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共赏的济南面塑艺术
素有“泉城”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济南,作为山东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济南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而面塑这门古老而年轻的传统民间艺术,尤如一朵盛开的奇葩,正以她那雅俗共赏的独特魅力,在灿烂的文化艺术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面塑,顾名思义,就是用面来塑造形象的手工技艺,原料主要是面粉、糯米粉、蜂蜜、甘油、防腐防霉剂、各种颜料等按严密配方制作出来的彩面。面塑艺人仅用拨子、滚子、梳子、剪刀等极简单的工具,施展搓条、拨花、展片、润色、压滚珠、搓花条等熟练的造型技巧,就捏塑成千姿百态的人物形象。
面塑艺术为中国特有的民间手工技艺,在中华民族的民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面塑追溯史源先于汉朝,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关面塑的记载最早见于“封演著《封氏闻见记.六》玄宗朝海内设赡,送葬者或当衢设祭、张施惟膜,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帐之属”,而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女佣的头和男佣的上半身,还有小猪就是面粉塑造。由此可以推见,面塑这门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近代面塑,据考其发祥地为山东菏泽。菏泽县古称曹州,素以“三绝”(柿饼、牡丹、面塑)闻名全国。菏泽面塑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作为一种传统的表演艺术深受广大百姓的喜爱。但在旧社会曹州土质贫瘠,兵匪和灾荒不断,艺人们为了糊口,往往身背面箱,走街串户,飘落四方。许多面塑艺人走遍大江南北,甚至辗转国外,从而将面塑艺术带到祖国及世界各地。济南作为山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各地面塑艺人,大都在济南经过和停留,有许多艺人在济定居传艺,从而使济南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宝地成了山东面塑的发展中心。近百年来,涌现出许多著名匠师。而近代济南面塑的代表人物当属济南面塑的先躯,一代宗师李俊兴老先生(1893-1980),1908年,李俊兴刚刚“出道”、“撂地”的地方就是大明湖畔,1912年去沙俄、1922年、1933年两下南洋均由济南出发。1956年,“济南面塑合作社”成立,李俊兴任主任,开始合作经营。1959年成立的济南工艺美术研究所,李俊兴在燕喜堂收关门弟子何晓铮,面塑是主要课题。文革后的1978年,新的济南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李老被请回,其弟子李芳阁、李芳清、何晓铮及学徒徐家华、仇世森共同成立面塑研究组,再次撑起济南面塑的大旗。李老德艺双馨、技艺娴熟,出手快,造型生动,尤其晚年制作的“火烧琵琶精”、“黄河阵”、“西游记”、“八仙醉酒”等堪称面塑艺术精品。
现代山东济南面塑界可谓人才辈出,由山东何派面塑创始人面塑大师何晓铮,济南学院派代表人物、面塑大师、北京汤派传人董凤岐(女)、传统面塑代表人物刘刚、张福利、吴亮、刘学森(女)、李咏梅(女)、高桂英(女)等以及现代工艺面塑推行者、清风面塑李军等等,以各自特色和市场共同形成了济南面塑圈。而就艺术成就、艺术地位和行内辈份而言,李俊兴的关门弟子何晓铮在济南、山东乃至全国都是泰斗级的领军人物。
何晓铮,现任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济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济南华夏文化促进会副主席、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纽约)副主席、中国文化部中国诗酒文化协会诗书画院顾问、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会员、中国论坛杂志社编委、亚运会特颁面塑大师、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大师、中国民间创作文艺家协会杰出功勋艺术家,从艺48年的何先生德艺双馨、成就斐然,弟子众多,传承谱系脉络清晰,对于发展保护面塑这门民间艺术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现就何派面塑为例,展看济南现代面塑的状况。
