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5:33: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化类型”(Culture type)这一术语是美国民族心理学家拉尔夫•林顿在1936年出版的《人的研究》中提出的。

目前,学术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型的看法上仍有很大分歧,主要有三种意见:

一是按地理环境区分为河谷型、草原型、山岳型、海洋型,认为河谷型的特点是内聚力和容纳性强,草原型的特点是流动性和外向性明显,山岳型的特点是封闭性和排他性突出,海洋型的特点是开放性和冒险性突出。河谷型文化是一种以农业为主体的混合型文化,由于其自身的内聚力和容纳性,所以几千年来融合与同化了周围众多的草原、山岳和海洋文化,并使其内涵逐渐丰富起来,以至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类型。

二是按生产方式区分为农业文化、工商文化、游牧文化,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在一个农业宗法社会的母体之中,农业经济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干,长期的农耕生活使中国人形成了安土重迁、追求稳定和缺乏冒险的精神,甚至把工商贸易视为“末业”加以抑制,因此,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类型。

三是按哲学思想区分为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佛教文化,各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但儒家思想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在这一格局下,各家思想相通互补、互为关联,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人格、价值观念和思维定势,中国传统文化由此定位为伦理政治类型。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两千多年前就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实用化的价值取向,具有积极的入世功能。它特别强调“德政”思想,强调道德感化作用和身教作用,不仅把道德的实现视为人生实现的内容,而且视为政治上的最终目标。中国古代,道德人格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有着无形且很强大的影响,是一种比法律更为有效的手段,人们首先考虑的不是遵从国家法律,而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好自己的道德伦理义务。因此,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趋善求治的伦理政治型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特点:

1、崇尚统一,追求稳定。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华文出版社1994年:“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同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的任何时刻都未曾分裂和瓦解过。即使在内忧外患的危机存亡关头,在政治纷乱、国家分裂的情况下,它仍能够保持完整和统一。这一特征是在世界任何民族的文化中都难以找到的。”随着秦朝的大统一特别是汉代董仲舒对“大一统”观念的理论阐述,统一便逐渐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政治思维定势。以江山统一为乐,以社稷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和永志不移的政治价值取向。各朝各代的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都认同统一,认为只有统一才能创造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和文明的社会,国家才能强盛,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2、伦理至上,群体至上。中国古代,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家庭、邦国内部人与人之间的父子、长幼、上下、尊卑的人伦关系中,维护人伦关系远远超过对宇宙、自然及生产技术的探索,重伦理、轻自然的特点非常显著。中国传统哲学讲的是“一天人”、“合知行”、“同真善”,根本不把外在的自然界作为一个客观的认识对象来研究,而是把它作为一个与人一体的整体来体验。古代哲人们普遍认为“万物与我为一”,单纯自然的东西被看作雕虫小技。孔子就曾背后斥责热衷于农耕园圃的学生樊迟为“小人”,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等古代思想巨人无一不把伦理道德知识看作是唯一真正的学问,这就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始终不发达,或者说长期停留在经验或技术的水平上,既缺少实验过程,更缺乏理论指导。

中国古代十分强调群体至上原则,在两千多年里一直延续着“家族本位”传统。传统主流思想认为:是家而不是个人构成了社会的本体,作为个体的每一个人,对家以上的群体要承担无限的义务与责任,个体对社会应具有服从甚至牺牲奉献精神;家既是个人的生活依归,更是人格生长的母胎,血缘关系不仅是一种基本的人伦关系,而且是其它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个体的社会角色首先是家庭成员,然后才是社会公民,家庭的命运就是个人的命运,而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人的个体价值只能在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群体意识对保持社会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促进了个体对家国义务的履行,所谓“在家尽孝,在外尽忠”,但也严重抑制了个体的自由发展,使个体普遍染上了一种惰性。

3、尊老尚古,贵中尚和。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老者便是智慧与经验的化身,所以要“尊老尚齿”,以孝为本,否则,“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儒、墨、法、道各派皆以“法先王”的方式推行其政治理想,总是在回顾历史中寻找社会理想。“信而好古”,一切可能给生活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的东西都不要去想,也不要去说,更不要去做。

“中”指事物的度,即不偏不倚,既不要不够也不要过头,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中庸”。“和”即和气、和睦、和平、和谐。传统观念认为,不同人、不同对象、不同时间空间做事的尺度不尽相同,因人、因时、因地而为才是人们应该追求的境界。只有贵中才能调和事物的矛盾,才能尚和,才能使社会和谐。和谐之美在传统思想中被看作是一种最高境界,中国人一贯追求群体和谐、社会和谐、天人和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兼容并包,丰富多彩。中国人历来把“厚德载物”作为一种美德。“有容乃大”,只有包容、兼容,吸纳不同的意见,汇集不同的声音,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汉代以后,尽管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法家、墨家、道家、佛教等思想并没有因此消失或中断,仍然在中国人的脑海中占有一席之地,显示出多元一体、多元共存的格局。中国传统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中的不少内容其实就是来源于周边各少数民族或世界各地的文化,正是在这种不断吸纳和兼收中,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8 18:20 , Processed in 0.237683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