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下)

[复制链接]

68

主题

22

听众

80

积分

论坛版主

Rank: 18Rank: 18

乡约币
345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1
注册时间
2010-4-3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xiaofei   发表于 2010-8-20 15:43:3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为此,中央台专门成立了采访首都群众瞻仰毛主席遗容的报道小组,这个小组从采访、编辑、审定稿件、录音制作,直到合成节目,把成品交给中央台宣传办公室(总编室)安排播出,一律不挂节目牌子。

  为此,节目时间可以随意延长。一次节目有多长?拿每天早晨半个小时的《新闻报摘》节目为例,9月10日为65分钟;11日为5小时20分钟;以后也在四到五个小时之间,而最长的是12日的《新闻报摘》节目,从早晨6点30分,一直延长到中午1点钟,共长达6小时30分,这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早晨的安排可以延长,可是晚上8点的《全国联播》节目如果照此安排,一直要播到第二天凌晨2点30分,而实际上全天播音是在凌晨1点35分结束。在这种情况下,只好把原来的节目分成几次节目,化整为零播出。

  这么大的工作量,对台湾广播容纳不下,尤其是对少数民族广播,每种语言一天只有45分钟的节目(重播一次),无论如何是容纳不了的,只能选其重要稿件播出,只能摘要播出,有的唁电只能点到为止或综合编辑播出。  在处理唁电和悼念文章中遇到了新问题:过去凡是发表毛主席的谈话、题词、文章等是极其严格的,必须经过中央批准。可是大量的唁电和文章中谈到毛主席到某地视察、题词、谈话,对此无法、也来不及调查核实,更无法送审。对此,各新闻单位掌握标准不一致,随意删节也易造成严重政治问题。为此,中央台提出几项处理意见,经上级认可后照此办理:过去已报过的主席的活动,这次进一步报道了细节,未涉及到具体谈话内容,可用;过去未报道过的主席视察、接见等,未及具体内容,可用;过去发表的语录,未谈到毛主席在什么时候、针对什么问题讲的,这次交代了背景和细节,可用:谈到过去主席作过批示,未涉及具体内容,又确有此事,可用;谈到过去毛主席的复信、题词,有具体内容的,不用原话,可用转述的方式表述。

  编者按:“历史就像一面镜子高悬在夜空,离它越远就越能看清其轮廓。”走在岁月的长河边,人们往往会愿意停下来,悉心聆听,听山谷的回响,听岁月的回音......2005年,《对外大传播》刊登了《怀念敬爱的母亲王作民》、《我的中国同事——陈休征》、《怀念与希望——送别爱老归来》等文章,读者纷纷来信,表达了他们的感受,认为每一篇文章都如同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让人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理想的润泽。中国有句古语叫“温故而知新”,我们回忆往事并不是用昨天的历史来桎梏今天的思想。我们开办《历史回廊》栏目,其目的是通过探寻中国新闻路上前人的足迹,为我们今天的外宣事业找到更清晰的路标。在此,本专栏诚邀广大外宣工作者拨冗撰稿或提供线索和信息。本期选载杨正泉的《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一文,系选自作者的《我与广播》一书。

  杨正泉,1940年出生,1964年毕业于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先后做过编辑、记者、国际部副主任、主任、总编室主任,台长助理、副台长、台长。1993年4月,奉调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任副主任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现为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毛泽东主席逝世公开广播的背后》一文,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实。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30年,但今天读来仍觉新鲜。今年正值毛泽东逝世30周年,本刊特刊出此文,以作纪念。分两期刊出,请读者注意。本期刊出的是上篇。

胜利和眼泪!这就是人生! ——法 巴尔扎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post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12 13:25 , Processed in 0.315429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