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闵子骞传说

[复制链接]

17

主题

0

听众

17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4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0-25
注册时间
2010-10-2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Billy刘   发表于 2010-10-22 15:39:16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文化遗产名称:闵子骞传说
  所属地区: 山东 · 济南 · 历城区
     
鞭打芦花传说

遗产编号:Ⅰ-27
  遗产类别:民间文学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历城区山大路街道办事处
  遗产级别: 市

历史传说  闵子骞(前536--前487),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春秋末期鲁国(现鱼台县大闵村)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明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子骞少时为后母虐待,冬天,后母以芦花衣损,以棉絮已所生二子。子骞寒冷不禁,父不知情,反斥之为惰,笞之,见衣绽处芦花飞出,复查后母之子皆厚絮,愧忿之极,欲出后母。子骞跪求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其父这才饶恕了后妻。从此以后,继母对待子骞如同己子,全家和睦。后人把这一故事称为“单衣顺亲”和“鞭打芦花”。有诗赞曰: 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闵子骞崇尚节俭,鲁国要扩建新库房,争取他的意见时,他批评说:“原来的库房就很好,为什么再劳民伤财去改造?”孔子赞成他的意见,赞扬说:“这个人平时不乱说,讲出话来就非常正确。”
  季桓子想聘请他当费邑宰,管理费地。开始时闵子骞不同意,对来人说:“好好给我辞去这个职务,如果再来,我就离开此地到汶上去(暗指离鲁奔齐)。”可是后来经孔子劝说,还是任了费宰,并把家迁到东蒙之阳,村名闵子庄(今闵家寨)。他治理费地很有成绩,但看不惯季氏行为,最后毅然辞职。由此可以看出闵子骞刚正不阿的品格。
  闵子骞曾随孔子去列国游学,病卒于长清县内。闵子骞葬于何地尚无确址,但他儿子闵沃盈葬在闵家寨却是人所共知。因此,闵家寨闵子祠成为海内闵氏续谱处和祭祀处。其面积约有二十余亩,曾十一次重修,有碑碣百余通。正阳门三间,上悬乾隆皇帝手书“笃圣祠”三个金光大字,今尚有遗址。
  济南也有闵子骞的纪念祠堂,坐落于百花公园西侧。推开两扇虚掩的木板门,向南而行,就可看见一个高约两米的坟堆。在坟堆四周,立有数十尊石羊、石马、石狮、石龟、石佛、铜佛。此处还立着刻有“首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据说,文革前(60年代)闵子骞墓规模还很大,当时墓区南北长约300米,东西宽200米。墓堆封土直径七八米,高十几米,周围还有合抱粗的古树30余棵,历代碑刻10余尊。文革时整个墓区遭到严重破坏,祠堂被拆掉,碑刻被毁,古树被砍,仅剩两棵,封土被挖去烧砖瓦,空闲处还建了鸡舍。文革后,不少市民多次呼吁,有关部门也做了努力,但至今未能修复。据济南市文化局文物处的同志介绍,文物部门目前已着手研究方案,准备让沉寂多年的闵子骞墓重见“光明”。[1]
  鞭打芦花的故事被后世传为美谈,宋代将之编入《孝行录》,成为中国历史上对少儿进行德育和孝道的重要教材。
  闵子骞死后葬在济南,他的后代即迁到了齐国居住,为闵子骞守墓。今章丘西沟头村聚居的闵姓,据说就是闵子骞的嫡传族系。
  宋熙宁七年(1074年),济南太守李肃之在闵子骞墓前立碑并建祠堂,祠内供奉闵子骞塑像,苏辙撰《齐州闵子祠记》五百余言,由其兄苏轼书写,刻碑立于墓前。
  北宋之后,金、元、明、清各代对闵子骞墓、祠均有修葺,祠前立10余尊历代碑刻,守墓者就是章丘西沟头村闵氏族人,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闵子骞墓及其它建筑仍得到完整保存。
  后来闵子骞祠和墓及碑石等受到破坏,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济南市将闵子骞墓重新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修复整理,墓前祠堂陈列闵子骞的史料,做为弘扬孔子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场所,并在此处设立济南孝文化博物馆,济南市2006年又将“闵子骞传说”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4-6-9 10:37 , Processed in 0.387692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