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乌氏宗亲】乌姓姓氏渊源

[复制链接]

5

主题

0

听众

5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2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12
注册时间
2011-4-1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ulu   发表于 2011-4-12 12:13:0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乌姓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玄孙金天氏少昊任命的官称,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据史籍《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相传少昊作东夷部族首领时,以鸟名任命职官,有“乌鸟”一职,其族徽为大乌,族中有姓氏为“乌鸟氏”,专职负责掌管高山丘陵。

“乌鸟”是传说中的三足上神,即阳神,共有十个,后来被羿射杀了九个,仅剩一个,就是今天的太阳。其一子一女分别就是凤、凰。因凤、凰是阳神所生,因此每五百年便要浴火重生,永生不灭。

金天氏少昊即黄帝曾孙帝喾之子,名挚。少昊以“乌鸟”任命官职,说明金天氏部落联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鸟图腾氏族部落的表征。少昊和太昊同属于东夷部族,设置的官职都以鸟名予以称谓。

乌鸟氏在古史传说中,是一个半神半人的人物,说他是少昊的儿子。

金天氏的都城在穷桑(今山东曲阜)。少昊一共有四个儿子,依次叫做重、该、修、熙。其中的重曾担任过“木正”,又被称作“句芒”。据史籍《姓氏考略》上的记载,乌鸟氏的后裔子孙多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称乌鸟氏,后有省文简化为单姓者,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ū(ㄨ)。

乌氏望族出于颍川、汝南、鄱阳。乌氏后人大多尊奉少昊为乌氏的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源于西戎族,出自春秋时期陇西乌氏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春秋至战国时期,陇西地区有乌氏国(今宁夏六盘山),是西戎民族义渠戎部族的一个分支。

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大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归西王母管辖。

商王朝时期,义渠戎与居住在陇东和北方的狄族后裔獯育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与居住在北豳地(今甘肃宁县)的商属先周姬姓部落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戎、狄人数虽少,但由于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斗,战斗力极强,先周部落和他们进行过多次残酷的血战。周族人南迁后,陇东地区全部被狄人占领。义渠戎又和狄人互相掠夺,互相征战,在狄强戎弱的情况下,义渠戎为了生存,暂归服于狄人猃狁。商武乙时代,季历在商朝的支持下,于商武乙三十五年“伐西落鬼戎,浮十二翟王”(猃狁),迫使狄人放弃北豳远移蒙古草原。商武乙三十年,季历又伐义渠戎,“乃获其君以归”,迫使义渠等戎臣服于商周。

西周王朝建立后,从穆王到宣王,多次派兵攻伐义渠诸戎,时战时和。周宣王姬静三十九~至四十年(公元前789~前788年),“王料民于大原”,采取安抚政策,将五戎安置于大原地(今甘肃庆阳、固原地区),五戎之中唯义渠戎留居今董志原中心及东南部泾水之北。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沛草丰,宜耕宜牧,义渠戎和先周南迁后的遗民杂居,不断学习周遗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学习周族文化,在生活风俗上逐步与周族同化,发展成为区别于其它羌戎的义渠族。

西周末年,战败后逃往朔方的犬戎(猃狁)叛周,率兵南下,杀幽王于郦山。周平王惧狄戎,乃迁都洛邑。在此之前,义渠戎趁周室内乱,宣布脱离周王朝的统治,正式建立方国(今甘肃宁县焦村乡西沟村)。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义渠国的名称。义渠建国不久,随即出兵并吞了彭卢戎(今甘肃镇原彭阳、庆阳彭原一带)、郁郅戎(今甘肃庆阳、环县、合水一带)、朐衍戎(今宁夏盐池一带)、鸟氏戎(今甘肃泾川、灵台一带),扩大了疆域。其国界西达西海固草原,东抵桥山,北控宁夏河套,南达泾水,面积约十万平方公里。义渠戎经多年休兵养士,兵强马壮,力量空前壮大。

西周以后,建国于渭水流域的秦国也悄然崛起,长期和邻邦的戎、狄不断发生战争。周平王东迁时,秦襄公因救助和护驾有功,平王封他为诸侯,赐地岐山,并赋予征讨西方戎、狄之全权。到了秦穆公赢任好时,任用百里奚等将相,打败了晋国,被中原诸国一直视为戎、狄的秦国声威大振。公元前624年,秦穆公又采用从戎人那里招来的大臣由余的计策,攻伐北地义渠,“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称霸西戎后,野心勃发,时刻想“问鼎中原”,但当时晋国的势力也很雄厚,象座大山一样阻挡着秦国东进的道路。于是,秦国就想先廓清自己西北的地域,便把进攻矛头转向义渠。周贞定王姬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秦国伐义渠,“执其君以归”。

