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7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中南民族大学2

  [复制链接]

993

主题

0

听众

1029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222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7
注册时间
2010-9-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小海豚   发表于 2011-4-7 12:19:0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历史沿革  1950年,为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需要,满足培养各少数民族干部的迫切要求,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发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方案明确提出了创办民族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校报

并对民族学院的培养目标,学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经费来源、学生生活待遇等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1951年1月,中南军政委员会遵照国家政务院颁发的《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的规定,委托中原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筹办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并由中原大学副院长孟夫唐(1951年—1953年11月)兼任院长。同年四月开始选择校址,经过三次移动,于12月最后确定校址在武昌洪山南麓(现湖北省军区大院内)。
  1951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下达征调学员通知,全中南地区总数为200人,征调对象以行政干部为主,主要培养县、区级干部(其中也有县级文科科长及其他教育行政干部),他们学习期满后仍回原籍工作。所有学员全部学习6个月。从征调的学员身份来看,一开始学校的定位在于干部培训方面,而学校也就相当于干部进修“基地”。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八月开始入学,他们分别来自广东、广西、湖南、湖北,包括苗、瑶、壮、黎、回、侗、毛南等11个民族。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主要只有初中和小学文化,还有的是文盲。他们来自不同的区域,民族众多,语言不通、风俗习惯互异,文化水平悬殊、宗教信仰不一,这给学院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但是能做好这方面工作,在当时来讲有着极大的政治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952年7月新校舍的建设工作正式动工,同年10月完成第一期工程。首批建成行政楼、学生宿舍、教室等四栋楼房,这时学院迁入新校址。
  1952年11月27日,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将中央民族学院中南分院改名为中南民族学院。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领导,院长仍由孟夫唐兼任。第二期学员336人包括19个民族于1952年10月开始入学,并在洪山新校址举行开学典礼。
  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为了集中力量办好中南民族学院,决定将1953年着手筹办的广东民族学院停办,把已集中到该院的干部、学员调到中南民族学院,作为中南民族学院的干部和学员。1953年4月,广东民族学院迁入中南民族学院。1953年7月,学院教职工达130人学员569人。学校组织形式由院、科、组三级改为院、处、科三级组织系统。另外还设立了院刊编辑委员会,领导院刊编辑出版工作。中南民族歌舞团则是院长领导下的附设机构,后并入中央民族歌舞团。
  1953年十一月,孟夫唐辞去院长职务,后由中南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熊寿祺兼任院长。1954年调李守宪出(1954年8月—1958年4月)任院长一职。
  1954年中南行政取消后,中南民族学院改属中央教育部领导,湖北省教育厅代管。1956年秋开学后,中南民族学院在校学生达1062人。
编辑本段校园环境  校外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横跨民族大道,位于武汉“光谷”腹地。学校西面南湖,北临雄楚大道。东临武汉纺织大学,南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南湖对面即为华中农业大学。
  校内环境
  中南民族大学校园基本上可以分为如下几个区域:教学区,宿舍区,教工区。校园内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现代建筑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与湖光山色相互映衬,构成了教学、科研和生活的优美精致环境。 住宿
  学校内现有宿舍27栋,公寓15栋.另有校外当代学生公寓社区 。
  餐饮
  校内有包括学生食堂5个(第一、二、三学生食堂、清真食堂、大学生食堂),教工食堂两个(大礼堂后为教工一食堂,东家属区内有教工二食堂)。
  网络社区
  现有中南民大论坛、南湖虫子论坛、第四食堂以及中南民族大学百度贴吧等。
  文化传统
  南湖杯;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第二课堂;挑战杯……
  早操签到;卓越走廊晨读
  南湖园交流
编辑本段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 陈达云
  校长、党委副书记 雷召海
  党委副书记 徐柏才
  党委常委、副校长 雷振扬
  党委常委、副校长 罗建生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常一青
  党委常委、副校长 李金林
  党委副书记 白江源
  党委常委、副校长 段 超
编辑本段社团组织  电影社 网球协会 资教工作站 法学研究会 社会工作协会 演讲与口才协会
  Pc联盟 英语协会 创业者协会 挑战杯联盟 市场研究协会 未来管理者协会
  辩论协会 广告协会 羽毛球协会 乒乓球协会 公共管理协会 考研与就业协会
  舞蹈协会 南湖棋社 计算机协会 月亮化石剧团 电子商务协会 聚贤人力资源协会
  足球协会 电子协会 玫瑰园诗社 数学建模协会 六月航灯协会 管理信息工程协会
  旅游协会 日语协会 路标读书社 晨曦女子协会 剪纸艺术协会 绿色环境保护协会
  儒商协会 武术协会 采风文学社 影翼轮滑协会 五色土文学社 心理健康爱好者协会
  排球协会 笛箫协会 飞翔漫画社 青梦缘剧社 第七弦吉他协会 邓小平理论研究协会
  摄影协会 台球协会 自车协行会 艺苑书画协会 投资理财协会 情商协会 国学社
  民族研究会 化学实验创新协会 品异国留学交流协会 学生保卫组织 大学生职业
  KAB创业俱乐部
编辑本段校园媒休  新闻网[1]
  广播台
  青年网
  学工网
  大学四年
  南湖思政网
  民大论坛
  中南民族大学报
