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山东】尧舜传说活化石: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走亲(图)

[复制链接]

902

主题

0

听众

923

积分

县侯

Rank: 4Rank: 4

乡约币
199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1-3-25
注册时间
2010-10-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菲儿   发表于 2010-10-31 22:58:37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尧舜传说活化石: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走亲(图)
中国网 china.com.cn  时间: 2008-09-16  发表评论>>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走近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
  
殿阁造型的神龛中,供奉的是娥皇、女英二女神像。
洪洞县羊獬、历山两地形成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已被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常说“地下的看陕西,地上的看山西”。如果说陕西的文物大多深埋于历史地层的话,那么山西的文物则大多散驻在地上,散落于民间。对当地百姓而言,他们就生活在绚烂多彩的历史景观中,甚至可以说,今日的生活就是历史的延续。洪洞县的羊獬、历山两地形成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即是其中一例。这一刚被公布为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俗活动,以尧舜传说为历史背景,其文化吸附力之强,仪式规模之宏大,民众情感之浓烈,在全国亦为少见。
尧舜传说与仪式的衍生
所谓尧舜时代,早在先秦即被建构产生,此后经由正史的反复书写,逐渐成为官方的主流文化,同时也是汉民族上下共享的远古历史。古籍记载中,尧舜时代常常被描述成人伦和顺、政治清明的黄金时代,是中华文明社会的起点。尧举贤任能、民主禅让,舜的孝廉以及二妃的贤能,几千年来都备受推崇。
我们所共知的尧舜传说是这样讲的:圣帝尧年老后,希望能找到一位贤能之人继承自己的帝位,于是便四处访贤。众大臣推荐了以孝闻名的一介贫民舜。尧随后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舜,并让自己的儿子们和一批大臣共同听命于舜,以此观察舜“齐家”与“治国”的能力。舜在此期间显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随后,尧将帝位禅让于舜。舜果然将国家治理到了相当完美的境界。于是,尧舜时代成了传统中国的黄金时代,是道统与正统的最高起点。
以此历史传说为背景,洪洞羊獬、历山两地间的“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民俗活动却存在着这样一个传说的子系统:羊獬村原名周府村,有一天,当地一只母羊生了只怪异的独角羊,名叫“獬”,它不仅长相奇特,还能辨忠奸、识正邪。遇人冲突,它便以角触理亏者,毫厘不谬。其出生之地全是细沙,下雨不贮水,下雪不贮雪。此地寸草不生,周围地面上却绿草如茵。尧的司法官皋陶听闻此事,深知羊獬神异,便如实向尧禀报。尧获悉后亲临视察,发现羊獬果然神异。恰巧,尧的妻子又于此处分娩了二女儿女英。女英出生后,“三日能言,五日能坐,七日能行”。于是,尧认定此地为宝地,便举家移居于此。从此,周府村改名羊獬村。尧年老后,四处访贤寻找继任。人们向他举荐了“耕于历山”的舜。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与舜,考查其治家的能力。最后,舜通过了层层考验,成为尧的接班人。
今天,羊獬、历山两地的居民分别自认为是尧、舜的后裔。因此,羊獬人称娥皇、女英二位女神为“姑姑”,而历山则称为“娘娘”。两地居民互称“亲戚”,且无论年纪大小,永远相差一辈。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时间接近清明,人们理应回家祭祖扫墓),二位娘娘由羊獬人从历山接回娘家省亲,直到四月二十八(当地认为是尧的生日),历山人一起到羊獬祝寿,并将二位娘娘迎回到历山。两地因此逐渐形成了“接姑姑迎娘娘”的走亲民俗活动。
走亲仪式的过程
整个“接姑姑迎娘娘”走亲活动,分成农历三月初三、四月二十八两大部分。具体说来,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二,羊獬人去历山“迎姑姑”,三月初三抬至万安镇歇息一宿,三月初四回到羊獬。到了四月二十七,历山人再来羊獬,四月二十八将“娘娘”接回历山。四月二十八当日,万安人也赶往羊獬,四月二十九返回万安。
每年的三月初二,羊獬村民便自发地涌入羊獬村“唐尧故园”内,一起欢送前往历山的走亲队伍。时辰一到,现场锣鼓齐鸣,村民全部跪下,朝姑姑庙虔诚叩首。随后,羊獬各社首领在姑姑庙和北侧的尧王寝殿前焚香辞行。祭拜完毕,迎亲队伍便浩浩荡荡地开拔了。
