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华中科技大学1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1-3-31 15:47: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华中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之一,学校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其前身为成立于1953年的华中工学院及随后的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5月合并同济医科大学、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更为现名。华中科技大学专业设置涵盖理、工、医、文、经、管等众多学科。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








基本情况  华中科技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原华中理工大学、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于2000年5月26日合并成立,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和国家“985工程建设高校之一。被当地人誉为“江城明珠”,更有“中南六省第一校”之称。
  学校校园占地7000余亩,园内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绿化覆盖率72%,被誉为“森林式大学”。学校教学支撑体系完备,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是莘莘学子求学的理想场所。
  学校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基本构建起研究型大学的学科体系。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大学科门类;设有86个本科专业,25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博士后科 研流动站;现有一级国家重点学科5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6个(内科学、外科学按三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学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3000余人,其中教授1000余人,副教授1300余人;教师中有院士24人(含双聘院士1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3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36人。
  学校秉承“育人为本、创新是魂、责任以行”的办学理念,坚持“一流教学、一流本科”的建设目标,采取多种举措,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完善充满活力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几十年来,已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高级人才。学校坚持“服务乃宗旨,贡献即发展”的办学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学研产相结合,密切与地方政府、大型企业的合作关系,通过设立驻外研究院、产业化基地,开展横向科技合作等方式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华中科技大学校徽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和世界上26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大学建立了良好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约300批、1500余人次的国(境)外专家学者来我校任教、合作科研和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附属协和医院、同济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培训为一体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性医院,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的医疗诊治中心。附属梨园医院突出老年病学的特色,是湖北省老年病防治研究中心。
  华中科技大学正以创建研究型、综合性、开放式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秉持“明德厚学,求是创新”的校训,敢于竞争,善于转化,聚精会神,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开创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编辑本段校训  华中科技大学校训为“明德厚学、求是创新”。
  “明德”意为彰明伦理,完善品德。具有理解、普及和恪守道德之义,包含与人为善、和谐相处的意义。合乎我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做人”、建设无污染校园等精神。语出《礼·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见《礼·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厚学”意为崇   
校园
[1]

尚知识,学问渊博。与原华中理工大学倡导的“学在华工”精神相吻合,包含原校训中“严谨”的意义。转义出自《易·坤》“坤厚裁物”;
  “求是”意为追求真理,发现规律。包含“求实”的意义但不拘于“求实”,在实中求学问。符合原校训中“严谨、求实”的精神。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语出《汉书·河间献王传》“实事求是”;
  “创新”意为与时俱进,追求新高。含有原校训中“奋进进取”的意义。与创办一流大学的现代办学理念一致。义出《大学》引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新校训涵盖了德育、智育、发展科学、与时俱进等方面的内容,合乎办大学的理念,具有现代高校校训特征,与我校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精神相融合,与我校发展的理念相一致,雅俗适宜,多数人能明其意,而且能找出相应出处,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
编辑本段师资力量  华中科技大学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支以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中坚的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授1062人,副教授1380人,博士生导师897人。其中,拥有院士11人(不算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5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省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7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5人、讲座教授30人 ,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6人,3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35名青年学者入选“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学术大师云集,教育家朱九思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科的卓越开拓者,教育家杨叔子掀起了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风暴,经济学家张培刚被尊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哲学家涂又光、邓晓芒引领着社会思想进程和精神建构,高等教育专家刘献君开创了高等教育学科“院校研究”的新方向,中青年法学家易继明通过《私法》砥砺学术、激荡社会,社会学专家贺雪峰、吴毅建立起了研究中国乡村治理的“华中乡土学派”,新闻传播学专家吴廷俊、张昆引领了新闻传播的新方向。
编辑本段人才培养  学校先后有44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126种优秀教材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人才培养基地”、 国家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电工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国家级的人才培养基地。
  同济医学院在全国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评估中获得优秀,并申报八年制医学教育获得批准。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于2008年9月成立,启明学院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挥示范作用。学校通过实施“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构建了基于信息、机械、土建环、电气、医学、管理、人文等学科大类的课程体系;推进了学分制改革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加强了教学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建立了13个大学生创新基地。   
校园

