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2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黄德魁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28 18:30:1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从参加宁都起义之后的数十年征战生涯中,身经百战、屡建战功的黄德魁将军曾三次负伤,身上留下了国民党反动军队和日本侵略军的枪伤弹痕。这位大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的优秀儿子,用自己的足迹谱写了生命之歌。

  黄德魁是甘肃临夏尹家集黄家庄人,1910年2月14日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在6个兄妹中排行第五,自小不是放牛就是拾粪、种地。由于地主、军阀横征暴敛,1927年甘肃大旱时,庄稼颗粒无收,加之马(步芳)冯(玉祥)大战,甘肃人民遭受了饥荒的折磨和战乱的痛苦,而黄德魁家更是挣扎在生死线上:三哥、妹妹先后饿死,父亲也病故,他和哥哥被迫出外逃荒。1928年11月在方城镇,他参加了冯玉祥的国民革命军,当一名士兵。他在部队中受到严格的训练,特别擅长刺杀和劈刀,这为他以后发挥军事才能打下了初步基础。

1930年4月,部队由兰州经陕西开进河南,参加了中原大战,这是冯玉祥、阎锡山联合反对蒋介石的一次大规模的军阀混战。黄德魁所在部队沿陇海线从潼关一直打到商丘。5个月之后冯、阎军队被迫下野,冯部被收编为二十六路军,驻防山东曹州地区。次年宁都起义后,黄德魁由旧军队的二等兵变为红五军团的一名战士,并于年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开始了革命生涯。

1933年9月,在历次战斗中指挥才能初露锋芒、已是三十八团八连连长的黄德魁,参加了黎川的阵地防御战,但由于“左”倾路线而使此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

四渡赤水后,红军南下北渡金沙江。敌军五个团尾追而来,五军团的十三师占领制高点抗击,坚守九昼夜保障了主力部队安全渡江。而此次阻击战,黄德魁带领八连和师侦察连一道坚守阵地到最后,待五军团主力全部过江才撤离,从而实现了渡江北上的战略意图。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黄德魁先后调任四方面军三十一军警卫团副团长和九十三师二七四团参谋长。

1937年抗战爆发后,黄德魁经延安抗大学习后,被调到李先念部下,任鄂豫挺进纵队1大队政治委员,第10团政治委员,新四军5师15旅44团政治委员、团长,鄂豫边区豫中指挥部指挥长,豫中军区分区参谋长,中原军区2纵15旅44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黄德魁历任中原军区第2纵队第14旅参谋长,第15旅44团团长。中原突围时,2纵15旅旅直和43团、44团接应掩护南路军突过平汉铁路后,因敌情严重,无法按原计划归建第2纵队,即西渡襄河,进入武当山,奉命组建鄂西北军区第3军分区,部队改编为第3、6、9大队。1946年9月,上级决定15旅主力转移到陕南,归建2纵。15旅旅直和第3、6大队1300多人在经过由鄂入陕的必经之地时,刚通过一天门,就遭到敌军阻击,黄德魁指挥两个连从两侧山垭攀登陡崖,冲上山顶,将敌击退,15旅一鼓作气通过了二天门和三天门。

此后,他先后任鄂西北军区和平支队第6大队大队长,豫鄂陕军区第5军分区支队队长,野战纵队第7支队支队长,晋冀鲁豫军区第35旅副旅长,第104团团长,襄西支队支队长兼政治委员,江汉军区第4军分区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德魁兼任鄂西北剿匪指挥部指挥长,领导并完成了该地区的剿匪任务。此后,又先后调任中南军区公安军第11师师长,建筑工程第7师师长,第5步兵预备学校校长,河南省冶金厅副厅长,湖北省民政厅副厅长,湖北省副省长。

1955年,黄德魁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5月11日,黄德魁将军因病在武汉逝世,享年82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2:44 , Processed in 0.24742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