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杂技,古称百戏,属于散乐。临泉历史悠久,50年代出土的文物——西汉陶器、陶楼(系演出设施)中,楼上有演出杂技节目的表现,间接证明了汉代时临泉即存在杂技活动。口碑相传,明代中期,曾有一班艺人在临泉的杨桥、长官、沈丘(今临泉县城)等集镇演出“过河刀山”(传统杂技),泉河、延河两岸万人观看,盛况空前。杂技、马戏就此在临泉民间广为流传。
临泉杂技、马戏演出节目较多,技巧与难度并重。传统保留节目主要有空中飞人、浪桥、驯马、古典马戏、顶技、蹬技和走钢丝等,代表性艺人侯德山挖掘整理的民间传统杂技——喷火是其拿手绝活。
建国后,临泉出现了较为规范的杂技组织,全县33个乡镇都有杂技团,其中,拥有10个团队以上的乡镇有3个,30个以上的乡镇有5个。全县现有杂技团队800多个,常年在外地演出的达600多个。
(2)埇桥区民间马戏艺术
在民末清初,埇桥区蒿沟乡一带就已经盛行杂技和民间曲艺,到清朝末年,该项艺术已具相当规模。上世纪20年代,以尹清云、顾传标、吴清云为代表的杂技名人,率先将动物表演融入杂技演出,取得了很大成功,并有着“宁走三江口,不过蒿桃柳”的美誉。30年代,以尹清川、李同仁、郑继荣等为代表的驯兽动物展开始出现,并很快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解放后,原宿县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来自民间的马戏艺术。1956年正式成立了国有动物表演团,演出足迹遍布全国几十个大中城市。改革开放以来,以埇桥区蒿沟乡为中心的民间马戏艺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民间马戏团已发展到200多家。各马戏团的动物数量、演出种类大大增加,许多马戏团成为职业马戏团,具备了一流的演出水平,在全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成为上规模的文化产业。
2006年6月,经实地考核,中国文联批准埇桥区为中国民间马戏之乡。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