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0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硪工号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3-20
注册时间
2013-3-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硪工号子   发表于 2013-3-20 16:51:4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黄河既为中华儿女创造5000年的历史文明提供了一个施展聪明才智的大舞台,同时,好像故意要考验她的不畏艰辛的儿女,每每以不羁的洪水摧毁黄土地上的生命财产。这就有了一部可歌可泣的防洪抢险的历史。这样,就有了打硪、硪工和行将消失的歌谣——硪工号子。打硪是打夯的另一种形式,在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广泛使用,主要用于修堤、筑坝、铺路的时候以夯实地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修筑洛阳柴河水库及白道河水库过程中,工地上曾经组织过十几组硪工同时打硪。他们边干边唱,互相比赛,劳动场面非常壮观。随着现代化机械的广泛使用,硪工号子这种民间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硪工号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打硪过程中唱的一种节奏性很强的民间歌谣。近年来,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打硪”已经鲜为人知。“硪工号子”也逐渐失传。为挽救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吉利区文化馆从2004年初开始进行搜集整理。   
  “硪工号子”的搜集整理   
  “喂——,嘿嘿嘿呀么!嘿嘿!高高山上一座楼,姐妹三人比梳头;老大梳个盘龙须,老二梳个舞凤楼;剩下小三没啥输,梳个狮子滚绣球;绣球滚到东海洋,挡住黄河不让流。”8月12日,在吉利区南陈村口,随着石硪的上起下落,松软的土地被砸出两个大坑(俗称“硪花”)。8名老硪工重现了50年带初打硪的历史场景。伴着低沉有力的硪工号子,他们仿佛又回到了充满激情的年轻时代。   
  据吉利区文化馆张文霞介绍,这批老硪工是白道河水库和柴河水库的建设者,主要负责打硪。几十年过去了,当初打硪的人大部分已经去世,目前健在的只剩下8位。“硪工号子”若再不搜集整理,很有可能失传。经吉利区文化馆多次调查走访,得知南陈村的张庆恒、张同升、张成义等8位老人是当年喊号子的能手。几位老人经过一个多月的回忆,终于在7月底将整套“硪工号子”的调式和动作演练下来。吉利区文化馆和电视台进行了录音录象,使得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得以保存。   
    8月12日,记者在南陈村见到了张庆恒、张世忠、张成义等8位老人。他们中大部分已年逾古稀,最年轻的也有68岁。   
    据打硪行手张成义介绍,最常用的硪有石质的和铁质的。52年兴修白道河水库和柴河水库,为使水库坝基结实,要用土一层一层填起,用石硪击实打平。上一层土打一层,一直打到要求的高度为止。张成义说:“你们年轻人现在都不知道什么是‘打硪’了,其实‘硪’就起到压土机的作用,把松软的土压实,就叫‘打硪’,也叫‘打夯’。”   
    在张成义等的带领下我们看到了柴河张孬家的一盘石硪,这是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一盘石硪,重43公斤,上下两端分别为直径33CM和35CM的硪盖,中间是高22CM、直径大约28CM的圆柱。张成义继续介绍说,打硪可是一门大学问,打的时候,先在石硪中间的圆柱上绑上铁链,铁链上挂8到16根长3米左右的“辫子”(一端有钩子的麻绳),每人手里抓一条辫子,铁链不能绑的太紧,否则不能上下移动,也不能太松,否则石硪容易脱落……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3127

01300000692008126701139438681_s.jpg (20.34 KB, 下载次数: 42)

01300000692008126701139438681_s.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7 23:25 , Processed in 0.381843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