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权限
- 50
- 帖子
- 1029
- 积分
- 1029
- 精华
- 0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乡约币
- 2227 枚
- 乡约宝
- 0 枚
- 最后登录
- 2011-4-7
- 注册时间
- 2010-9-28
|
 | |  |  | 六、校园文化
1、校区简介 武汉理工大学共有两个校区,马房山校区和余家头校区,
其中马房山校区由东院、西院、鉴湖、南湖新校区四部分组成。
马房山校区位于洪山区,余家头校区位于武昌区。
武汉理工大学校园布置如右图所示[14]。 2、文化活动 该校形成了具有理工特色的校园文化,将科技创新、文化艺术、社会实践等作为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该校学 校园文化
生在省部级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000余项,获奖人数2000余人次。其中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际和全国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中共获奖100余项。我校学生钟亮荣获第三届“标志汽车”设计国际邀请赛中第三名,被评为感动中国创新人物;学生李一设计、学校投入50万元科研经费打造了首辆“热望”电动概念车,在上海F1国际“米其林必比登挑战赛”中,获得了“最佳原型概念设计奖”;学生袁慎学在“第八届中国大学生室内设计大赛”总决赛中经过近半年的反复帅选最终荣获国家级一等奖。学校有学生社团75个,成员达26000余人。作为全国优秀学生社团的校大学生艺术团,更是在全国艺术竞赛、文艺汇演中屡获佳绩。连续三年在教育部主办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大型校园文艺展演中获优秀节目奖,曾受邀赴俄罗斯参加中国年活动。我校有数十位学生曾受邀赴美国、韩国等国参加国际航海夏令营等活动。
大学生群体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竞技体育尤其是男子篮球、武术、网球、跆拳道和田径等项目在全国高校处于一流水平。男子篮球队在第六、七、 理工篮球
八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分别夺得冠军、第三名和第五名,2000年以来先后八次进入全国大学生篮球赛前八强,两次获得CUBA亚军;校武术队在2005年~2007年三次香港国际武术比赛中,共获得30枚金牌,在第七届和第八届全国大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校田径队在第八届全国大运会上获得3枚金牌;男子网球荣获全国大学生网球赛团体冠军。武术、跆拳道荣获国际和国家级比赛奖牌数十枚,男子中长跑选手任龙云曾打破全国男子马拉松和万米纪录。5名学生入选北京奥运会和第25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国代表队。该校是中国大学生篮球协会、网球协会、武术协会和跆拳道协会的副主席单位,是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协会、湖北省大学生篮球协会和湖北省大学生武术协会的主席单位和办公所在地,承担着湖北省大学生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为湖北省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校园风景 理工广场
水运湖风情
水运湖秋景
七、历史沿革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其土木学科可追溯至和湖北工艺学堂,为求介绍之简洁明确,此处主要介绍其高等教育部分。
一、武汉工业大学(原隶属于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后隶属教育部)
1948年4月,解放战争时期,在东北战场上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为保证战争的需要,也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的工业发展奠定基础,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军区军工部党委决定在哈尔滨建立一所军事工业学校,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军工部工业专门学校(东北兵工专门学校),由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何长工担任名誉校长。
1948年11月,何长工亲自到沈阳为学校选址,学校由哈尔滨迁至沈阳。 1958年9月,建工部组建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49年3月,学校分为预科和本科,预科学制1年,本科4年。同年,东北兵工专门学校(部分)迁往沈阳沈河区青年公园湖旁,改建为东北建筑工程学校,后相继发展为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59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北京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成为建筑工程部部属重点院校
1969年10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南迁至湖南常德
1971年7月,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搬至湖北武汉与同属建工部的武汉建筑工程学校(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合并,更名为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1978年2月,湖北建筑工业学院被列为新增的全国重点大学,重新新划归国家建筑局领导,并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武汉建材学院在原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旧址成立了北京研究生部
1981年,学校获得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结构工程等7个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成为首批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
1981年7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原武汉城市建设学院部分)分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
1985年8月,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
1986年,“结构工程”学科获批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增加8个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获得正、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
1987年,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得国家计委批准
1988年,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被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该学科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97年9月,武汉工业大学通过“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审核,成为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1998年,武汉工业大学由建材总局所属划归为教育部,成为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2000年5月27日,武汉理工大学
二、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隶属交通部)
1946年,国立武昌海事职业学校、广东省立潮汕高级商船职业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国立武昌海事学校
1949年,中南交通学院,由刘惠农同志任院长,曹海波为副院长
1952年,大连海运学院、上海海运学院等高校船舶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
1954年,大连海运学院(航运专业)并入中南交通学院,中南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河运学院
1957年,武汉交通学院更名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57年,全国多所高校水运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上海海运学院内燃机专业、大连海运学院船机等专业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63年,交通部属院校进行专业调整时,水运管理和水运经济专业调整到上海海运学院
1981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等4个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
1984年,船舶与海洋工程流体力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2年7月,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前身为国立潮汕高级商船学校)并入武汉水运工程学院
1993年11月,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更名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在全国范围开始一本招生
1998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部分学科通过211工程预审
2000年5月27日,武汉理工大学
三、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原隶属机械工业部,后隶属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
1958年10月27日,武汉工学院创建
1960年,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前身)汽车制造专业并入武汉工学院
