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匡氏宗亲】匡姓探源

[复制链接]

6

主题

0

听众

6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4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5
注册时间
2011-3-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君子若兰   发表于 2011-3-5 12:41: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匡氏探源




要追溯匡氏的渊源,我们首先还得要了解中华姓氏的起源。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起源于远古时期的母系社会。氏,是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最早时,姓为氏的支系。如黄帝姓姬,名轩辕,号有熊氏。黄帝统治中原大地后,其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有姓十二:姬、酉、祁……等,这十二个姓事实上是有熊氏部落的分族。到了西周,作为血缘关系的姓和氏之间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氏辨贵贱,随时更移。西周“裂土分封”,同姓、异姓诸侯国1300余,天子尊为大宗,诸侯称为小宗。国君嫡长子继承国位、爵位和姓,百代不变其姓,此谓大宗;嫡长子以外的儿子统称庶子,凡获得分封的另立一家,获得新氏,多以封邑为氏,称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又继承新氏族,其他儿子再立新的支氏族,往往以封的乡、亭为新支氏族。没有土地可封的儿子,或以先祖的号、谥、官、名等为新氏族,五代以后降为庶民,无氏可立。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实施“郡县制”取代了周朝的“裂土分封制”,皇亲国戚,文臣武将也没有自己的封土,使原先代表贵贱的“氏”与区别婚姻的“姓”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姓与氏都只剩下标记血缘系统符号的作用。因此姓与氏已混合为一了,统称之为姓氏。

远古时期,神农氏为黄河流域部落的君主。因神农氏居于姜水而以姜为姓,以火德王,故叫“炎帝”。(有研究报告说,炎帝本是黄帝的兄弟,黄帝功大于炎帝,以前称黄炎,但后来由于将神农氏与炎帝合称一人,神农氏早于黄帝,自此称炎黄。客观来说,点战神蚩尤的天下更广更大)。到4700多年前,神农氏已经衰微了,少典氏的后代有熊氏国崛起,君主为公孙轩辕。公孙轩辕因居于姬水(今陕西岐山县岐水),故又改姓为姬。轩辕氏打败了神农氏,又擒杀了蚩尤,平定天下而受到各部落的拥戴,因而取代神农氏为帝王,以土德王,土为黄色,故称“黄帝”。黄帝曾孙高辛氏继帝位后,即为帝喾。帝喾是“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其后裔有部分得姓为子姓。

历经夏、商两朝,在商殷末年,纣王残虐无度,民不聊生。帝喾的后裔西伯姬昌因礼贤下士,广罗人才,使其诸侯国周势力日渐强大。姬昌就是闻名后世的周文王。周文王死后,其子姬发(周武王)出师伐纣,在姜子牙和其弟周公姬旦的帮助下,推翻了商殷,建立周朝。周武王死后,成王姬诵尚年少,周公姬旦摄政当国,平定武庚叛乱后,还政于成王,进行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国。周公姬旦之子姬伯禽(一说为周文王之子)受封于鲁国(今河南东北部至山东省西南部一带)。

得姓始祖匡句须,春秋时鲁国人。原为鲁相施叔孝之家臣,施叔孝于鲁成公(公元前五九零年至公元前五七三年在位,时为周定王执政后期)时执掌国政,命句须任匡邑之宰,句须清明干练,在任颇有政声,深得匡邑民众爱戴。句须子孙以此为荣,遂以祖父所任之邑为氏,称匡姓,并尊匡句须为匡姓的得姓始祖。

但是,匡句须原本姓什么?是谁的后裔?

据查,湖南常德、耒阳等匡氏族谱记载匡句须为周文王姬昌之后,江西修水县匡氏族谱记载“匡姓出于子姓”。而子姓又出于姬姓,姬姓为黄帝之姓。这与有关姓氏专著如《中华姓氏通书》、《中国百家姓寻根》等书中考证、记载的“匡姓出于姬姓”是相吻合的。

因此句须公原为姬姓(或子姓)是有据可依的,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的后代,因其任鲁国匡邑长官,故以匡为氏,是为姬裔匡氏。秦汉后因姓与氏已合为一,匡句须后裔以匡为姓氏。匡姓自句须公肇氏,至今已有三千一百余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目前,以地名为氏的方式得到多数人认可。普遍记载匡姓来源分如下四种:

匡(Kuāng)(南方发音 “羌” )姓源出有四:

1、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施孝权的家臣句须任匡邑(河南省长垣西南)宰,即为匡地的地方长官,称匡句须,其孙以祖父居官地名命姓,遂为匡姓。

2、出自以国名为氏。上古时有匡国,周武王时,匡侯的后裔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而居,因此又称为庐山匡氏。

3、出自以邑名为氏。周代郑国有匡邑(河南省扶沟县西南),当地人多以邑名命姓,称匡氏。

4、亦出自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魏国亦有匡邑(河南省雎县西),当地居民,多以邑名“匡”为姓,也称匡氏

明清两代间,由于政治、入獒等原因,改姓匡。如四川、湖南等地。
原作者: 方史华、匡修思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3:13 , Processed in 0.171439 second(s), 2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