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烙画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18
注册时间
2013-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烙画   发表于 2013-3-18 09:04:30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火烧热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烙画创作在把握火候、力度的同时,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烙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 描等手法,还可以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因此烙画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使其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物,古有“宝葫芦”之美誉。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烙画的创作难度,更是别具一格。也更彰显其古朴大方、庄重典雅之特色。葫芦烙画可谓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
  烙画在禹州有较久的传统,著名烙画艺术家有赫连洁静等。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据史料记载,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直到光绪三年,才被一名叫“赵星”的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传,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
  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木板、树皮、葫芦等。画面上自然产生不平地肌理变化,具有一定地浮雕效果,色彩呈深、浅褐色乃至黑色。烙画用一种特制的铁笔,在扇骨、梳篦、木制家具以及纸绢等上面烙制成的工艺画。现代大胆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从而丰富了烙画这一门艺术形式。河南、广东、浙江、江苏和安徽等地都有生产。
  【烙画的历史沿革】
  南阳,古称宛,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远在五千多年前,先民们已在此创造了远古文明。此后成为夏人之腹地,商之南土,周之申吕之国。春秋设宛邑,宛已成冶铁中心、全国五大都会之一。秦置南阳郡。因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成为洛阳陪都,史有“南都”“帝乡”之誉。历史上,南阳历为郡府(县)治所,“南据荆襄,北屏汝洛”,“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从而为烙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烙画,亦称烙花、烫花、火笔画、“火针刺绣”,它是利用碳化原理,通过控温技巧,不施任何颜料以烙为主套彩为辅的表现手法,在竹木、宣纸、丝绢等材料上勾画烘烫作画,巧妙自然地把绘画艺术的各种表现技术与烙画艺术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烙画相传起源于秦朝,但并无可考证据和史料。据民间传说记载,始见于西汉末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那时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花高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的人物、花鸟、山水、走兽,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精美绝伦,巧夺天工,人称烙花王。他为人忠厚,心地善良,在城内开了个门面,方圆百里人皆知之,知名度颇高。传说当年“王莽撵刘秀”(南阳民间传说),李文曾救过刘秀并送一只烙花葫芦给他作盘缠,刘秀不盛感激,此后历经千辛万苦,也不曾将那只烙花葫芦卖掉。公元25年刘秀称帝后,仍不忘烙花王的救命之恩,查访到他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俩,加封“烙画王”,并把南阳烙花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烙花王”的故事也流传至今。关于南阳烙花起源的故事民间传说很多,此处只举其一。
  据志书记载,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擅长绘画的南阳人赵星三在一次吸食鸦片时,烟瘾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扦代笔在烟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其它木玩上施艺,均获成功,随潜心研究,久而久之,就逐磨出一整套烙画工艺。他的烙画作品也逐渐成为达官贵族之间礼尚往来馈赠之佳品,以至作为南阳的贡品进入清宫,一些烙画上品颇受皇亲国戚的青睐。以后赵星三又收了四个徒弟,大徒弟李番之能写会画,精通各种花色,技艺娴熟,专攻人物;二徒弟邱义亭擅长博古;三徒弟杨殿奎专攻花鸟;四徒弟张西凡则独领山水之风骚。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烙画已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手工行业,烙画品也成为南阳颇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品而享誉国内。当时,南阳城内已有专卖烙画的店铺六、七家,其中方玉堂的“福聚恒”筷子铺最为有名,赵星三的四个徒弟成了“福聚恒”的顶梁柱。“福聚恒”生意兴隆,日进斗金,产品远近闻名,远销北京、西安、天津、开封等地。到四十年代初,单“福聚恒”一家,店员艺人已发展到三十多人,初具规模。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和发展工作,将分散流落于南阳各地的烙花艺人组织起来,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合作社。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烙花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改进工艺和工具,从而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155

0019b91ec8e5125f282927.jpg (272.76 KB, 下载次数: 57)

0019b91ec8e5125f28292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19:05 , Processed in 0.342887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