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画] 正在向前进——“之”、“止”二字趣释

[复制链接]

149

主题

11

听众

180

积分

列侯

Rank: 2Rank: 2

乡约币
459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5-12-29
注册时间
2012-9-2

社区居民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费振龙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3-1-8 22:49:3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之”的甲骨文作“”、“”、“”,上面是脚的象形字,即“止”,“止”为足,有行走之意。下面一横表示地面。这样大地在下,脚在上,也就是地在脚下,表示脚离开原地,正在向前进。“”(止)字的缺口处,在甲骨文中均指前进的方向。由此可知“之”的本义就是“往××地方去”或“到××地方去”。如《孟子•滕文公上》:“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

  也有的学者认为,“之”字的上半部分是“止”,表示行走;下半部的一横线为指示符号,表示“止”所要到的地方。所以“之”的本义就是“往”。这样理解也颇有道理。两种理解均讲得通,在意义上也有相通之处。

  “之”用作代词或作虚词用均为假借。据宋代僧人文莹著的《湘中野录》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天来到朱雀门,看见门额上的“朱雀之门”四字,便用手指着问身边的大臣赵普说:“何不只书‘朱雀门’三字,为什么要加一个‘之’字,‘之’起什么作用呢?”赵普回答说:“此‘之’字在此起‘语助’的作用,焉能少之。”太祖笑着说:“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赵匡胤不懂得“之”字的用法,因而闹出了笑话。对此有人暗地里议论赵匡胤是一位武夫。这个“之”字在此处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它所起的语法作用是任何实词也无法替代的。用上了这个“之”字,使“朱雀之门”四字显得文雅不俗。这就是“之”字的妙处。

  与“之”关系密切的“止”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为“”或“”,看上去多像一只人的脚啊!上面脚趾是分开的。可见“止”的本义就是脚。如《汉书•刑法志》:“斩左止。”颜师古注:“止,足也。”也有学者认为“止”的本义为“脚趾”。如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凡从止之字,其义皆为足趾,许以为象草木出有址,殆非也。考阮氏《钟鼎款识•父丁卣》:“有足迹,文作止,正象足趾之形……三趾者,与手之列多略不过三同例。”应该说“止”的本义是脚,“脚趾”是“脚”的引申义。这是因为脚上有“趾”,所以引申为“脚趾”的意思。

  “脚”是用来走路的重要器官。走路自然要达到某一目的地,所以“止”便引申出“至”、“到”的意思。到达目的地之后自然不再走了,所以“止”又有了“停止”的意思。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5 21:46 , Processed in 0.400314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