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画] 老马识途与拍马屁——“马”字趣释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1

听众

180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5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5-12-29
注册时间
2012-9-2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费振龙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8 22:47: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马”的甲骨文为“”,金文为“”,其形体基本相向,是描写直立马姿的象形字。在马头部分突出了马的长脸,大眼睛。另外,身体上最醒目的是马鬃毛竖起,尾巴后甩。到了小篆的“马”,其鬃毛依然可见。繁体字“马”则突出了四条腿,更形象地表现了马这种动物善于奔跑的特征。

  甲骨文中“马”字的出现,说明公元前15至公元前11世纪的殷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已有畜养马来应用于战争、农耕的习俗。《说文解字•马部》:“马,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而“马”字正好体现了“怒”、“武”的性格。许慎所训释的是“马”的性格,并非“马”字的本义。所谓“怒”、“武”,即马容易激怒,喜奔驰,具有无视对方、敢于勇往直前的特征。马是人类重要的家畜,是先世重要的生产交通工具,也是战争时必不可少的东西。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统一了文字。汉朝建立后,又进一步对文字的书写规范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规定书写时对汉字的笔画不可随意增减。《史记•万石君列传》载:武帝时,石建任郎中令,一次,他上书武帝,退朝后,突然想起奏折中一个小篆的“马”字下面少写了一笔,当他发现这一错误时,非常害怕,心想,这一下可要引来杀身之祸了。从这件事可见当时对文字的书写是多么严格。

  马有许多特点。马的牙齿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据说是一年增一颗。因此,人们可以根据马的牙齿的多少判断马的年龄的大小。古人比喻年岁逐渐变老了,就叫“马齿渐增”;自谦年岁徒然增长而无所成就,就叫“马齿徒增”。

  马是一种很富灵性的动物。春秋时,山戎国正侵犯燕国,管仲跟随齐桓公率兵支援燕国,打败了山戎,山戎王逃往孤竹国。于是齐兵继续进兵,攻打孤竹。这次齐军出征时正值春天,打败了孤竹国回来时,已是隆冬季节,沿途景物与出征时大不一样,因而迷路,不知该怎么走,大家正在着急。此时管仲说:“大家不要着急,军中的老马富有经验,特别会识路,可以为我们带路回去。”齐王立即吩咐部下在军中挑选了几匹老马作向导,果然找到了回去的路,使齐军平安地回到了齐国。

  民间有所谓“拍马”或叫“拍马屁”,以此喻指阿谀逢迎的恶习。其由来,据顾颉刚先生考证,在我国西北一带,山路狭窄,不利于行车,马成了那里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人们视马为第二生命。这一带流传着“人不出名马出名”的谚语。因此,人们如果有了一匹好马会感到无上光荣。平时他们牵着马在路上与别人相遇时,则互相拍着对方马的屁股说:“好马!好马!”以此表示赞叹。后来有人不管对方的马是否真的很好,也一律拍着马屁股说:“好马!好马!”于是“拍马”便有了“阿谀逢迎”、“趋炎附势”的意思。

  历史上,不少朝代不仅设有专门饲养和管理马匹的官,而且让一些画家专门画马。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皇宫内廷养了大批良马。韩当上“供奉”,唐玄宗就命他画马,并叫他向已经名噪一时的画马名手陈闳学习。韩学习了一段时间后逐渐认识到,与其老是模仿陈闳的作品,或听他讲一些抽象的技法,不如到活的马群中去作实际的观察。于是他天天跑到御马厩去,对各类马匹的形体、习性作具体细致的揣摩和写生,有时甚至搬到御马厩去住,夜以继日与马群相处。唐玄宗知道此事,曾找到韩说:“我叫你向陈闳学习画马,你为什么天天跑到马厩里去呢?”韩回答说:“陛下马棚内的马,才是臣真正的老师呵!”

  在艺术创作中,韩反对模仿,注意从现实生活中去感受,把握具体、生动、丰富的描写对象,丰富创作源泉,进行创作,反对一味地模仿,遂成为一代画马高手。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 23:56 , Processed in 0.171875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