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古代文物鉴赏之中国古代钱币

[复制链接]

391

主题

0

听众

472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351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2-8-20
注册时间
2010-9-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品味人生   发表于 2011-8-31 16:47: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一、古代钱币简介

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物物交换”的现象。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价值形态的渐次演变,在漫长的交换过程中,于诸多交换物中间逐步筛选出与交换相适应的货币形态。到夏商时代,出现了最早的货币——“贝”。作为货币的天然贝,以“朋”为计算单位,大约十几个贝穿成两串,为一朋。另外,以青铜为主的金属称量货币此时也开始有发现。

春秋时期出现了渊源于青铜生产工具的铸币,其形式为空首布。流通于王畿之地的平肩和斜肩的弧足空首布一直沿用至战国。战国中期以后,周王室曾铸行方足布。战国时期,由于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各地区的商品交换逐步扩大,各国货币发行空前增加,主要种类有:晋国的耸肩尖足空首布;韩国的空首布、异形布、方足布、圜錢;魏国的方足布、圜钱、直刀币;赵国的尖足布、方足布、圆足布、直刀、圜钱及仿铸燕国刀币;燕国的针首刀、尖首刀、燕刀、方足布、方孔圆钱等;齐国大型厚重的刀币;楚国的黄金货币(称“金钣”或“金版”)、铜铸币(有蚁鼻钱和新布两种);秦国的半两钱。

秦始皇灭六国后,废除各国的刀、布等旧钱,将“半两”定为法定货币,将先秦时期各种原始形态的货币统一在方孔圆钱之下,中国货币的形态从此固定下来,以后一直沿用到清末,通行了200多年,影响极其深远。

汉初允许民间自铸半两钱,铜钱减重剧烈,甚至轻如榆荚,称为“荚钱”。以后又出现了“八铢半两”、“四铢半两”等,币轻质劣,私铸泛滥。这种混乱的局面一直沿续到汉武帝时。元狩五年(118),汉武帝下令新铸五铢钱。元鼎四年(113)汉武帝又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其所铸的五铢钱称作“上林三官五铢”或“三官五铢”。至此,我国历史上的通用标准化货币终于出现。五铢钱流通了700多年,是我国历史上通行时间最长的钱币,对汉以后各朝铸币的名称、形制、钱法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王莽自居摄二年(7)到新莽天凤元年(14)的短短7年间,共进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先后使用不同样式、质地、单位的货币达33种之多。王莽企图通过发行一系列不足重的虚价大钱来收刮民财,因而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其钱币的工艺水平无论从设计、铸造、书法等各方面来看均达到了空前的高度。货布、布泉等钱文为悬针篆,文字秀美,如第一次币改时铸造的“一刀平五千”,又称“金错刀”,因其造型别致,工艺精巧,玲珑可爱,自古就为收藏界所珍爱。东汉初年继续使用王莽的货泉,直到建武十六年(40),刘秀才听从马援的建议复铸五铢钱,是为“建武五铢”。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重物轻币现象突出,金属铸币的流通范围明显减少,钱币标准不一,形制各异,货币功能萎缩。曹魏初期曾一度废钱不用,交易皆用谷、帛,至魏明帝时才复铸“五铢”钱。吴、蜀的钱币与魏相比则十分复杂,多为大钱,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等。蜀钱有“直百”、“直百五铢”、“犍为五铢”等。西晋以使用汉、魏旧钱为主,兼用谷、帛等实物。东晋建立之初,沿用孙吴的各种钱币,后来出现一种五铢小钱,钱文作“五朱”,相传为沈充所铸,所以又称“沈郎五铢”。南朝铸币名目复杂,民间私铸普遍,劣钱泛滥。北魏最重要的两种钱币是纪年与纪重合体的“太和五铢”和“永安五铢”。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铸行了“开元通宝”。钱文为大书法家欧阳询所书,书法凝重端庄、结体严谨。“开元通宝”是中国货币史上最早的宝文钱,此后钱币不再以重量为名称,开始以纪年为主,标志着铢、两货币体系的终结。开元钱规定每十文为一两,每文的重量为钱,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重量单位“钱”。使“两”以下的重量单位的十进制原则得以确立,促进了中国古代衡法的演进。

开元钱的形制虽然比较统一,但因铸年长久,所以版式极多。“乾封泉宝”铸于高宗乾封元年(666),是唐代第一种明确的年号钱。“乾元重宝”始铸于肃宗乾元元年(758),是最早的一种“重宝”文钱币。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恶僧尼耗蠹天下,遂下令废佛,毁佛像、法器铸钱,并在钱背铭以所在地命名,称作“会昌开元”。除此以外,唐代钱币还有“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得壹元宝”、“顺天元宝”两种当百大钱,为安史之乱时叛将史思明所铸,都是旋读隶书、阔缘大钱。