学校的大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创佳绩。2003年,学校夺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最高奖索尼杯,2005年,学校大学生又获得一等奖12个,获奖总数居全国第一,获得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2006年,学校本科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奖等级和总数均居全国高校之首。2009年微软“创新杯”大赛中学校大学生已获得5个项目的中国区冠军。2009年获微软嵌入式开发竞赛中国区冠军,并赴埃及开罗参加全球决赛获全球第二名。2010年获微软嵌入式开发竞赛中国区冠军以及2010年微软I“创新杯”IT个人挑战赛全球冠军。学校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生源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普遍欢迎,本科生、研究生一次就业率均达到95%以上。
编辑本段学科建设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
  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5
  西方经济学、高等教育学、生物物理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计算机系统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内科学(心血管病)、内科学(呼吸系病)、外科学(普外)、妇产科学、内科学(血液病)、外科学(泌尿外)、麻醉学、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培育)学科7个
  通信与信息系统、内科学(传染病)、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 中西医结合基础、 药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
编辑本段科研机构国家级科研机构21个  国家实验室0.3个
  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依托单位是华中科技大学,三个组建单位: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七研究所)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0.5个
  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国家脉冲强磁场科学中心(筹)(中科大承担另外一半)
  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
  激光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制造与装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专业实验室2个
  新型电机国家专业实验室、外存储系统国家专业实验室
  国防重点实验室1个 多谱信息处理国防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其一为参与组建)
  激光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装备数字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企业信息化(CAD)应用支撑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国家安全防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纳米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生物芯片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组建方之一)
  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
  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科研机构共62个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3个
  
智能制造技术、图像信息处理与智能控制、信息存储系统、生物医学光子学、基本物理量测量、器官移植、环境与健康、聚变与电磁新技术、服务计算技术与系统、分子生物物理、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肿瘤侵袭转移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其他部委重点实验室8个
  
给排水建设部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器官移植重点实验室、卫生部呼吸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环境保护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武汉)、病理生理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骨代谢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针灸神经生物学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中药药理中医药科研国家三级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
  敏感陶瓷、数据存储系统与技术、电力安全与高效利用、新型电机与特种电磁装备等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能源动力装置节能减排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研究中心2个
  教育部制造技术国际标准研究中心、磁约束核聚变教育部研究中心
  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3个
  机械设计与制造、生物医学光子学、煤燃烧等教育部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部级研究中心(所)2个
  华工自动控制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16个
  引力与量子物理、集群与网格计算、智能互联网技术、数字流域科学与技术、肿瘤侵袭转移、电力安全与高效、生物信息与分子成像、神经系统重大疾病、生物靶向治疗、生物无机化学与药物、材料化学与服役失效、分子影像、控制结构、天然药物化学与资源评价、船舶和海洋水动力学、工程结构分析与安全评定等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数据库、纳米药物、电子制造装备等湖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
  湖北省光电测试技术服务中心
  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6个
  院校发展研究中心、现代信息管理研究中心、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心、媒介技术与传播发展研究中心、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1个
  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水利工程 、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力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船舶与海洋工程、电气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光学工程
编辑本段历史渊源     
查谦老院长在华中工学院成立大会上讲话

华中科技大学的主体是华中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原名华中工学院,建立于新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953年。为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特别是工业发展对建设人才的需要,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国家从1952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根据高等教育部统一规划,决定在中南地区设立华中工学院。华中工学院由原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南昌大学、广西大学等4所大学的机械系全部和电机系的电力部分,以及华南工学院机械系的动力部分、电机系的电力部分合并组成;设机械制造工程、金属切削工艺及其工具、汽车、内燃机、水力动力装置、热能动力装置(热力发电厂设备)、电机与电器、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8个本科专业,金工、铸造、汽车修理与维护、发电厂配电网及电力系统4个专修科。
  1953年5月, 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华中工学院筹备委员会,聘任查谦为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干才、朱九思为副主任委员。同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动工。华中工学院的成立大会和开学典礼于1953年10月15日在武昌举行, 这一天就成为学校的建校纪念日。长沙分部于10月24日举行开学典礼,桂林分部和南昌分部也于10月26日开学上课。
     
