王凤云为四平调的“金皇后”,而王凤云一家的从艺生涯,也代表了四平调发展的坎坷经历。
四平调源于花鼓戏渊即花鼓丁香冤,早期的花鼓戏打地摊演出,三五个人就能演出。王凤云的父亲王孝寅、母亲王桂芬渊艺名大青衣冤都曾是花鼓戏名角。王凤云远岁登台,12 岁在郑州演出,曾专门观摩学习豫剧大师常香玉的演唱艺术。
作为四平调第三代传人的王凤云,继承和发展了其母的唱派,演唱独具特色。她嗓音甜美、圆润,吐字清晰,运腔灵活,刚柔相济,收放自如。1962 年她去中国评剧院移植了大型古装戏叶花为媒曳,得到了著名表演艺术家新凤霞的亲授。她还进一步吸收了评剧的戏曲音乐,使四平调唱腔艺术更加丰满。她大胆地对四平调进行了创新,成功地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宫调渊慢四平冤之后,又研究出“慢三眼”式的“徵”调渊反四平冤,这是四平调艺术领域里的一项丰硕成果,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四平调艺术流派。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