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林亭口高腿子高跷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6
注册时间
2013-3-1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林亭口高腿子   发表于 2013-3-16 23:02:0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林亭口镇(林一村)高跷的历史渊源与天津市宝坻区林亭口镇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清代咸丰、同治年间集镇贸易十分繁荣、庙宇颇多,庙会盛行,高腿子高跷会也随之进入繁荣期。高跷会由戏曲片段和生产生活动作模拟构成。演出人员在腿上绑上一种特殊制作的木棍(脚下5尺5寸高)进行表演。高腿子高跷在各种花会中独树一帜,花会名称“渔樵耕渡”由5个戏曲片段、6个农民生活片段组成。第一出:拖头,也叫领会人,是一个棒槌和尚,他的举动影响左右整个会的进行及布局;第二出:耪地,第三出:砍柴,第四出:《打渔杀家》中的钓鱼,第五出:扑蜂,第六出:逗杀西门庆中的三节鞭,第七出:《小放牛》,第八出:《铁弓缘》小磨房,第九出:《连环套》中的黄天霸,第十出:傻柱子,第十一出:骑象。每出两人,伴相和戏曲一致,表演内容是每出戏的一个小片段或生产生活中的动作模拟,没有唱腔,只是在舞台戏曲的基础上加上了高跷的动作。在表演当中用鼓、镲、铙等伴奏。

  经过战争年代的衰退期和文革期间沉寂期,内容上比过去少了许多,大规模复兴是1983年县、镇政府出资抢救。高跷发展到今天是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高跷传人的执着追求,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但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少了许多,为了再展昔日高跷的风彩,林一村的高跷队在努力实践,区、镇政府已将高跷的抢救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868

20110502104911938.jpg (12.97 KB, 下载次数: 72)

20110502104911938.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06:43 , Processed in 0.32924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