校园

1954年8月中旬,经过周密筹划和细致准备,全院师生员工在武昌喻家山会师,学校完成搬迁集中工作 。华中工学院当年筹建,当年招生,经过一年的努力即初具规模,形成了团结奋斗的局面,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955年,国务院任命查谦教授为华中工学院第一任院长。在随后的工作中,学校认真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团结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学习和参照苏联的经验,建立了不同于解放前的新的大学教育制度,学校的规模也有较大的发展,为国家输送了一批工业建设人才。1955年9月汽车专业并到长春汽车拖拉机工程学院(原吉林工业大学前身,现吉林大学前身之一)。两年后,华中工学院又恢复了汽车、内燃机等专业。1958年,我国进行高等学校调整,华中工学院的汽车、拖拉机、内燃机等专业整体调整到新组建的武汉工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到1966年,学校整体实力已有较大提高,有6个系,20个本科专业 ,教师1097人,职工1664人,在校学生6087人,年度科研经费90万元。 从建校初到“文革”前,学校在一片田野上创建了一座大学城,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经济建设作出了较大贡献,同时也完成了学校的第一次大发展。1960年,华中工学院被国家确定为全国重点高校。
  1966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而科教文化战线又是这场灾难的重灾区,华中工学院同样深受其害。但是,学校的广大干部和师生员工在经过“文革”初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对“左”的错误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用各种不同方式进行了抵制和斗争,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办好学校而奋斗。1971年,武汉机械学院停办,部分专业和300多名教职工并入华中工学院。“文革”、“斗批改”,全国有些高校被整散、整垮,有些学校领导人被整残、整死。高校早已万马齐喑,大乱不死者,夫复何求!而华工居然出现了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有些学校的设备都转用于生产)。何以得天独幸?多亏当时学校军宣队指挥长刘昆山同志执行政策较稳,教师、干部受伤害较少,像朱九思同志,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得到“解放”,后来恢复了党委书记兼院长职务。
  1976年冬天,华工面临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
  天时---“文革”已结束,由于学校受的内伤较小,就有可能充分占有1977年以后的一段时间来谋求学校的提高和发展。
  地利---学校的校区条件在全国是少有的,处在武汉之郊、东湖之滨,有山有水,校域辽阔,郊而不偏、静而不僻,历经二十几个春秋的建设,历代华工人披荆斩棘的奋斗,已成为园林式的学府,而且仍留有发展的余地,直至2007年的今天,学校仍有数千亩开发回旋的空间——当年选择校址的领导真是有远见!
  人和---我们1953年建校,集中中南地区五校工科方面的机械、电机、动力和基础课教师200余人,以后逐步发展,虽人数已十倍当年,仍以团结而著称。1971年11月又与武汉机械学院合并,仍然是东西南北浑然一体,没有派别,这都是极为难得的人和条件。
  但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在1976年,学校实力比较弱——是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封闭躯体。这时的教师虽号称1800人,但出过国、留过学的仅50多人且多数是留苏的,有研究生学历的区区30余人,能阅读英语书刊的人极少。“新五届”毕业学员300多人留校,他们当时叫“工农兵学员”,上面要求“以产品带教学”,完全打乱了原来的教学计划,学的很差。为了防止“断层”,又办了一个当时俗称的“回炉班”,就是将“文革”当中毕业的所谓“69、70届”的招了将近200人。他们在校只学了一年或两年,当然不够。至于原有的1000名左右专业课教师,释卷多年,“文革”后到图书馆看外文期刊,有些文章看不懂了。因为在十年浩劫期间,人家的科学技术进展很快,新的数学方法用的较多,我们教师的业务落后了。上述种种情况说明,必须补课,加强师资培养。在一定条件下,事在人为!
  当时的校领导及时地抓住时机,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四大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实验室建设、校园建设)之首位,作为学校发展中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任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对中、青年教师进行脱产补课;狠抓师资队伍的扩大与结构改造;狠抓骨干教师的培养;认真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全面关心教师的生活。同时学院领导顶着各种压力,开始广积散落在社会上的有学之士,充分相信、任用现有教师,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因此,尽管在十年浩劫中高校的师资队伍受到了较大摧残,而华中工学院的师资队伍不仅未失精华,还从外单位调进了一大批教师。
  华工要感谢富有战略眼光的老校长朱九思。从1972年到1979年华工一共收留了全国各地被批斗被扫地出门而无家可归的专家教授六百多名,不仅为民族发展国家建设保护了优秀的专业人才,也为改革开放后华工的大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
  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学校提出,要遵循教育规律,改革学科结构;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提高学术水平;狠抓国际学术交流,逐步走向世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校提出了一些重要办学思路:“科学研究要走在教学前面”,“把学校办成以理工为基础的综合大学”,“根据该校的实际情况,要考虑实现3个转变:从教学中心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从以工科为主转变为理、工、文、管综合组成的大学;在培养好大学生的同时,把研究生的培养提到重要位置”。在这个指导思想下,学校在加强基础理论,采用最新技术成就改造传统工科专业的同时,积极开拓新的专业。设立了激光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工程、微波技术等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理工结合的技术学科专业;创办了系统工程生物力学工程热物理建筑学等综合性和边缘性学科的专业。还先后设立了工程力学应用数学应用化学应用物理专业。学院大胆突破文、理、工分家的办学模式,在全国工科大学中率先创办文科。学院陆续设立了中国语言研究所哲学研究所经济学研究所和社会学研究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1983年,设立新闻学专业;1987年,设立汉语言文学专业。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1983年设立技术经济专业,成立经济系
  为办好理科和文科专业,学院采取了几项措施:一是充分调动原有教师的积极性,挖掘潜力;二是千方百计从校外调进一批教师,并从中国科学院和兄弟学校聘任一批兼职教授作为学术带头人;三是坚持“科研走在教学前面”的原则,先开展科研,招收研究生,培养师资,再本科专业;四是创办学术刊物,通过刊物同国内外学术界建立联系和交流。经过几年的努力,学院在多学科结合的基础上,不断“生长”出不同于原有综合大学的理科、文科和管理学科的专业。到1984年底,学院已设有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学科的4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新型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轮廓,初步实现了以工为基础,理、工、文、管相结合向综合化发展的目标。
  1982年初,学院发动全校师生员工认真讨论,将建校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优良作风归纳成8个字:“团结、求实、严谨、进取”,以此作为华中工学院的校风,这既是师生员工工作、学习的准则,也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1978年学校恢复招收研究生,这一年招收研究生181人,以后逐年增加,并不断提高培养质量。经国家批准,华中工学院于1984年4月试办研究生院(共22所),并于1996年2月首批被批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从此,学校的研究生培养教育工作进入了新的时期。
  1984年底学院领导班子换届,新领导班子采取在巩固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创新的方针,狠抓提高教学质量和改善办学条件,取得了明显成效。1986年底,学院明确提出了“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办学活力,着重提高水平”的办学思路和创办第一流大学的奋斗目标。
  1988年1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华中工学院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
  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学校采取新的措施,加强了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研究生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有效途径,稳步发展成人高等教育,大力建设师资队伍,保持了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风,师资队伍结构趋向合理,教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工作条件也有很大改善。这一时期,学校大力推进本科教学改革,调动了广大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取得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学校科研工作也取得了显著进展。科研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通过组织联合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并且在激光、数控、优化设计和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存储技术等学科领域逐步形成了综合优势;承担国防科研攻关任务取得了突出进展;基础研究和软科学研究得到加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显著增加;进一步开展了与地方和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   
原华中理工大学校徽

