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扽腔原名“肘鼓子”(或作周姑子),是早期流行在山东境内的戏曲剧种之一。它与五音戏、茂腔、柳琴等,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对它何时何地形成,源于何处,现已难考。
“肘鼓子”在山东流行很广,由于流行的地区和历代演员的条件以及语言、风俗习惯的不同,形成了在风格上各不相同的西、东、北三路。流行在济南、历城、章丘、淄博一带的为西路,有代表性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为淄博市五音戏剧团;流行在潍坊、临朐、沂源一带的为东路;流行在黄河下游的博兴、广饶一带的为北路。
传至博兴、广饶的“肘鼓子”,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受当地语言和风土人情的影响,以及历代演员的发挥创造,在曲调上和唱法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为它的演唱是用真假嗓音混合唱,所以时粗时细,时高时低,强弱分明,既无弦乐伴奏,又常在板后起唱,听起来一停一扽,扽扽瘩瘩,似滚轱辘一般。因此,当地群众称其为“Den‘轱辘Den’(读den三声)”,故名扽腔。据博兴县阎坊一带的扽腔老艺人讲,扽腔原名就叫“肘鼓”,是很早以前从益都(今青州市)传来的。究其何年何月已不详,至1950年,博兴、广饶的扽腔已有五代(以30年为一代)艺人。
扽腔的剧目很多,据扽腔老艺人讲,至少不低于70出。经常上演的大戏有《西京》(裴秀英寻夫)、《东京》(李香莲卖画)、《南京店》(京郎寻关)、《北平府》、《风筝记》、《金镯》、《绣鞋记》(王定保借当)、《双生赶船》、《宝莲灯》、《排环记》、《火龙记》、《绒花记》、《蓝桥会》、《双钉记》、《丝绒记》、《珍珠衫》、《访江南》、《秦雪梅吊孝》、《葡梅架》(双仙图)、《锦缎记》、《西岐州》、《南北合》、《乱石山》、《御碑亭》、《站花墙》、《倒厅门》、《同台府》、《游山搬兵》、《金传》、《打马》、《朱买臣休妻》等。小戏有《丁僧扫雪》、《安安送米》、《三怕》、《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小云台》、《韩湘子挂号》、《王盘吵年》、《小审》、《狐狸精闹书房》、《唐二卖干草》、《两亲家顶嘴》、《顶灯》、《井台会》、《梁赛金擀面》、《三把面》、《游阴》、《吵架》、《烧窑封宫》、《下山卷帘》、《双增寿》、《烧楼》、《大劈棺》等。
扽腔的音乐为板腔体,由慢板、二板、垛板、散板和曲牌组成。常用的唱腔曲牌有〔枣娃娃〕、〔柳娃娃〕、〔莲花落〕、〔辞弹〕等(见扽腔曲谱和长、短点)。在演员表演中所用的打击乐,大部与我国北方戏曲相同,如冲头、五锤、水底鱼、紧急风、住头等。在伴奏唱腔时以“长点”和“短点”为唱腔的过门。“长点”一般用在唱腔的开始和结尾,“短点”用于唱腔的句与句之间。
扽腔的行当分生、旦、净、丑,但所有行当的各种角色从来都由男演员担任。在表演上也讲唱、做、念、打、手、眼、身、法、步,但不太正规。
此外,有些扽腔演员为增加演出效果和活跃舞台气氛,在演出某些剧目中,创造了某些带机关的道具。如博兴县高渡村的扽腔艺人杜兰喜,在演出《王小赶脚》时,他所扮演的二姑娘在腰间系一用竹、布扎成的毛驴,不仅驴的嘴巴能呱哒,而且眼珠能转动,耳朵能竖直、耷拉和左右摆动。还有不少旦角演员踩“寸子”(用木头制成的小尖脚,绑在演员的前脚板上,外面穿上可体的鞋袜,以示剧中人的小脚)演出。这在当地的戏曲舞台上是不多见的。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