编辑本段院系介绍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08年3月4日,经中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常委会批准,文学院正式更名为文学与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新闻传播
  中南民族大学学院。学院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建校之初的文化班,是学校历史最悠久的教学单位之一。1956年设语文师范专修科,1958年秋创办中文系,1965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停办,1981年学校重建后恢复,设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1995年增设了新闻学专业。1998年随着学校新的专业调整,在原中文系的基础上,吸纳原美术系的艺术设计专科专业、民族学系的广告学专科专业,1999年1月整合组建成文学院。2004年,艺术设计专业独立成为美术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学科专业涉及文学、新闻传播学两大门类。现设有汉语言文学(校级品牌专业)、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和对外汉语教学5个本科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460余人;拥有文艺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新闻传播学、民俗学6个硕士研究生专业,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113人。学院设有文艺理论、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民间文学及外国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广告设计、大学语文等10个教研室。另有女书文化研究中心、古典文学研究所、美学研究所、中国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心等4个研究机构。学院配有资料室1个,藏书2万余册。建有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室和摄影实验室,其中新闻广告综合实验室为我校文科最大的实验室。配有40套先进的非线性编辑系统、30套方正报刊编辑系统及三维虚拟演播室等。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目前拥有一支年富力强、朝气蓬勃的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现有职工70人,其中专任教师56人。教师队伍中,校首席教授1人,省级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1人,享受省政府津贴2人,省管专家2人,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5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3人。博士及在读博士23人,博士后2人。学院还聘请了曾繁仁、王先霈、曹顺庆、玛拉沁夫、李传锋、阿来、李鸿然、江作苏、张泽勇、罗以澄、张金海等知名学者、作家为客座教授。已故著名语言学家、中国音韵学会第一任会长、中国语言学会副会长、前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严学宭教授,曾任中文系主任。著名《左传》语言研究专家、《汉语大字典》编委陈克炯教授,曾任中文系副主任。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师资队伍教学科研能力突出。曾在《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并在东方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4部,承担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9项,校级科研课题15项,各类科研成果20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社科成果奖、图书奖。学院拥有《中国文学史》和《古代汉语》两门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新闻学概论》和《广告学概论》两门校级精品课程。
  学院非常重视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注意引导和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在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日报传媒集团、贵州民族报社、南宁电视台、湘西电视台等数十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基地。学院倡导和创办了邓小平理论研究会、“月亮化石”剧团、采风文学社、五色土文学社、广告协会、影评社、青年志愿者协会等8个学生社团,其中“月亮化石”剧团被评为2006年度全国第二届百佳大学生社团。学院建有专门网站,还支持学生创办了《文苑》、《先锋团报》和《采风》等报刊,以及《长空》、《激扬》、《浅草》、《那些花儿》等多种班刊,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平台。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学院将学生创新创业成果作为平时学习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学院特色和专业特点制定出了切实可行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才导航工程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导航工程”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和帮助作用,在学院内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科研创新风气。在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04级马艳、吴芳等同学的《广西壮族民歌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调研报告》获全国铜奖,湖北省特等奖。05级范娜在湖北省英语演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特别值得骄傲的是我院师生继多次在全球华人“金犊奖”大赛中取得金犊、银犊奖等优异成绩外,还连续在第一、二届 “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其中第二届全国广告艺术设计大赛上刘柏因、王中法等40名同学和9名老师共荣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5项的辉煌成绩,获奖级别和数量在全国600多所参赛高校中排第二,湖北省高校中排第一位。在学校“共青杯”系列比赛中我院更是摘金捧银,表现不俗,2006、2007年分别荣获总分第一、第二名。 法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成立于 2001 年,由原政法系发展而来,现有教职员工 64 人,专业教师 57
  中南民族大学人,其中教授 9 人,副教授 26人,法学专业中有16名硕士   
法学院