五代十国时期,货币铸造、流通混乱,铅、锡等劣钱充斥市场,铅铁货币多、大钱多、劣币多。各政权在短短50多年间先后发行了20多种大小、轻重、材质各异的钱币。

宋代是我国古代金属币铸造和使用非常发达的时期,每一皇帝改元都铸年号钱,且有多种版别,数量巨大,质精样多,千奇争艳,琳琅满目。宋钱面深背浅,背有星月及竖划。宋初铸宋元通宝、宋元通宝铁钱;太宗时铸太平、淳化、至道三币,淳化元宝为太宗亲书,分真、行、草三体。真宗铸咸平、景德、祥符、天穗四币,钱文均楷书,大小轻重不齐。咸平、样符二币有大型宽缘钱,祥符的小平钱背有星月,余皆光背。仁宗铸天圣、明道、景右、皇宋、康定、庆历、至和、嘉佑八币。其中康定元宝只有铁钱小平,庆历只有铜、铁的重宝,皇宋通宝有九叠篆文,其余几种以小平为主,大钱罕见。英宗铸治平元宝、通宝,神宗铸熙宁、元丰两币,数量极多,最多时年铸500多万贯,版别极复杂,但存世稀少。哲宗铸有元右佑、绍圣、元符三币,绍圣币多小平、广穿,哲宗后期铁钱极多。徽宗时铸钱工艺和钱文艺术均达到高峰,有建国、圣宋、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币。崇宁通宝为徽宗手书瘦金体,钱文飘逸劲拔。大观钱仅通宝一种,亦徽宗手书。宣和币有元宝、通宝二种,均篆隶成对,通宝文字奇丽,制作精美。政和、宣和币还铸有白铜小平钱。钦宗铸靖康通室、元宝,数量极少而版别多,伪品较多,伪钱数已超过了真钱数。钱文为钦宗手书。

南宋铸钱的规模和数量不及北宋。高宗时铸建炎、绍兴二币。孝宗时铸隆兴、乾道、纯熙、淳熙四币,自淳熙七年起背有纪年数字。光宗时铸绍熙通宝。宁宗时铸庆元、嘉泰、开禧、嘉定四币。自孝宗淳熙年问开始,钱币书法都用宋体,版别单一化。孝宗至宁宗间还大铸铁钱,四川所铸的嘉定大铁钱有元宝以及通、重、至、之、崇、隆、真、兴、、正、珍、泉、万、封、洪、金、新、安、永等19种称呼。理宗时铸宝庆、大宋、绍定、端平、嘉熙、淳佑、皇宋、开庆、景定九币。度宗时铸了宋代最后一种年号钱咸淳元宝。

元代铜钱分汉文钱和蒙文钱两种。纸币自宋真宗时出现于四川以后,大行其道,先后名之曰“交子”、“钱引”、“会子”、“钞”。元代,纸币成为流通的基本货币,铜钱在流通领域中已不占主要地位。元代铸钱以武宗至大年间和顺帝至正年间为高潮,尤其是顺帝所铸的至正钱传世数量较多,钱郭整齐高峻,文字遒劲秀丽,是元钱中的精品。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供养钱”是寺院所铸的供佛之钱,为元代所特有。元末许多起义军也曾铸造钱币,张士诚铸“天佑通宝”,韩林儿铸“龙凤通宝”,徐寿辉铸“天启通宝”、“天定通宝”,陈友谅铸“大义通宝”,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也曾铸“大中通宝”。

明代大力推行纸币,实行钞为主、钱为辅的货币制度,铸钱不多。嘉靖以后,白银的使用广泛,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朱元璋颁行“洪武钱制”,铸造了五等币值的洪武钱,背文复杂,有纪地、纪值、纪重几种。永乐、宣德、弘治三朝铸钱极少,仅有少量小平钱。穆宗铸行隆庆通宝小平钱,制作较工整。神宗万历年间铸万历通宝,传世较多,分小平、折二两种,多为铜质;熹宗时铸行“天启通宝”,并补铸了光宗的泰昌年号的铜钱;到崇祯年间,明朝国势更衰,钱法极其混乱,有小平、折二、折五、折十等。明代钱币的特点是:第一,由于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只铸一种年号钱;第二,早期钱币狭轮,字迹细秀,后期钱币宽轮,笔划变粗成仿宋体;第三,钱币都称“通宝”,不再称“重宝”、“元宝”等,读法一律对读,不再旋读;第四,从明中期后钱币开始用黄铜铸造,黄铜币较多,有光泽而少锈。1644年李自成攻入西安建大顺政权,改元永昌,铸“永昌通宝”。同年,张献忠铸“大顺通宝”。“兴朝通宝”系张献忠的义子孙可望1647年所铸,有大、中、小三等。

清朝银、钱平行,大额用银,小额用钱,白银的地位更加重要。清初沿袭明制,在京师设工部宝源局和户部宝泉局,开铸顺治通宝。康熙钱分两种,雍正钱形制规整,较为精美。乾隆时,在新疆设立钱局,所铸钱用红铜,背后有回、满文纪局,称“红钱”或“普尔钱”。嘉庆、道光年间,因白银外泄,银价上涨,加之铜运输艰难,铸钱成本升高,铜钱出现明显减重。咸丰年间,清廷为筹措军费,推行膨胀通货的大钱政策,铸造了咸丰重宝、元宝等大钱,版制种类之多,为清钱之最。同治年间铸钱很少。光绪年间机器制造的制钱出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广东仿效外国,铸造了“光绪元宝当十铜元”,开我国机制铜元之先河。机制铜元质划均一,图案精美,一面市就大受欢迎,于是各地竞相效尤,纷纷设厂造币。此后机制铜币逐渐取代了制钱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  

二、古代货币鉴赏(略)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6 14:22 , Processed in 0.250346 second(s), 3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