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能与自己的“男友”日夜相处,她选择了弃学回家听张国荣的歌曲,并选择“闭关减肥”,以期有朝一日能与张国荣相会。
因自己暗恋的“哥哥”(张国荣)【****】,巴南区南泉的17岁少女林敏弃学回家,把自己关在屋里两年足不出户。
林敏一直以“哥哥”为偶像,追星多年。平常心情不好的时候总是听他的歌排解心中的不快。两年前,林敏升入初三,恰逢学校调班,平时成绩不怎么好的她意外地被调到一个好班。由于作业多、压力大,每天回家她都沉着脸。那段时间,她休息的时候总是听张国荣的歌,一个人关在屋里也不和爸爸妈妈说话。
2003年4月1日晚,张国荣跳楼【****】。没想到,知道消息的第二天,林敏就向母亲提出辍学的请求,称自己承受不了学习压力,“如果你强迫我上学,我就死给你看。”见此,刘女士无奈答应她在家。哪知道,自打她走进自己的小屋,竟两年足不出户,不管什么人来找她,都说不见。刚开始,她还出来和家人一起吃饭,后来饭都不出来吃了,没办法,妈妈只好把饭送到小屋的门口,如果需要什么东西的话,林敏也只是从屋子里递出一张纸条来。
邻居说,每天都能听见她在屋子里放张国荣的歌曲,有时同一首要放近百遍。
林敏回家初期,也只是关在屋里听歌,然而时间久了,行为渐渐变得异常——她羞于照镜子,甚至让母亲把屋子里所有家具上的玻璃都卸了下来。原因是她怕自己太丑,以后无法与张国荣相会。
“她要我帮她做的唯一事情,就是每隔一个月买一次减肥药。”林敏的妈妈回忆,从一年前开始,林敏就不再和她说话,只是每到月底就交给她一张条子,上面写着要买的减肥药的品牌和数量。如果不满足她的要求,林敏就绝食。
为达到减肥的目的,林敏除按时服减肥药外,还把作息时间颠倒——白天酣睡,晚上自娱自乐,有时还一个人在屋里或笑或哭。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朝一日能与张国荣相会。她说要变漂亮了,才敢去见张国荣。
林敏的妈妈在无计可施之下,请来了心理医生蒙教授,但林敏拒绝见医生,也不愿同母亲交流,最后在邻居张大婶的不断劝说之下,她答应了与医生对话,但要求在门背后和医生交流。为不让林敏有腻烦心理,蒙教授接受了她的谈话方式。
林敏告诉医生,张国荣是她暗恋的偶像,他的死如晴天霹雳打乱了她的生活。她在课堂上无心听课,为他偷偷流泪。而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亲人时,得到的却是冷嘲热讽。于是,为能与自己的“男友”日夜相处,她选择了弃学回家听张国荣的歌曲,并选择“闭关减肥”,以期有朝一日能与张国荣相会。
解析
从症状分析,林敏因追星而患上了精神**症。
林敏喜欢张国荣,并把他当作自己的“男友”,这种追星行为在青少年中并不奇怪,是很常见的追星族。但当她闭门不出,颠倒作息时间,整日听偶像的歌曲,并对自己的形体容貌产生极度的自卑之时,就已经有些过度了。愈演愈烈,最终,林敏完全失去了自我,情绪失控,时哭时笑,不能和外界进行交流,陷入了自我的幻想之中。
林敏对张国荣的迷恋,一方面是来自于青少年对于流行明星的普遍崇拜,而另一方面,张国荣实际上充当了林敏心情抑郁时的抒发对象。在她升入初三并调班后,学习压力骤然加大,从父母那里,她无法得到理解和支持,于是转而向自己的偶像倾诉,借助于听歌、想像,来排解自己内心的压抑和不快,正是此时她对于张国荣的迷恋开始疯狂起来。不巧的是,张国荣于当年【****】,这让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持,本来学习压力很大,不愿去学校,害怕去上课,这一突然事件更是让她无心于课堂。当其向自己的父母袒露内心的想法时,其实是在向父母求助,如果父母此时能给林敏正确的引导,开导她,并帮她走出学习压力和偶像之死带来的双重阴霾,而不是嗤之以鼻、冷嘲热讽,那么林敏也不会采取“退学”、“闭门不出”这种极端的方式。从林敏抑郁情绪的来由来看,其根源并不在于追星,而在于学习中的压力,因此,她此后的行为可以说是一种逃避,逃避学校,而沉浸于自我与偶像的世界之中。很遗憾,林敏的父母在此刻依然没有采取正确的教导方法,而是纵容、妥协,此后就是一味的退让,最终导致了林敏精神失常的严重后果。
林敏的案例不仅让人想起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一件事情:兰州一名28岁的女子林鹃苦追偶像12年,发誓“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家人为其梦想倾家荡产,父亲甚至要卖肾筹钱以满足女儿的心愿。
据林鹃讲,喜欢上刘德华,源于1994年2月一个晚上的梦。当晚,林鹃梦见自己的房子里有一张刘德华的照片,照片上左右分别写着:你这样走近我;你与我真情相遇。正是由于这个奇怪的梦,使得当时只有16岁、正处于花季年龄的林鹃喜欢上了刘德华。12年后的今天,林鹃回忆起当初的这个梦时,依旧那么清晰。而在做这个梦之前,虽然她周围的同学都喜欢追星,但她却只知道好好学习。那时她不仅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而且还是优秀班干部。