生导师;20 人拥有律师资格,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 11人,在读博士8人;青年教师全部具有专业硕士学位; 2 人被评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并入选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 1人享受湖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2 人获首届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奖,1 人获湖北省劳动模范,1 人获湖北省优秀教师,5人为校学科带头人,1 人为部级学科带头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研究生 1300余人。 美术学院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前身始建于1993年的中南民族学院美术系,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于2004年成立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院的总体办学思路是:以本科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完善师资队伍结构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主导、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改善办学条件为基础、以教学管理为手段、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学院成立两年来,师资队伍不断壮大,办学条件稳步改善,生源质量逐年提高,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学管理日益规范。
  美术学院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动画等三个专业,其中艺术设计学具有硕士授予权,美术学专业设有油画、国画、民族民间美术等三个专业方向;艺术设计专业设有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四个专业方向。学院面向湖北、山东、河南、安徽、湖南、江西、广西、浙江、江苏、河北、山西等11个省、市、区招生。目前在校生有1016人,2007年计划招收本科生240人,到2010年在校本科生规模达到1200人。本科毕业生90%以上顺利就业。
  美术学院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师资力量不断壮大。现有教师48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2名,讲师10名。计划到2010年时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达到10名、副教授职称的教师达到20名、讲师职称的教师达到35名。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充满实力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该院教师在全国和省级专业展览中获奖60余项,发表专业论文(著)100余篇(本)。共有40余人次的学生在全国和省级大赛中获得金、银、铜奖。
  美术学院为发扬民族民间文化精髓,设立了民族美术研究所和民族服饰艺术研究所。为加强实践教学,学院建立了四个实验中心,下设十二个专业实验室。我院还在安徽、江西、四川、贵州等民族文化较浓厚的地区建立五个专业实习(写生)基地,为实践教学和科研提供服务。新建成的5600平方米的中南民族大学光谷美术馆设施精良、功能齐全,将为教学、科研提供一流的学术交流环境。
  美术学院秉承教书育人这一理念,配合学校“建设一流民族大学”的总体目标,结合本院的自身特点,力争创建具有鲜明特色的综合性美术学院。 经济学院  于1999年由原经济管理系和财经系部分专业合并而成,是我校具有较大规模和鲜明特色的教学单位之一。学院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保险学、金融工程五个本科专业,有西方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三个硕士点,其中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为湖北省重点学科。学院设有经济学和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两个研究所,三个经济学类综合实验室。
  学院现有本科生2440余人,硕士研究生160余人。专任教师8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3人,湖北省跨世纪骨干教师1人,校学科带头人4人;教师中现有博士32人,硕士43人,教师中拥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占87%。学院还聘请了一批客座教授,经常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我校进行讲学。学院近年来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近20项,发表学术论文373篇,出版学术专著15部,编著(含教材)4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1项,其他奖励8项。
  为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民族地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我院提出了“立足中南,服务社会,面向全国,争创一流”的办学定位,明确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学管理为保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力争把经济学院建设成一个在民族地区有重要影响、全国同类学院中有一定地位”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了“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经过不断努力和发展,我院在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基础上,加强研究生教学,积极争取博士点。学院积极推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开设了金融英语、经济英语、外贸英语、保险英语等专业课程,在历届本科毕业生中,我院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均在91%和43%以上,居我校非英语专业前列。同时,学院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在专业学习之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湖北省“挑战杯”竞赛中荣获一等奖;两年来,在校学生获科研基金资助项目72项,参与者占学生总数的12%;多次组织学生外出进行社会实践;各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也均在90%以上。 外语学院  成立于 1985 年 , 由英语系、日语系、大学英语部组成。有英语、日   
外语学院