整个迎亲队伍由近百人组成,最前方为开路摩托;其后为铳队,每行至一个路口都会鸣铳;后面是大锣、“羊獬总社”大旗、彩旗队和最热闹的威风锣鼓队;继后是銮驾仪仗和驾楼。驾楼是“接姑姑”队伍中最为尊贵之器,是供奉娥皇、女英二女神像的神龛。龛体为殿阁造型,由八名轿夫抬扶。驾楼后有龙凤扇一对、万民伞一顶、食盒一付(内装寿桃等物),最后是随行群众。
迎亲队伍途经的每个村,都会组织自己的锣鼓队和迎接队伍。在村口跪拜完毕,斗罢了锣鼓,他们便将驾楼迎进本村的娘娘庙歇息。村中百姓则在自家门口摆好供桌和供品。驾楼经过,男女老少纷纷跪下叩拜,用功德钱换吉祥索(开光后的红黄丝带),并将“亲戚”抢回家款待。
羊獬、历山两地相距40公里,来回需3天,于三月初四回到羊獬。返回当晚,社首主持仪式将大姑姑安放到姑姑殿内,二姑姑则暂时停放在村外的二姑姑庙。三月初五一大早,迎亲队伍再次出村,将二姑姑迎回。
到了四月二十八,来自历山、西桥庄、万安的队伍分别赶赴羊獬村,将娘娘接回,仪式过程大抵与三月三接姑姑时一致。只不过来时的路上,接亲队伍没有了旌旗飘扬、锣鼓喧天,只是径直赶赴羊獬。接亲队伍到达羊獬时,要先到村外的舜行宫祭拜(女婿是不允许住在外家的,只能留宿在村外的行宫里)。待四月二十八离开羊獬,才拉起大旗,敲起锣鼓,轰轰烈烈地踏上归途。而且据说每年的四月二十八,当地都会下一场雨,即使只是短短数分钟,或零星几滴。传说那是二位女神即将离开娘家,回到历山夫家,心中哀戚,于是泪水涟涟。女神的眼泪,就化成了当地的雨。
“地缘-血缘”的相互转换
走亲民俗活动的两个核心村落(羊獬与历山),就外观视野而言,仅仅具有地缘关系。前者坐落于汾河东岸的河谷盆地上,后者处于汾河以西的丘陵山区。然而,通过尧舜传说和走亲习俗这一文化纽带,两地群众却建立起了联系紧密的血缘关系。这种血缘关系,是当地信仰的衍生物。
这种以信仰为基础的血缘关系是超历史的。当地有一种说法,羊獬、历山两地之间是不通婚的,因为本身已是亲戚。其实,即便这种血亲关系是真实的,按照中国传统,“五服”之外就被视为血亲中断,可以相互通婚了。这种不通婚的说法,仿佛跨越了漫长的历史,直接将现实生活与远古的尧舜时代挂上了钩。
这种血缘化的地缘关系,借助信仰的媒介,显示出强大的文化辐射力。走亲不仅仅与羊獬、历山两地相关,而是将走亲沿线所有村落都囊括在内。在走亲线路上,散落着大量的传说。例如娥皇、女英因共嫁一夫而争大小,舜为调和矛盾而让她们比赛谁先到达娘家。二人一个选择骑马、一个选择坐车,孰料沿途母马产仔、车轮崩坏都耽误了时间,最后不分胜负。现今的南马驹、北马驹、车辐村等村名就因此而来,而这些村落的村民,也因此都成了羊獬、历山两地居民的“亲戚”,被吸纳到血缘关系中。
这种虚拟的血缘关系对地缘又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事实上,无论是羊獬和历山都无法将自己与尧舜真实地联系在一起。全国共有“历山”二十余处,传说中的“历山”早已无从考证。而如今的羊獬居民,没有一户居民自称土著,均称从外地迁入。唯一提供家谱实物的闫姓,是本村根底最深厚的姓氏之一。就家谱记载而言,其本地居住历史在四五百年左右。由此可见,这种血缘关系完全建立在地缘之上,无论本地土著或外来迁民,只要定居于此,便自然地进入到该信仰体系当中。反之,本地迁出的人士,一般都不再延续该信仰,因为姑姑的神像不像观音那样可以每家供奉一尊,而是必须经过走亲之后,在神庙里焚香请神回家,迁外人员是难以实践的。
在场与缺失
尧舜时代作为一个象征符号,代表了传统中国政治制度的黄金时代。然而,在走亲活动中,真正处于中心地位的不是尧、舜,而是娥皇、女英两位娘娘。政治文化被高度悬置,这与历代典籍的叙述倾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了官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鲜明分野。进一步说,走亲活动中凸显的是慈爱、仁德等世俗伦常的在场和政治文化的缺失。
尧舜本人在当地的口头传说中,通常是以常人而非圣人的形象出现的。传说舜耕历山之时,用黄牛和黑牛耕地,舜舍不得打牛,便在牛后面放了一个簸箕。每次催牛犁田则鞭打簸箕,两头牛都认为对方受到了鞭笞而振作。而尧也因此认为他仁爱,才将两位女儿嫁于他。这与典籍中的“试政”反差巨大。与此同时,獬在“大传统”中作为司法神兽的功能被降低到极限,以致中国传说中第一位大法官、代表司法公正的皋陶也完全没有出现在走亲传说之中,尽管传说中他所在的士师村距离羊獬只有5公里。显然,獬在这里的功用,主要只是作为整个世俗传说体系的起点。
其实,主流文化与民间文化并不存在本质上的悖反,只是双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前者需要在国家层面上考虑问题,关注宏大叙述;而后者则从具体而微处着眼,解决最凡俗的人际关系,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此意义上说,两者殊途同归。(姚慧弈)

0.jpg (28.42 KB, 下载次数: 102)

0.jpg

1.jpg (13.4 KB, 下载次数: 156)

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4 17:53 , Processed in 0.292860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