义渠战败后,吸取教训,厉兵秣马,通过十四年时间的养精蓄锐,于周考王姬嵬十一年(秦襄公嬴开十三年,公元前430年),义渠倾全力攻秦国,从泾北直攻到渭南,不但收复了过去的失地,而且把疆域扩大到二十万平方公里左右,地域东达陕北,北到河套,西至陇西,南达渭水。此后数十年内,是义渠国最强大的时期。

周显王姬扁三十八年(公元前331年),秦国趁义渠国发生内乱之机,秦惠文王嬴驷派遣庶长操兵平定,义渠臣服于秦国。但是,义渠国实际上明服暗不服,经常偷袭秦国。周显王四十年(公元前327年),秦惠文王又伐义渠,将其郁郅城夺去(今庆城),义渠失败,再次向秦国称臣。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公元前318年),义渠趁中原诸国混战,背叛秦国,朝贡于魏国。魏国公孙衍动员赵、韩、燕、楚四国与魏联合攻秦国。大战当前,秦惠文王以“锦绣千匹、美女百名”拉拢义渠,义渠拒之,并趁势起兵伐秦,“大败秦人李帛之下。”这一重创,减缓了秦国东进的步伐,不得不把战略重心重新转向义渠国。

周郝王姬延元年(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调集重兵从东、西、南三面攻伐义渠,连续夺得其二十五座城池,使义渠国疆域大大缩小,实力锐减。

周郝王九年(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赢稷继位为秦国君主,由其母宣太后摄政。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国的战争策略,改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义渠国在先前大败之后,也想与秦国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因此,义渠王就利用秦昭襄王刚继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软禁于王宫之中,并长期与其淫乱。

到了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秦昭襄王接着乘机发兵灭了已经没有首领的义渠戎,其时,位于陇西的乌氏国也一同被灭,除了少部分族人西迁逃脱外,大部分国人被强行迁于关中地区为奴役。其后,秦昭襄王在义渠戎故地分别设置了北地郡、陇西郡、上郡三个大郡。

乌氏国被秦国攻灭后,其国人中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就称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关中乌氏,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三个渊源:源于官位,出自两周时期官吏罗乌,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罗乌,是西周沿袭夏、商时期所设置的官称,夏时称“罗”,商时称“罗人”,周时称“罗乌”,就是专门负责网罗飞禽的猎人,以饱君主贵胄们的口福。

在典籍《周礼·夏官·罗氏》中记载:“掌罗乌鸟。乌谓田𤰞居,鹊之属。”在典籍《小尔雅》中也记载:“乌,去阴就阳者,谓之阳乌,鸿雁是也。”

在罗乌、罗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乌氏、罗乌氏、罗人氏、罗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四个渊源:源于古越族,出自古代百越民族,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先秦至汉朝时期,江浙地区有古越族乌程、乌伤氏族,多分布在古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一带)。

汉朝时期,乌程、乌伤氏族中多有以氏族称谓为姓氏者,称乌程氏、乌伤氏,后皆省文简化为单姓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会稽乌氏,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五个渊源:源于古羌族,出自汉、唐时期古乌秅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在史籍《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西域有乌秅国。”

在史籍《汉书·乌秅国传》中记载:“乌秅国,王治乌秅城。去长安九千九百五十里,户四百九十,口三千七百三十三,胜兵七百四十人。东北至都护治所四千八百九十二里,北与子合、蒲犁、西与难兜接。”

乌秅的地望在今叶尔羌河上游和喀喇昆仑山之间,多山,饮水大部来自雪山。地势十分险峻。在史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溪谷不通,以绳索相引而度。“

乌秅国在东晋、十六国时期,曾被称为于摩国、于麾国等。到了隋、唐时期,又被称为盘陀国、葱岭国等。

盛唐时期,乌秅国归附于大唐王朝,国民内迁中原者甚多,其中有国人依汉俗以其国名汉化为姓氏者,称乌秅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乌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肤施乌氏,正确读音作yā(ㄧㄚ)。



第六个渊源:源于西戎族,出自汉朝时期乌孙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乌孙国,是汉朝时期西域的一个国名。