语、德语、法语、韩语五个语
  中南民族大学种,英语、日语两个本科专业和商务英语专科专业,有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和与美国大学合办的英语教育硕士点。共有教职工 148 人,专业学生 1346 人。
  外语学院师资雄厚,现有教授 5 人,副教授 24 人,硕士 66 人,外教 7 人。经常派教师出国考察、学习和交流。学院办学条件先进,拥有多媒体数字网络语言实验室 15 个,同时可容纳 840 学生。外语自主学习中心有计算机 600 多台,网络资源丰富,办公自动化程度高,网上教学、科研和课外活动频繁而多彩多姿。
  学科建设是龙头。学院设有 3 个研究所,承担各级科研项目 20 多个,出版专著 40 多部、教材 7 套,发表论文 300 多篇,体现了较强的群体科研实力。
  教学质量是生命。学院严格教学管理,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的标准培养学生,注重学生语言基本功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培养了一批批深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升研率和就业率保持同类学校的领先地位,学生在各类大赛中频频获奖。
  学院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和创新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素质。 计算机科学学院  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五个专
  计算机学院党政领导及专家业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两个硕士点。截止 2006 年 6 月,学院有普通本科生 2400 余人,研究生 105 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 130 余人,形成了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合理,发展态势良好,发展潜力较大,学术氛围好,团结合作,求实创新的学术梯队。
  学术梯队中有教授 8 人,副教授 32 人,硕士指导教师 17 人,博士 10 人(含博士后 1 人)。我院学科带头人陆际光教授是国务院授予的全国劳动模 范,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王江晴教授、段汕教授、康东升教授均为中南民族大学学科带头人;宋中山副教授为湖北省跨世纪中青年学 术骨干。
  近3 年来,本院共完成和承担科研项目 42 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项目 12 项,获省部级奖的科研项目 4 项,科研项目经费 300 余万元,出版学术专著 1 部,出版教材 7 部,发表论文 300 余篇,其中被 SCI 、 EI 、 ISTP 收录 40 余篇。
  学院始终把对外交流与合作作为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和扩大学院知名度的一个重要途径,努力开创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新局面,已与美国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加拿大泽威尔大学、韩国全北大学、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学校的相关学科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建立了合作关系,并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原化学系) 始建于1981年,2001 年更名为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004 年成立中南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理工科兼有、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并重的格局。现设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环境科学、材料化学、化学生物学等6个本科专业,2005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单位,能够招收与化学相关的材料、环境和生命等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学院有教职员工 84人,其中专职教师 52 人 ,教授 14 人,副教授 15 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2% 。因学术上的突出贡献,有 4 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3 人为省管专家,8人为校学科带头人。
  学院现有两个重点实验室:催化材料科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分析化学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学院下设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应用化学研究所及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化学实验中心被评为“湖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06年获准建立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研发推广中心。在学科建设方面,分析化学为湖北省重点学科,有机化学为国家民委重点学科;本科课程“物理化学”及“ 物理化学实验 ”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学院现有建筑面积 13000 平方米的综合实验楼,200平方米的资料室,拥有价值近3000万元、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如:FEI Tecnai G20 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康塔公司全自动物理/化学吸附分析仪、耶拿分析仪器公司TOC/TN 分析仪、Nicolet Antaris 近红外分析仪、Axon公司膜片钳操作系统、Beckman P / ACE MGQ 毛细管电泳仪、Agilent 5973N 气质谱联用分析仪、VG Multilab 2000 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 (XPS)、Bruker D8 X-射线衍射仪等,为我院本科生、研究生的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院注重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承担各类研究项目 40 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6 项,参加国家“863”项目2项,“973”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 19 项。近五年,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 318 篇,其中 SCI 、 EI 、 ISTP 收录 110 余篇;出版学术著作 4 部;获国家发明专利 6 项,获省部科研成果奖 6 项;转让科研成果8项,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加强合作,促进学术交流,学院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韩国等国家的高等学校建立了学术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湖北省化学研究院等科研单位实现共建。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美国西肯塔基大学、马来西亚理科大学聘请了多位专家来校长期参与学术研究工作。2003年以来,本院邀请了日本东京理工大学教授、南非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等2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专家来校讲学;与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建立互派研究人员的合作关系,先后派出 10 余名研究人员出国研修、访问。
  该院现有本科生1100 余人,研究生 80 余人。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2003年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获铜奖一项,2004年第四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铜奖一项,2006年第五届全国“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银奖一项;学生考研录取率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在全校名列前茅;全院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评比中屡创佳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5年湖北省翻译大赛中获一等奖、优秀奖各一项;2006年湖北省首届大学生化学实验与技能大赛中获三等奖二项;2006年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荣获优秀奖一项。9902班、04材化班分别获2003、2005年“湖北省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0202班荣获2004年“湖北省学习许志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在“十一五”期间,本院将申报“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硕士点、“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博士点。在校本科生将达到1500余人,研究生120余人,博士生20人。拟引进2-3名在国内外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声誉的专家作为领军人物,重点推动“分析化学”、“催化材料科学”等方面科研工作和本院的师资队伍及学科。 生命科学学院  成立于2004年,前身是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中南民族大   
生命科学学院