一、何派面塑的形成。
山东何派面塑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其独有的大面塑、细致传神、出手快、用色艳而不俗等特点与当时北京的汤派(汤子博)、上海的郎派(郎少安)共同形成中国面塑艺术三大流派。
二、何派面塑的艺术创新及分类。
面塑,作为中国特有的民间传统表演艺术,多少年来面塑艺人的绝活表演无不为人们的娱乐生活增添情趣和艺术享受。过去面塑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历史典故,何氏面塑秉承传统还在艺术实践中不断创新。目前何氏面塑从内容、形式、造型上基本发展为七大版块:
1、传统经典类面塑:如五虎上将、八仙过海、桃园结义、福禄寿禧、古典仕女等。
2、人物肖像类面塑:如姚明、刘翔、杨利伟、萨马兰奇、米卢等。
3、浮雕类面塑:如醉美图、百鸡图、生肖等。
4、超大中空类面塑:如玉面观音(高九十二公分)、孔子像(高七十公分,重五十斤)等。
5、微型核桃类面塑:如核桃观音、核桃仕女、核桃罗汉等。
6、仿真类面塑:如挂炉烤鸭、香辣肥蟹、果蔬系列等。
7、水晶类面塑:将面塑与有机物聚合而成,可永世保存,如“媒婆”、“陈世美”等。
三、何派面塑的基本特征:
1、素材广泛、雅俗共赏:过去面塑多取材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及历史典故。近年来与体坛、实事等结合创新推出文化底蕴深厚、艺术含量较高的肖像面塑,深受各界欢迎。
2、造型生动、细致传神:是何氏面塑的主要特征,人物结构的准确把握,面部表情的惟妙惟肖,内心世界的深度刻画仅在寸许面团中展现,尤其令人叹为观止。
3、一气呵成、艳而不俗:出手快是面塑表演的基本要求。着色富丽面不失典雅,通俗而不媚俗。
4、长期保存、便于携带:多年的探索研究,改良配方及包装,使其更具时代旅游特性,已进入国内外旅游市场。
5、开门授徒、弘扬民族艺术:打破陈规,广收弟子,弘扬民族艺术,弟子遍及海内外,面塑艺术远播五洲。
四、保派面塑的主要价值:
1、美术欣赏价值:何氏面塑精准的艺术造型、艳而不俗的色彩搭配、深厚博大的文化底蕴,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
2、学术研究价值:何氏面塑技艺精湛,不但造型生动更注重人物的喜怒哀乐,背景、服饰、器物等无不蕴涵着鲜明的时代特色,何氏面塑高超的技艺和精妙的技法无不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3、艺术收藏价值: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何氏面塑在祖国特有面塑门类中独树一帜,其艺术收藏价值不言而喻,何氏面塑多套系作品已被国家及国际友人收藏。
北京奥组委2005年收藏萨马兰奇、蹴鞠
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组委会收藏孔子
济南市档案馆2004年收藏孔子、李清照、秦琼、李逵夺鱼
日本三菱重工总裁收藏孔子
东京一木会理事田端推云收藏核桃面塑、观音
日本书法家宫绚子收藏王羲之、李白
美国魔术家大卫.柯波菲尔1982年收藏李逵夺鱼
德国摄影家1982年收藏李逵夺鱼
4、成就卓越、广受赞誉:文艺书画界名流纷纷题词,给予高度评价如下:
王暇举:艺术精英
白雪石:精工能手
张云生:神手
娄德平:激情精造 华夏之魂
付从礼:技艺精湛
欧阳龙:面塑大王
王炳琴:瑰丽多彩 形神兼备 朱军山:东方异彩 神州奇葩
朱 铭:民族瑰宝 巧手传神 吴泽浩:面塑艺术远播五洲
欧阳中石:面人堂
张一民:奇葩
田端推云(日本):稀世藏
周长胜:妙手如神
欧阳炳森:胸中有乾坤 指端多故事
五、何派面塑的传承谱系:
何氏面塑由于打破了传统门规,公开异姓授徒,精心选拔面塑人才,于上世纪八十代逐渐形成为国内最大的面塑艺术流派,何晓铮先生德艺双馨,门生众多,目前国内外徒弟共有八十余人,入室弟子24人,学员无数,其中入室弟子北京的张俊显、杨守光、张宝才等均为大师级人物,经常代表国家出访表演面塑艺术。何氏面塑传承讲究师徒缘分,注重人品和艺德,何氏主要弟子分布及代表作如下
| | | | | | | |
| | | | | | | 五虎上将、八仙过海、十八罗汉、孔子、仕女、历史名人、体坛名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六、濒危状况
何氏面塑创始人何晓铮先生,已年届七十,虽然技艺精湛、勤耕不辍,但由于年龄原因及经济制约,多年来精品传世、发扬广大面塑技艺、编辑出版《中国面塑大全》,使面塑奇葩光耀华夏、走向世界的夙愿一直不能实现。