实际上,乌孙国就是第二个渊源中的西戎乌氏国被秦昭襄王灭国后西迁的余民,原迁居于今甘肃敦煌地区,在被大月氏(东夷之郁夷)击败后,向西迁徙形成的氏族部落所组建的国家。

秦、汉之际,匈奴老上单于乘大月氏王骄傲之机派军击败,迫使大月氏族西走,辗转迁入今新疆地区的伊犁河流域。而乌孙族的大昆弥(酋长、国王)乘机向匈奴右贤王称臣,在取得匈奴的支持后,大昆弥率乌孙军西进,再次击败了大月氏,大月氏族被迫迁入大夏北部(今阿富汗)。

其后,乌孙大昆弥率众于汉文帝刘恒后元三年(公元前161年)占据了大月氏族的故地(今新疆西北、哈萨克斯坦伊犁河流域、吉尔吉斯坦伊塞克湖一带),之后大昆弥建都于赤谷城(今吉尔吉斯坦伊什提克)。

在西汉时期,乌孙国逐渐发展壮大,人口多达六十三万余,主要从事游牧生产。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蓦出使乌孙国,曾得到了乌孙国王的盛情款待。其后汉武帝两次以宗室女细君、解忧公主嫁于乌孙大昆弥为妻。

到了汉宣帝刘病已执政中期的元康二年(公元前60年),立外孙元贵靡为乌孙国大昆弥,遣长罗侯常惠将三校屯赤谷,后属西域都护。解忧公主的侍女冯撩嫁予乌孙右大将为妻,称乌夫人。她常持节入天山南部诸国宣喻帝恩,受到西域人民敬仰。在史籍《汉书·西域传》中记载:“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东与匈奴、西北与康居、西与大宛、南与城郭诸国相接。本塞地也,大月氏西破走塞王,塞王南越县度,大月氏居其地。后乌孙昆莫击破大月氏,大月氏徙西臣大夏,而乌孙昆莫居之,故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云。”颜师古注视:“乌孙于西域诸戎其形最异。今之胡人青眼、赤须、状类弥猴者,本其种也。”

目前,史学界关于塞种人的认识和说法不一,以原始蒙古人和氐羌混血种说较妥切。乌孙人后成为哈萨克族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塞种人已成为天山南北的较大民族。

乌孙国的主要领地在今独联体吉尔斯坦一带,有新疆一隅。

东汉初期,乌孙归服汉光武帝刘秀,到了汉明帝刘庄执政末期,大将军耿恭任戊己校尉,乌孙国彻底归汉。其后,国民中多又以故国名汉化为乌氏者,世代相传至今,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七个渊源:源于西羌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安定国,属于以先祖国姓为氏。

又据史籍《宋书·外夷传》记载,南北朝时期,南朝宋国辖下有个安定小国,却远在今甘肃平凉、庆阳一带,为西羌民族,其国王以乌为姓氏,其国后被鲜卑拓拔部吞灭。

安定国灭亡后,国民后代子孙便以王姓为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平凉乌氏,正确读音作wū(ㄨ)。



第八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汉、魏、晋时期乌桓国,属于以国名汉化为氏。

乌桓,亦称“乌丸”、“古丸”、“乌延”等,为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语言与鲜卑同,属东胡语言的分支,无文字,刻木为信。东胡盛时,与鲜卑同为其重要成员。秦汉之际,活动于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一带。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鲜卑居北,乌桓居南。

乌桓民族的先世,据《后汉书·乌桓传》云:“乌桓者,本东胡也。”王沈在《魏书》中认为乌桓与鲜卑同出自东胡。至于乌桓在加入东胡前,在《竹书纪年》中就又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吠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赤夷尚赤,居于东方,似与乌桓人有关。在乌桓习俗中,穹庐皆东向,并把天地、日月、山川。日色近赤,能给人以光明和温暖,对于生活在北方寒冷地带的乌桓来讲至关重要。丁谦记载:“乌桓者,乌兰之转音也,蒙古语红曰乌兰,故《传》中又称为赤山。”乌桓山即赤山。乌桓人死后,烧其所着衣物,杀犬以殉,“使护死者神灵归乎赤山”,赤山似应为乌桓祖先的根据地,故称其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其后的赤山,即“渔阳赤山”,则是乌桓南迁后之地,即今赤峰市赤山。也许是乌桓自原来辽东西北,西拉木伦河以北的赤山迁出,至老哈河流域以后,别立一赤山以为纪念。乌桓人往往请萨满唪诵指引路径,以一犬牵之,使死者之魂历经险阻回归到赤山。这种习俗似乎说明其祖先当初就是坐着犬拉雪橇到蒙古草原东南部的。乌桓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吸收了一部分匈奴人和汉人。