学是面向少数民族地区
  中南民族大学较早开展生物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之一,自1988年创办第一个生物化学(现为生物技术)本科专业以来,已为我国20多个省、市和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各民族(包括汉族)生物技术的高级专门人才。
  自1988年以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已经成为我国民族高校具有特色的生物科学与技术和民族药物的重要教学与科学研究基地之一,现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专业招收硕士生,遗传学和药学硕士点正在建设之中;有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药学和药物制剂4个本科专业。
  生命科学学院拥有一栋16000M2的生命科学实验教学大楼。有生物技术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生物工程研究中心、药学综合实验室、民族药物研究所和湖北省首批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民族药物研发推广中心等科研教学机构。拥有一批先进的科学仪器设备,包括透射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系统、荧光光谱仪、差热扫描分析仪、DNA序列分析仪、凝胶成像系统、高速、超高速系列离心机、成套高压液相色谱系统、气质联用系统及荧光显微系统(Cold CCD)。
  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有:植物分子生物学、稀有放线菌分子生物学、比较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植物发育遗传学、植物抗性代谢与基因工程、模拟酶工程、微生物次级代谢与生物工程药物、植物次级生物活性物质与药物开发、民族药物资源与利用等。近3年来,承担和参加的“863”、“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武汉市“晨光”计划等项目共20余项。近5年来,先后共派出10余名研究人员去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及韩国等国进行中短期研修、访问及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并与日本国立生物资源研究所生理机能部、韩国全北国立大学基础学部等建立了长期的研究合作 (包括互派研究人员与研究生)关系。与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研究所植物园、中国农业科学院武汉油料研究所、国家天堂寨森林公园以及湖北省众多的中小制药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与共建关系。
  近年来,生命科学学院强化学科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院现有教职工56人,其中专任教师41人,含教授7人,副教授11人,讲师21人,助教1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达到100%,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含在读)比例达到78.57%,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80.95%。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管专家1人,湖北省部属高校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梯队成员2人。校学术带头人1人,骨干教师4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生40余人,本科生近900人。
  中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通过整合资源,构建学科建设平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和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不断提升竞争力;正处在蓬勃向上的发展时期,将为培养高素质的祖国建设人才做出新的贡献。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中南民族大学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学院现有民族学、历史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四个本科专业和民族学(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中国少数民族史、历史文献学、专门史、社会学、中国古代史、宗教学、人类学九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其中民族学学科是国家民委1989年确定的重点学科,民族学2004年被评为湖北省创新学科,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一级学科)。2007年民族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05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我校第一个专业博士点——民族学专业一级博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教职工51人。专任教师42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3人;博士导师6人,硕士导师18人。教师中高学历占绝大多数,其中有博士后3人、博士19人、硕士20人。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老、中、青相结合,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素质和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队伍。此外学院还先后聘请了著名学者郝时远、杨圣敏、马戎、乌丙安、何星亮、王铭铭、林超民、何光岳、李绍明等先生为兼职教授。