弟子传人们虽然有一些建树,但对真正意义上的面塑艺术的内涵、何氏面塑独特的技法、面料的独特配方以及传播面塑艺术对于弘扬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的意义的全面准确把握方面,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差,很难形成科学体系。
又由于随着社会进步、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面塑这种传统手工技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现代工艺制品所替代,加之学习面塑的人少之又少,虽然成立了面塑艺术学术研究机构及陈列馆室,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而得不到正常运转,面塑这种古老的手工技艺正面临着老艺人人死艺绝的严重局面。
七、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为了使源于山东秀于济南的面塑艺术不致消失,何晓铮先生做了大量的力所能及的努力。
1、成立相关机构
2002年4月18日,在社会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在济南市五龙潭公园名士阁成立了建国以来中国第一个面塑艺术学术研究机构——山东面塑艺术学会。何晓铮被推举为会长,李芳清先生、董凤岐女士、仇世森先生被推举为副会长,徐家华先生任秘书长。目前,济南、北京、深圳、河北等其他省市的面塑艺人有许多都加入了这个全国唯一的面塑研究机构。
为了将发展于山东济南的这门民间艺术定格在历史上,并展现给人们及后人,在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大明湖公园的支持下,于2004年9月10日在大明湖天香园成立了长期的陈列展室——何晓铮面塑艺术陈列馆,不但展示了何晓铮先生大半生的倾心之作,并且也陈列何先生在全国各地学生的优秀作品。
2、打破传统、开门授徒
为了使源之于山东民间面塑的一些“工艺绝活”、“制作手法”、“原料配方”、“传统套路”,不至于人死艺绝断了香火,何先生亲自口授、面对面传授技艺,在长期实践中遴选了一部分入室弟子,他打破不传外姓、外族的桎梏,传的全部都是有才华的外姓人,他选徒颇为慎重:要先面试,不仅要有天赋,更看重人品和艺德。
3、将面塑引进旅游快车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伊始,为了使古老的民间传统艺术获得生机,何先生从原来的工艺美术研究所走进涉外酒店,像上海、广州、济南、北京、桂林诸城市都是何先生率先第一个将面塑引进涉外酒店的。近年来在面塑种类、面塑配方、作品包装等方面不断改进,使面塑作品不但便于携带,而且能够长期保存,从而赋予了面塑这种传统民间手工制品旅游商品的特色。
4、通过展出、展览、表演面塑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为了使广大国内外人士,更加了解古老的面塑艺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何先生几乎每年都要参加或举办展出、展览、个展。如1986年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何晓铮个人面塑展”,在北京华都饭店、济南饭店多次的展览和观摩会,以及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的“中华百绝艺术博览会”的展出都向世人展示了祖国传统的面塑绝活,弘扬了华夏民族绚丽多彩的民间文化。
从上述何派面塑的形成、发展、传承、保护来看,应该说,济南面塑对于弘扬华夏民族文化、传播民间手工技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确实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极大的丰富了济南民俗文化的内涵,但是我们应当清醒的看到,来自政府方面的深层次的挖掘、开发、保护,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力度,多数面塑艺人们还大都处在各自为政、自生自灭的境地,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还显得力不从心。由此真想要把济南捏成“面塑之都”,使其更好的传承下去,更好地与市场接轨,为济南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还需要做多方面的努力和工作。打响民族牌,民俗文化大有舞台。毕竟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恳愿济南面塑能够形成合力,形成特色,成为济南的一张名片,走出山东,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