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贺梅英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1-1-29 14:15: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香包历史 线一样长

  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庆阳香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为黄帝师的庆阳人歧伯,尝百草,制药典,成为中华医药学的鼻祖。岐伯将多种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估计是雄黄,艾草,菖蒲等,民间也叫“香草”)研成细末,装在丝织的袋中,让大人和小孩戴上,以驱蚊逼蝇、洁身香体以至祛邪降福。中华医学最早的经典之作《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香包的记载。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江离、辟芷、秋兰均为香草。纫,乃连缀之意。佩即佩帏,在这里既指香包,也含佩带之意。全句的意思是把装满香草的佩帏带在身上。这说明香包早在屈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已是一种饰物了。
  汉代《礼记》有云:“男女未冠笄者……衿缨皆陪容臭”。容臭即香包,说明汉代未成年的男女都是佩戴香包的。
  到了唐宋时期,香囊逐渐成为仕女、美人的专用品。而男官吏们则开始佩戴荷包了。有的官吏上朝时干脆把荷包缀于朝服之上。当然,那时的荷包与香包不完全一样,香包里主要装的是香草,而荷包主要是“盛手巾细物”的。这与2003年时庆阳市华池县双塔寺出土的手包型“千岁香包”比较吻合。
  至清代,香囊已成为爱情的信物了。而历史演化到近代,香包则多半用于民间端午节的赠品,主要功能是求吉祈福,驱恶避邪的。


●香包人生 让艺术源远流长

  庆阳的香包源于古黄帝时代,初创于岐伯之手,发展于秦汉唐宋年代,成熟于明清时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几千年里,在民间的能工巧匠手中,香包一针一线的传承,而这些巧手多是一些农村劳动妇女,她们从小跟着妈妈、奶奶学艺,仰艺术为生活,视生活为艺术,从青葱天真的少女到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活到老,绣到老,生命终止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结。古老的香包刺绣艺术就这样代代相传,并不断得到更新和发展。
  为了更好的保护这些传承于田间炕头的民间艺术,2003年第二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时,庆阳市有18位民间艺术家被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大师。
  这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对致力于香包开发的母女——
  母亲:贺梅英,今年71岁,由于家境贫寒,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天资聪明的她随着母亲学了一手绝好的女红。加上她对艺术有着极强的创造和领悟能力,使她的生活处处充满了浓浓的艺术气息。她曾把家里的锅台漆成大红色,在上面画上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用三个半截土炕基为女儿们作了一个漂亮的梳妆台;把废纸泡烂打成纸筋,做成纸盒、纸盘、纸罐等。
  贺梅英无时无刻都在琢磨,观察,有着丰富的创作源泉和艺术灵感。除了刺绣,她的绘画功底也相当出色。一只细细的毛笔在手,略一沉思,便信手拈来,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在她的笔下任意游走,不仅形象栩栩如生,而且构图也相当合理。
  这些形成了贺梅英制作香包的两大特点:一、做工精致,针法细腻多变,色彩艳丽。她刺绣香包所用的绣线全部是自己亲自加工的,每件作品的用线粗细和颜色都非常考究。二是不断创新。她做的香包小的如蚕豆般大小,大的有2米见方。
  女儿:计清,贺梅英最小的女儿,从小生活在母亲营造的美好环境中,时时刻刻感受着母亲创造的美。由于计清有很好的美术专业功底,渐渐的她发现自己在香包艺术的创作中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她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最终拜母为师,走上了香包开发的道路。
  计清认为香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有着比较复杂的工艺制作程序,它和纯粹的刺绣品有本质的区别,刺绣是在用针作画,而香包是在用手造型,一件精美的香包作品必须要有一个好的造型,其次才是刺绣,而造型艺术又是艺术家们永远研究的课题。因此计清在她的创作中,在吉祥文化这个大范畴里,力求把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其作品有很深的内涵和极美的装饰效果。
  在采访中,另一位民间艺术大师、庆阳市华池县民间工艺美术馆副馆长赵兴萍对记者倾诉了她的苦恼:“一些专家看了我们的绣品,认为民间艺术越是原始的、土的、甚至不太像的越好;而在目前的市场上,雅一些、逼真的越受消费者欢迎。”她接着告诉记者:“以陇绣为例,特点就是稚拙、淳朴、有趣。如果让它丢弃自己的特点去一味的追求逼真、仿造苏绣和湘绣,这种市场需求一定不会长久的。而陇绣也会慢慢湮灭的。”
  可是如何才能找到时下消费需求与庆阳香包文化内涵相对应的部分,做出既富有时代气息又保留传统情趣的香包呢?赵兴萍坦白的告诉记者,她们也正在探索的过程中/










0.jpg (18.46 KB, 下载次数: 72)

0.jpg

1.jpg (65.07 KB, 下载次数: 66)

1.jpg

2.jpg (124.92 KB, 下载次数: 91)

2.jpg

3.jpg (112.02 KB, 下载次数: 69)

3.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15:44 , Processed in 0.311708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