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5 17:00 ![]()
导火索是医师的一句话:“你好像觉得自己的生活是很无聊的?”当时吴仁突然发火了,说:“不是这样,我从来 ...
应该说,吴仁属于那种感情上受到伤害的“爱无能”患者,由于在以前的恋爱过程中付出过很多,结果不但没有得到对方的真情回报,反而受到对方的感情伤害,从而形成一种“恋爱恐惧”心理。当患者再次面对爱情时,就会产生怀疑和排斥的心理,内心的恐惧被表面的玩世不恭所掩盖,久而久之,患者的**也越来越少。
当然,“爱无能”作为一种现代社会的流行病,其原因远远不止“曾为情伤”这么简单。吴仁的“爱无能”也不仅源于此。
现代社会,繁重的工作压力,日益膨胀的物质追求,这些都会让人忽略生活中最真实、最真挚的感情。当基本的经济需要不再困扰我们的时候,情感和婚姻便成为我们生活中最大的困扰。在追求“钱途”和自我的年代,人的**越来越多,爱情也越来越脆弱,甚至不堪一击。尽管每个人都渴望完美的爱情,但往往事与愿违,在这无情现实的背景下,许多人患上了这种奇怪的病——“爱无能”。
据统计,在澳洲,约有1/3的成年人独自生活,其中男性数量要高于女性,而这一部分人的生活过得并不惬意。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这种一个人的家庭数量也正在逐渐增多,并且因孤独引发的心理疾病也正在成为这群人中最大的问题。忧郁症、厌世、自卑、仇视别人、抗拒社会等等负面情绪日渐增多,而这一切与无爱的生活互为因果。不想爱、不会爱的顽症正在危害着人的精神生活。
此外,问卷调查显示,台湾女人第一关心是工作,占45%;第二是自己,占31%;第三是孩子,占14%;第四才是爱情,占10%。而其他国家和地区被调查的女性也只把爱情放在第三位。在问到是否愿意为爱情做出牺牲时,台湾女性明确表示不愿意的高达54%。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虽然没有这么高,但也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比不关心恋爱的“冷血动物”更可怕的是,一些白领“工作狂”不相信爱情,只相信物质是真实的。
31岁的史东在北京的一家中央级报社担任采编主任,其主要职责就是每个月为报社拉来广告客户,久之,不仅练就了一番与人周旋的本事,也练就了一颗凡事都要讨价还价的心。
史东和现在的女友已经同居6年了,共同的儿子也已快6岁,每每女友提出要和他一起去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他都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最近,史东自己开了一家广告公司,在招聘员工时,史东无一例外地选择了年轻漂亮、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每天利用工作之便跟女孩讨价还价要求发展“特殊关系”,其女友察觉后,逼着史东将所有女员工全部辞退,此事才算告一段落。
史东的好友有时也会劝他不要如此不负责,并担心长期这样下去会导致心理**。而史东自己却毫不在意,他像许多这个年纪的白领一样,相信工作好,挣钱多,人生才是真好,别的东西就不太重要。
物质至上,游戏感情,无视责任,这种“爱无能”者给自己、家人乃至社会都带了极大的危害。
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寻找到完美的爱情,很自然地就转向了幻想世界中,而同时对于幻想的沉溺又会反过来加重其对现实的不满和逃避。吴仁就是如此,他没有了**,丧失了爱的能力,生活在他眼中变得平淡枯燥,于是他精心构思了一个凄美感人的爱情故事,在故事中,作为男主角的他体验了相爱时的纯真、甜蜜、火热,分离时的痛苦、煎熬,遭遇背叛时的愤怒、悲观,误会消除时的悔恨,生离死别时的绝望……这的确是一生只有一次的初恋,但可惜永远都只能存在于幻想中。
有爱情妄想的人,通常是自我评价低、本身乏善可陈的人,当他(她)爱上一个在各方面比自己好很多的人时,他不敢承认这点,而将这种心思“外射”到对方身上,结果就变成了“不是我在爱他,而是他在爱我”,于是开始从各种琐事中去寻找“对方在爱我”的线索,在这种关系妄想的网络中,当事者会越陷越深,终至不可自拔。
例如,S女士是一个48岁的女作家,她说她正为情所苦。一个原本深爱着她的男人最近对她由爱生恨,一再地伤害她,使她痛不欲生。精神科医师原本以为又遇到一个爱情苦命女,但细听之下,却发现她的爱情故事居然比她所写的小说还要来得虚幻。
以下是S女士的自述:
爱人是一位律师,曾当过议员,在社会上颇有名望且受人尊敬。在以前,S女士只能站在远处,以倾慕的眼光欣赏他那英俊潇洒、威风凛凛的神采,不敢有什么奢想。但几年前,一次难得的机会终于使他们有认识的机会。S女士说,当两人的眼光碰在一起时,她感到全身颤栗,觉得一场非常罗曼蒂克的恋爱就此拉开了序幕。她一开始就喜欢他,而他也是一样,彼此似乎心有灵犀。
S女士说,在接下来的一两年里,对方以各种方式向她表示深情,譬如当她去找他时,他会将在旁边的人支使开去,“只是因为他想和我单独在一起”;“他有礼貌地对我献各种殷勤,让我了解到我们的感情是相互的”;“他告诉我他是独身”;又譬如教区的乐队在**时经过她的住处,S觉得“这是他特别为她安排的”;当她看到他路过时,觉得他一再地徘徊于她的窗前,“仰望着窗子守着她”。
当她透露得越多,医护人员越了解到,这些其实都是S女士对一些稀松平常的信息所作的“过度解释”。但在这种一厢情愿的解释下,S女士觉得自己充满了幸福,而“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对他的进攻有所反应”。最后,也许是怯于向对方示爱,或是只得到冷淡的回应,她竟又开始认为对方心里充满了妒火,因为“他相信我对另一个男人表示了好感”,“相信我在拒绝他”,于是由爱生恨,对她采取报复行动,“在我的照片上施了符咒要伤害我”,“我的不幸遂由此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