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3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麻氏宗亲】麻民权:与药为友 一生痴迷

[复制链接]

14

主题

0

听众

14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30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30
注册时间
2011-3-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萍水缘   发表于 2011-3-30 12:28:4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麻民权:与药为友 一生痴迷



   人物名片:省执业药师协会理事、溫州海鹤药业营销中心总经理。
    掌门人语录:做最好的、做没做过的。做亊先做人,人做好了才好做事。
    熟悉麻民权的人,都知道他是个“药痴”,全身上下深刻着中医药的烙印。四十年来他一直“浸”在药里,对中药事业执迷不悟。他说搞了几十年的药,至今还是“药糊涂”。
    有趣的是,他的一家人都与“药”结缘。他父亲是药店先生、伯父是中医师,他四个兄弟姐妹从小就接触中药方、中药。现在,他的弟妺在搞药,弟媳在煎药、妻兄做临方制剂,小舅子妻、表姨在大药店卖参茸;甚至女婿的外甥都在药店工作,他的侄女药学专业毕业也在药店当营业员。
    麻民权17岁便进温州中药厂当学徒,三年的学徒日子,每天拣药洗药切药碾药炒药煎药。他回忆道:寒冬零下摄氏度,去淋洗麦芽,双手几乎冻僵;酷夏时,在火炉中炒枳术、炙茋草,全身大汗淋漓。夜煎黄明胶、日制全鹿丸。手刨羚角、脚碾铁船。时间一久,光鼻闻到药香就知道是哪种药,脚随便踢到哪袋子就知道是什么药材。光中药炮制,他就干了十年。
    说到麻民权,就不得不提他重建叶同仁堂的事。2000年,时任温州海鹤集团董事、办公室主任的麻民权,向董事会提出,恢复创办温州老字号药店叶同仁堂!叶同仁堂消失了四十年,在温州百姓中己淡出记忆,重建谈何容易。根据《温州市医药志》的有关记载,他到图书馆遍查资料,询找知根底的老药人、寻叶氏家族的后代;随后取得董事会的支持、遍找店铺、工商注册、招聘人才、如何装璜、如何特色经营,颇费曲折。2001年1月初,叶同仁堂大药房在市区人民西路开业,330年历史老店新开张,轰动了全市。原叶同仁堂的家人从国外专程赶来,80多岁的叶家老太握着麻民权的手,热泪盈眶:外姓人使叶同仁老店重开,叶家人都会记住您!
    当时药店竞争日益激烈,一个新开的老字号如何在市场上站住脚,凭一个老招牌就能做好生意?麻民权费了不少心思,既守旧创新、继往开耒,又传承中医药传统文化:首先在店铺上不同于药店一般的绿底白字装饰、而是花格缕空金字店名、店门口挂黑地金字楹联,店内悬店志、介绍300多年叶同仁堂的创业发展史,中药配方格斗柜体现古老药栈风格,包中药的纸印上经营项目和服务特色,体现古老药铺的风貌。在经营特色下功夫:配老药工格斗撮药、设立名老中医坐堂,方便病患者诊治;门开小窗口、晚挂红灯标志、便利夜间售药,配置红十字急救药箱救治病人;推出“零利润”药品、廉价老药柜供应低收入人群,为购买参茸的顾客免费碾粉切片,推出电脑煎药、熬制各种凉茶等。由于叶同仁堂的医药文化特色、药品质量的保证,经营正道、药材地道、药价公道、服务守道,顾客慕名而来,当年经营不但没亏有赚,叶同仁这个老品牌名声也逐渐传开。
    同时,麻民权开办叶同仁门诊部,以名医诊疗带动人气和药品销量。做高档次的参茸专柜,扩门店、搞连锁,这又引发了零售药业走向经营新模式,吸引了全国同行专程来参观考察、模仿克隆。正当叶同仁堂名声如日中天时,北京同仁堂以三字相似,告叶同仁堂品牌商标侵权,索赔5000万元,成为当时全国药界第一大官司。得知官司难赢,麻民权转而借各中外媒体采访宣传之势,借机扩大叶同仁知名度,虽去“堂”字,官司虽“败”尤荣,反而使这个温州品牌推广至全国,声誉无损销售反升。      
    麻民权有句口头禅:“做最好的、做没做过的”。谁也不会想到,叶同仁几年后会成为温州药店公认的第一品牌。他无怨无悔一直做药的事业,他说这辈子离不开药了,一生就一个字:药!他的母亲80岁,吃药要看有何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他的妻子退休前是做副食品行业的,同事头痛脑热什么的,总问她吃什么药好,她也推荐的八九不离十,这些都深受麻民权的影响。去年底一家人去英国探望公费读研的女儿。游览途中,麻民权不忘老本行,钻到华人在英开的中医药店铺里逛个不停。回国后,还写了中医药在英伦概况发表在报刋上,真可谓是“药痴”一个。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 20:12 , Processed in 0.187976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