1961年,湖北工学院、湖北化工学院并入武汉工学院
1958年,湖北化工学院创建
1958年,湖北工学院创建
1970年,武汉工学院、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湖北农机学院
1979年,武汉工学院恢复名称
1983年9月,由机械部划归为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领导
1995年,武汉工学院更名为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97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通过了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部门预审
2000年5月27日,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武汉理工大学
2010年5月27日隆重举办以“传承历史、增进交流、促进发展”为主题的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十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及庆典。
编辑本段八、知名校友 【学界】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金东寒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
程一兵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工学院副院长
南策文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顾明 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朱正昌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丁烈云 东北大学校长
丁汉初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铁群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程新 济南大学校长
邓铿 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终身教授
丁汉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
尚钢 武汉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陈厚义 贵州财经学院院长
刘国新 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
吕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社军 广东五邑大学校长
曹献坤 海南大学副校长
武哲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
潘春旭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邱建荣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
刘洪 南京大学商学院副院长
刘海云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
李岳林 长沙理工大学汽车与机械工程学院副院长
佘廉 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邹早建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何茂春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
胡以怀 上海海事大学教授
林程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包亦望 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副总工程师
欧阳家虎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
欧阳世翕 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前院长
姜宏 中国建材科学研究总院副院长
黄其柏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设计与汽车工程系主任
杨启 上海交通大学船舶海洋与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
陈功玉 中山大学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
刘立斌 中南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系主任
【政界】
罗清泉 中央委员,湖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
石秀诗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
张纪南 中央纪委常委,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陈全国 中央候补委员,河北省委副书记、省长
张力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
汤涛 中央候补委员,山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刘鄂 原交通部副部长
蒋明麟 国务院参事室原副主任
王炯 全国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林茂光 空军少将,广州军区空军建设局局长
宋德星 交通部水运司司长
孙国庆 交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李任芷 国家旅游局监督管理司司长
王小青 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王跃飞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
翟久刚 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副局长
李青平 河北海事局局长
袁宗祥 山东海事局局长
李国勇 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副司司长
张骥 商务部机电和科技产业司副司长
费志荣 国家发改委西部开发司副司长
李力 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
吴超 武汉市政协主席
胡曙光 武汉市市委副书记
刘顺妮 武汉市副市长
朱正礼 海军局副局长
赵建才 郑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党组书记
黄关春 孝感市市委书记
潘世建 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赵 堔 河南省科技厅厅长
郑春白 湖北省科技厅副厅长
徐佑林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常务副厅长
胡树华 湖北省信息产业厅副厅长
吴军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
饶中享 武汉海事法院副院长
高法新、舒正荣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
黄 强 长江航务管理局党委书记
魏志刚 长江航道局副局长
齐俊麟 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副局长
周文雄 海南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
周建强 江苏省国资委主任周建强
【商界】
李永安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恭 三峡截流工程总指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魏家福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裁
张富生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党组书记
陈华元 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总经理
李建红 中国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吴强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
包起帆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公司副总裁
李选民 深圳市盐田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宋志平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集团董事长 、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
司国晨 中材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彭毅 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
彭寿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卫东 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东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安进 江淮汽车集团副董事长、总裁、总经理
王岭 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武钢副总经理
贾宝军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叶青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书记
陈木森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崔星太 中国联合水泥集团董事长
郝健 中商集团董事长,武商联董事、副总经理
赵庆生 中集集团副总裁
周育先 中材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中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于国波 中国材料工业科工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肖家祥 中国建材股份副总裁、南方水泥总裁