匈奴别部的乌桓、鲜卑,《后汉书》中乌桓、鲜卑传都说他们因住乌桓山、鲜卑山得名。孰不知乌桓是聪明之称,鲜卑是瑞兽皮带之名,皆与“山”无关。

西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击破,部众离散,乌桓一支逃至乌桓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阿鲁科尔沁旗以北、大兴安岭山脉南端),“因以为号”。但乌丸之名在战国时已出现,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记载:“夫燕亦勃、碣之间二都会也……北邻乌桓、夫余,东缩秽貉、朝鲜、真番之利。”有的学者认为乌桓初为部落大人之名,后来引申为部落之名。另一种说法,认为乌桓、鲜卑不是因山得名,而是以族名转为山名,后又有乌丸川等。

自匈奴击破东胡后,乌桓势孤力单,故役属于匈奴。匈奴单于每岁向乌桓征收牲畜、皮革,若逾时不交,便没收其妻子为奴婢。汉武帝刘彻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将霍去病击破匈奴左地,因徙乌桓于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塞外,即今老哈河流域、泺河上游及大小凌河流域之地,为汉侦察匈奴动静,并在幽州置护乌桓校尉,监领乌桓,使不得与匈奴通。

王莽执政时期,令乌桓不再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遂劫掠乌桓人畜。王莽又驱乌桓攻匈奴,以乌桓妻子为质,以杀戮为威,乌桓遂降匈奴。

东汉初期,乌桓常与匈奴联兵扰乱代郡以东各地。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汉军大将马援率军往讨,不胜。次年,匈奴内乱,且遭旱灾蝗祸,乌桓又乘机攻击之,匈奴转徙漠北。汉光武帝刘秀乃以金、帛贿赂乌桓大人。汉建武二十五年,辽西乌桓大人郝旦等九百二十二人降汉,贡奴婢、牛马及虎豹、貂皮等。汉乃封其渠帅、大人共八十一人为王侯、君长,许其内迁,使驻牧于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雁门、太原、朔方十郡鄣塞之内,其地大约相当于今东北大凌河下游、河北北部、山西北部和中部、内蒙南部、鄂尔多斯草原一带。并置乌桓校尉于上谷宁城(今河北宣化),掌赏赐、质子、关市诸事。后经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三世,汉王朝与乌桓相安无事。

乌桓南徙后,原居地为鲜卑所占;少数留居塞外者皆归降鲜卑,自公元二世纪初起,常助鲜卑、南匈奴寇掠汉边;塞内乌桓则多从乌桓校尉抗击鲜卑、匈奴。公元二世纪中,汉王朝与南匈奴对抗,各部乌桓亦各自为政,或从汉攻匈奴,或与匈奴联兵攻汉。公元二世纪末,汉王朝还频频利用乌桓骑兵镇压各地义军。汉灵帝刘宏中平二年(公元185年),令张温为车骑将军,发幽州乌桓三千骑至关内镇压凉州义军。乌桓因数被征发,死亡略尽,人心浮动,军无斗志,皆临阵不战,逃归幽州各部。中平四年,泰山太守张举、中山相张纯等反,就利用幽州乌桓,寇掠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州,张纯自号弥天安定王,为诸郡乌桓元帅。中平六年,张纯死,乌桓军亦随之瓦解。后公孙瓒在河北称霸时与乌桓交好,被称为白马将军。

汉献帝刘协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死,其侄蹋顿即位,有武略,统一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乌桓。汉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绍被曹操败于官渡之战,旋即病死。汉建安十年(公元205年),袁绍之子袁尚等往奔辽西,投奔蹋顿。汉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桓,战于柳城,乌桓败绩,蹋顿及名王以下被斩,降汉者达二十余万口。曹操使柳城降者及幽州、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落徙居中原,妻子为人质,精壮随军作战,由是三郡乌桓号为天下名骑。残留故地的乌桓,因其地不久即为鲜卑所占,均与鲜卑融合;内徙者则渐为汉人所同化。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3 06:51 , Processed in 0.253240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