  培养高质量人才一直是民族学与社会学院的重要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非常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通过调整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革新教学内容,强化理论联系实际,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几十年来,为我国的民族事业输送了大批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强的科研、教育和社会管理人才。除了负责本院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外,学院还承担全校民族理论和政策的公共课教学。本院开设的“南方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史”和“民族理论与政策”分别被评为湖北省优势、品牌学科和省级精品课程,2008年“民族理论与政策”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是学校确定的科研教学型的学院,科研工作是立院之本。民族学是学术根基深厚,学术传统悠久的一个学科,早在中南民族学院刚刚成立的1951年,学校即建立了以著名的民族学家岑家梧先生为学术带头人的民族研究室。我院一批学者,深入民族地区,收集、整理、撰写了数百万字的民族史、民族学的宝贵资料、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为国家识别和认定京族、毛南族、仫佬族、土家族等民族成份提供了科学依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著名民族学家吴泽霖先生的亲自指导下,民族学学科的中青年学者以中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土家、苗、瑶、黎、畲、壮、回等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社会变迁等方面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成绩斐然。近十年来,学院共承担了30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出版专著40余部,在《民族研究》等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0多篇,共计获省部级奖项40多项。丰硕的科研成果奠定了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以及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在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重要地位,使其成为我国有相当影响的民族学、人类学教学与研究机构。
编辑本段中南民族大学首次实现56个民族学子大团聚  2010年9月21日,中南民族大学56个民族的在校大学生共庆中秋,这是自1951年建校以来首次实现56个民族学生大团圆。
  2008年,学校首次迎来了55个民族的大学生齐聚校园,独缺珞巴族。2010年,终于实现了56个民族的学子在中秋前夕大团圆。
  在迎中秋、庆国庆座谈会上,56名身着本民族传统服装的学生代表,共同分享了用100多枚蛋黄和35公斤其他原料制作的大月饼。中南民大党委书记陈达云表示,作为民族高等院校,培养56个民族的高级人才,是学校的办学宗旨。
  2010年,中南民大在全国31个省区市共招收了6006名新生,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61%。
近年中南民族大学录取分数线
  • 录取分数线
  • 专业分数线
高考科目: 生源地: 年份:


年份
最低
最高
平均
投档
录取人数
录取批次


2009496506501--3本科二批2008483486484--5本科二批2007486497491--2本科二批2006481510490--4本科二、三批2006481510490--4本科二批2005443463453--9本科二批2004447--------不详2003425--------不详2002----424----不详2001----418----不详
专业大类
专业小类
专业名称
最低
最高
平均


暂无数据


更多图片 小图 大图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花昌曦 该用户已被删除
沙发
花昌曦   发表于 2011-9-7 12:37:09 |只看该作者
超級精彩,我非常喜歡












新还珠格格全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08:01 , Processed in 0.281515 second(s), 3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