王兵 中国建材副总裁兼北新建材董事长
陈潮 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总裁
曾南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陈健 聚友集团董事长
孙承铭 招商局集团副总裁、招商地产董事长
张国良 连云港鹰游集团董事长
韦宏文 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五菱集团副总经理
姚佐平、袁智军 上汽通用五菱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宋海良 中交水运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松 东风汽车公司顾问,原东风汽车公司产品总设计师
孙晓波 康明斯东亚研发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玉华 武汉地铁集团总经理
胡显源 宗申动力总经理
蒋晓萌 尖峰集团董事长
李兴湖 福建省交通运输集团副董事长,总经理
阮祥发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董事、党委副书记
卢冶 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主任
刘启明 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力军 天津港集团副总裁
喻振东 连云港港口集团副总裁
黄佳腾 东风汽车公司研究院院长
符敦鉴 上海振华港机公司副总经理
李青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王海平 原天津港务局副局长
朱佑兰 江通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向爱国 武汉港迪电气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赪石 西安船舶设备工业公司、华雷机械电子集团总经理、七〇五研究所所长
莫鉴辉 中国船级社上海分社总经理
刁铁力 中国船级社广州分社总经理
王志刚 中国船级社武汉分社总经理
张 凯 中国船级社南京分社党委书记、副总经理
武爱斌 朗坤软件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孙玉峰 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熊铁虹 维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总经理
张翼 湛江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王冬成 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赵家新 中国武汉高科控股集团公司董事长
包剑英 山东省高速公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黄铮 赣粤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靖炎 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庞剑 长安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首批"千人计划"
王建生 扬子江船业集团副董事长、新扬子船厂总经理
刘耀平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王小峰 陕汽总工程师兼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刘伟 中国重汽技术发展中心主任
兰建文 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董事长
蒋光建 中海集团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云清田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卡车股份公司副总经理
舒 健 湖北三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
徐辉 宇通客车副总经理
刘成强 时风集团总裁
朱发良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建设西安工程公司董事长
段志春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建设天津工程公司董事长
编辑本段九、国际合作 武汉理工大学与全球100多所大学建立姊妹院校和合作关系,现列部分院校如下:
【中国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中国台湾 】
淡江大学(Tamkang University) 台北科技大学(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台湾海洋大学(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日本】
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 长崎大学(Nagasaki University) 广岛大学(Hiroshima University)
山口大学(Yamaguchi University) 神奈川大学(Kanagawa University) 东京海洋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韩国】
全北国立大学(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美国】
西北理工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密歇根理工大学(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斯普林奥博大学(Spring Arbor University)
匹兹堡州立大学(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 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Oswego) 新泽西理工学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英国】
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Abertay Dundee) 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布拉德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Bradford)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 (Queen Mary,University of London)
【法国】
昂热大学(Université d'Angers) 图尔大学(Université de Tours) 梅斯大学(Unviersité de Metz)
勃艮第大学(Unviersité de Bourgogne) 巴黎第十一大学(Université de Paris-Sud aris 11)
贝尔福-蒙贝利亚尔技术大学(Université de Technologie de Belfort-Montbéliard) 波尔多高等商学院(Ecole Supérieure de Commerce de Bordeaux)
法国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学院(Ecole Française d’Electronique et d’Informatique)
【德国】
德累斯顿理工大学(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学院(North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澳大利亚】
南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亚海事学院(Australian Maritime College)
【加拿大】
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 布鲁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Vladimir State University) 圣彼得堡理工大学(Saint Peters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库尔斯克国立技术大学(Kursk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国立远东航海学院(Far Eastern State Maritime Academy)
【意大利】
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
【芬兰】
瓦萨科技大学(Vaasa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罗瓦年米科技大学(Rovaniem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乌特列支应用大学(Hogeschool Van Utrecht)
【瑞典】
韦克舍大学(Växjö University) 吕勒奥理工大学(Lul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挪威】
特勒玛克大学(Telemark University College) 阿哥德大学(Adger University College) 西富尔德大学(Vestfold University College)
【乌克兰】
乌克兰国立海洋技术大学(Ukraine State Maritime Technical University)
学校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主持编制的《2010中国大学评价》2010中国大学排行榜综合排名中名列第39名,湖北省大学排名中名列第3名。
近年武汉理工大学录取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538541539--2本科一批2008515559536--3本科一批2007563563563--1本科一批2006516594557--4本科一批2005506506506--1本科一批2002463--------不详2001----472----不详
| |  | |  |
|
-
0.jpg
(15.08 KB, 下载次数: 136)
-
1.jpg
(8.61 KB, 下载次数: 123)
-
2.jpg
(8.66 KB, 下载次数: 143)
-
3.jpg
(8.74 KB, 下载次数: 133)
-
4.jpg
(8.02 KB, 下载次数: 116)
-
5.jpg
(6.83 KB, 下载次数: 131)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