从1994年起,针对高等教育面临的“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质”的严重弊端,学校率先在大学生中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从举办具有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加强修养作用的人文讲座入手,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构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系。1997年,学校第一个在全国高校中创办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与此同时,学校出台了多项教学改革措施,将素质教育纳入到教学计划中,使得一批高素质优秀学生脱颖而出。
  近年来,华中理工大学在产学研协调发展的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围绕学科形成了一批富有生气的产学研实体,在激光、数控、软件及电子功能材料等领域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高科技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华工特色的产学研协调发展模式,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推动了学校教学、科研及产业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和发展也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20年,是华中理工大学进入第二次大发展的20年,办学格局发生了“三个转变”:由单纯的工学院向理、工、文、管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转变;由基本上只从事教学向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转变;由基本上只有本科教育向有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教育及成人教育多层次多类型办学方向转变。同时,学校的教育质量、学术水平和综合办学实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国内一流的重点大学。
  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设置教学改革基金,到94年共拨款260万元,资助了321个项目,其中195个项目已经完成;95、96年各拨专款200万元 改善基础课教学设施。设立了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成果奖、优秀讲义奖、优秀教材奖。坚持不懈地抓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教材建设和学风教风建设,对主要基础课制订了特殊政策,建立了校内的电子实习与金工实习两大基地。实行主辅修制度和学习特优生培养制度,举办了提高班、少年班,取消了补考制度,开展多种单科竞赛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
  从95年秋季开始,已全部实行适合该校情况的学分制。在全国举行的各类评奖活动中,华工都有很好的表现:1989年、1993年两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共有九项成果获得国家级奖(其中国家特等奖1项,国家级奖 3项,国家级二等奖5项)。1988、1992年两届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奖评选中,获特等奖1种,国家级优秀奖7种,部级一等奖18种。在已举行了三届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每届进入前三名。毕业生普遍表现出责任感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等特点,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的供需比连续保持在1:5左右。近几年80%左右的毕业生分配到国家部、委、重要科研单位、重点高校和大中型企业。
  1994年,学校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学位点31个,博士导师111人,7个博后站,硕士学位点76个。
  199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长了12倍。
  1994--1995学年度,在校就读博士生495人,硕士生1737人,本科生9375人,专科生1895人,夜大、函授本专科生3938人,留学生50人,共17490人,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几所大学之一。
  1994年科研经费达到7640万元,比1978年增长了60倍,居国 家教委直属高校第4位。1978年至1994年,共完成科研课题1899项,有848项获奖,其中国家级奖82项,部委和省级奖626项,获国家专利142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8735篇。
  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94年12月发布的新闻,学校1993年在国内发表的论文达1032篇,“首次突破国内发表论文数1000篇”,位居全国高校榜首,也位居全国榜首。被E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七位,被ISTP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七位,被SCI收录的论文居全国高校第11位。
  1996年和1997年,学校党政领导班子相继换届。
  2000年,华中理工大学合并改名,成了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
  面向未来,学校将发展的远景目标定位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个远景目标将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一阶段是到2005年,经过20年的奋斗,实现学校的第三次大发展,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一所国际知名大学。第二阶段是到2050年左右,在该校建校100周年时,把华中科技大学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现在的建校时间更改为1952年10月6日。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08:01 , Processed in 0.509454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