从那以后,12年里,刘德华的影子几乎出现在她的每一个梦中。林鹃昼思夜想,失眠、吃不下饭,甚至把自己关进房子里,不与任何人说话。每天除了欣赏刘德华的电视演唱会外,就是从各种娱乐杂志上剪贴刘德华的相片。她不仅荒废了学业,而且断绝和男女同学的联系。在这12年里,林鹃多次给刘德华写信,甚至去北京通过文化部给刘德华转交她写的信,但她等到的却是失望。林鹃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和刘德华见一面,并得到他的签名。多次努力失败后,林鹃的精神处于近乎崩溃的境地,多次有过轻生的念头。
早在1997年9月,林鹃的父亲就四处筹借了1万元钱,让林鹃跟随旅行社去香港寻找刘德华,但因为旅行社当时的时间安排十分紧张而未能如愿。2004年10月,刘德华在北京举行个人演唱会时,她的父亲又东凑西借了5000元,让林鹃去北京工人体育馆观看,虽然当时林鹃买到了第11排的甲票,但她还是没能靠近刘德华。2005年9月,家里在已经债台高筑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她和刘德华见面的心愿,不得不把在山字石附近不足40平方米的住房卖掉。同年10月,林鹃拿着卖房子的钱跟随一家旅行社第二次到香港去找刘德华。虽然这次在一位香港的士司机和“华仔天地”歌迷会的帮助下,找到了刘德华的居住地,但令她失望的是,刘德华并不在家,她只好将自己的信件留给了刘德华的邻居请其代为转交,但她至今都没有收到刘德华的回信。不过让林鹃欣慰的是,她第二次去香港时,“华仔天地”歌迷会吸收她为该会会员。今年1月份,林鹃办好了去香港的“港澳通行证”,准备于4月份第三次去找刘德华,父母目前正为给她凑足费用而奔忙。
林鹃的母亲由于体弱多病一直没有工作,67岁的父亲是中学退休教师,每个月1900元的退休工资,不仅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还要还因女儿追星而欠下的账。提起女儿,心力交瘁的林母几乎要瘫倒,她说,现在家中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林鹃用来看刘德华演唱会的25英寸彩电。起初,林鹃的父母对女儿的这种痴迷行为多次进行劝说,但他们的苦心不仅没有得到理解,反而被女儿误解,与女儿产生了很深的隔阂。看着每天精神恍惚的女儿,他们的心在滴血,于是他们不得不将对女儿的劝说变为支持。现在,两位老人所承受的不仅仅是高额的债务,还有女儿后半生的生活压力。因为林娟自16岁以后,生活中的一切就是对偶像的崇拜和思念,她完全荒废了学业,而且林鹃曾对父母说过:“如果今生见不到刘德华,我决不嫁人,而且也没有活着的勇气和希望。”
和林敏不一样,林鹃受到了更多人的责备,因为她置父母于不顾,沉醉于自己的追星梦之中。令人庆幸的是,她后来醒悟了,因为她的偶像刘德华得知此事之后,对林鹃进行了斥责:“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不孝”,并通过经纪人向媒体表示,如果他的歌迷利用不正确、不正常、不健康的方法与他见面,他绝不理会。刘德华更强调,他“最憎恶”不孝的歌迷,歌迷的家长也不应纵容孩子的过火行为,呼吁停止此行为。
在林敏和林鹃的追星案例中,其父母无一例外都表现出了对孩子的纵容。有家长认为,对于孩子的追星,家长实在是无计可施,所以只好顺其自然。但是,舔犊之爱也要有个限度,迁就过头,失去起码的原则终究是害。其实,从刘德华的训斥使得林鹃从16年的迷梦中醒来的事实,也告诉众多家长,在孩子追星这件事情上,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处理问题,或许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个初中男孩非常喜欢乔丹,痴迷到上课无法专心听讲,回家就翻看有乔丹的报纸、杂志,比赛一遍遍反复看,穿的用的玩的都要和乔丹一样。他母亲没有斥责孩子,而是悄悄搜集一些有关乔丹的资料,后来和孩子聊起乔丹,孩子惊奇地发现,母亲知道的有些东西竟然自己都不知道,从那以后,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母亲还发现用偶像的事迹教育激励孩子勤奋上进,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所以说,追星并非完全的坏事,父母不用如临大敌,但也不可姑息纵容,平等地和孩子交流,纾解孩子在学习、生活上的压力和烦恼,会避免孩子重蹈林敏和林鹃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