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i=s]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4-29 23:31 编辑 [/i] 大运河的开凿及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动、

[复制链接]

644

主题

0

听众

947

积分

管理员

为大家服务

Rank: 20Rank: 20Rank: 20Rank: 20

乡约币
926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9
注册时间
2010-4-29

社区小蜜蜂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admin_2   发表于 2010-4-29 23:28:5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4-29 23:31 编辑

        大运河的开凿及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动、刺激了沿河各地经济的繁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沿运河文化带。元二十六年山东会通河开通,流经阳谷县东部张秋、阿城、七级三镇,全长30余公里。张秋、阿城、七级随运河的开通而兴旺和繁荣,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有名的三镇。        张秋镇  位于会通河与大清河交汇处,历史上曾称张秋口、景德镇、安平镇。张秋之名,最早见于五代时期,“周显德初,河决杨柳,遣宰相李谷治堤,自阳谷抵张秋口以遏之”。金代曾一度称景德镇,后改复故名。明弘治年间,刘大夏到张秋治河,工程告竣,赐张秋名为安平镇,后复改称张秋,沿称至今。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谓与青州之颜神镇、青莱间之景芝镇,并称山东三镇。张秋居济宁与临清之间,有大清河通运,为南北及东西交通之枢纽。同时,处阳谷、寿张、东阿交界之处,从元代开始即由三县分辖。 张秋城隍庙张秋清真寺 张秋陈家大院 张秋北海龙王庙    元初会通河开通后,尤其是明清两代,张秋镇得水运之便,工商各业得到较快发展,经历了绵延数百年的昌盛和繁荣,久负盛名。当时论及运河沿岸风光,咸称“上有苏杭,下有临(清)张(秋)”。明万历三年(1575年),于慎行作《安平镇新城记》云:“安平在东阿界中,枕阳谷、寿张之境,三邑之民夹河而室者以数千计,四方工商骈至而滞鬻其中……其廛以数百计……齐之鱼盐、鲁之枣栗、吴越之织文纂组,闽广之果布珠琲、奇珍异巧之物,秦之罽毳、晋之皮革、皆荟萃其间。”各地商人通过张秋的运河和大清河商路之便,纷纷将各自的商品运抵这一名镇。“(张秋)北二百里而为清源(临清),而得其商贾之十二;南二百里而为任城(济宁),而得其贾之十五;东且三百里为泺口,而盐英之贾于东兖者十而出其六七”(于慎行《安平镇志序》)。济宁、临清的商人大量来到张秋,到泺口运盐的商人也都通过大清河从张秋转入运河,南方、东南及西部的商品都汇集到这里,张秋的经济繁荣了起来,城市人口大增,万历七年(1579年)都御史赵贤乃扩建镇城,“跨运河之上,周八里……四门有楼,南北渡口设敌台四座,规划宏壮,为漕河重镇”(康熙《山东通志》卷4《城池》)。张秋虽是一个镇,但其城市规模比起一般县城甚至比泰安府城还要大,商业发达程度,较济宁、临清差而超过一般县级城市。于慎行说:张秋“都三邑之中,绾毂南北,百货所居,埒似济宁而小”,《东阿县志》亦称:张秋“五方商贾辐辏并列肆河上,大较比临清而小”。当其全盛之时,镇城有九门九关厢、七十二条街、八十二胡同,其中主要街道多以交易品名称命名,如米市街、糖市街、柴市街、果市街、竹竿巷等。江南所产竹木、柑桔、稻米、桐油、丝绸、茶叶等,多在此卸船,由陆路运销山西、陕西及本省各地。本地所产之乌枣、阿胶等土特产及手工业制品,以及产自山东沿海的海盐等,亦由此装船,运销南方各省,是鲁西主要运河码头以及货物集散地之一。明代湖广参政陈守愚撰《安平城记》,称安平镇“云帆樯林,商贾云集,贸易纷错……此弘治间安平之太平气象也”。清康熙年间,林芃、马之骦作《张秋志》,述及当时盛况,有“镇当南北孔道,水路要津,船舻云集,轮蹄纷沓,五方商贾辐辏”等语。民国年间《增修阳谷县志》称张秋镇“旧为贡道之通渠,实扼南北之咽喉……在昔繁盛之时,航桅林拥,商贾云集,非三县(指东阿、阳谷、寿张)城市所能及也”。又说张秋各街市“皆有百货云屯,如花团锦簇。市肆皆楼房栉比,无不金碧辉煌。肩摩毂击,丰盈富利,有小苏州之称”。当时仅在镇上经商的山西商人即有上百家,建有规模较大的山西会馆。至清末民初,因受运河停运及战乱、匪祸之影响,张秋镇渐失昔日之繁荣,但仍有商号70余家(其中晋商20余家),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经营糖、茶、果的“聚”字号(如成聚、福聚、工聚、新聚等)、经营粮食的“德”字号(如石盛德、崇信德、恒德等),经营药品药材兼坐堂行医的“堂”字号(如保圆堂、义圆堂、玉升堂、德华堂等),以及经营南北杂货及典当业的王太恒、泰盛隆、常兴全、常兴和等。上述商号多于日伪时期倒闭。



张秋城隍庙

张秋清真寺

张秋陈家大院


        同时,大运河的畅通也刺激了张秋镇手工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张秋镇铁木业、酿造业、糕点业、酱菜业、草苇编织业、纺织业、印染业、金银首饰加工业、印刷业均十分兴盛。其经营方式多为前店后作坊,自产自销。至清朝中后期,又逐步出现了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带有资本主义萌芽性质的手工工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天增帽店”、“源茂永画店”、“刘振升画店”、“鲁兴聚画店”、“天增染坊”、“天宝楼饰品坊”等。  
       随着商业的发展,张秋出现了大量买卖中间人—牙人。据《张秋志》记载,当时张秋的牙人共有280多人,分作二三十个行业,牙人都有市籍,必须持政府颁发的牙帖才能够经营,政府按照货物的“轻重多寡”征收牙税。政府每年征收的牙税计200余两,全部留充本镇经费。




张秋北海龙王庙 .jpg (10.13 KB, 下载次数: 90)

张秋北海龙王庙 .jpg

张秋陈家大院 .jpg (9.72 KB, 下载次数: 101)

张秋陈家大院 .jpg

张秋城隍庙.jpg (9.74 KB, 下载次数: 124)

张秋城隍庙.jpg

张秋清真寺.jpg (9.3 KB, 下载次数: 86)

张秋清真寺.jpg

该会员没有填写今日想说内容.

1342

主题

0

听众

1469

积分

男爵

Rank: 5Rank: 5Rank: 5

乡约币
309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24
注册时间
2010-11-6
沙发
小国   发表于 2010-11-12 21:54:18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4-29 23:31 编辑 [/i] 大运河的开凿及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动、

\(^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75

主题

0

听众

486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24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4-2
注册时间
2010-6-12
板凳
小木   发表于 2010-11-30 11:33:32 |只看该作者

[i=s] 本帖最后由 admin 于 2010-4-29 23:31 编辑 [/i] 大运河的开凿及通航,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带动、

O(∩_∩)O~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3 21:31 , Processed in 0.569336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