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最理想的状态是“空心竹子”的状态

[复制链接]

1445

主题

12

听众

1446

积分

男爵

Rank: 5Rank: 5Rank: 5

乡约币
5122 枚
乡约宝
0 枚
兴趣爱好
听歌
最后登录
2013-5-29
注册时间
2013-3-1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fh6813662   发表于 2013-3-31 11:50: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3252164195395.jpg
       几十年来,我的思想一直在这两种观点中摇摆。在中国的历史上,大凡是学者、理论家、理想主义者,他们的思想一般都偏向于“知难行易”,就是要强调学习,要有理论思想的指导,把问题想明白,讨论清楚之后再行动。他们认为,行动本身是很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些人常常忽略了行动本身,甚至看不起行动,总认为这是那些没有文化的人干的事情,他们认为不把事情想明白,从理论上搞清楚,事情就做不好,或者做起来非常困难。在孔子和孙中山等人的言论中,就常常反映出“知难行易”的观点和他们的思想。另一类人是实干家,务实派,他们的观点就是先干起来。没有实践、没有行动,哪来的真理和思想?现实生活中,这两种人常常是相互瞧不起,相互贬低。
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也有这样两派的代表思想,一派是教条主义,一派是经验主义,这也是当时毛主席认为对中国革命危害最大的两种主义。毛主席后来还说,教条主义比经验主义对中国革命造成的危害更大,在教条主义处于领导地位时,中国革命力量在红区损失了90%,白区损失100%。当然,在毛主席晚年时,认为修正主义的危害比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更大了,这是后话了。直到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的思想界也是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中探索,例如从1978年在《光明日报》提出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到后来的“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还有“要不要争论姓资姓社”、“摸着石头过河”,等等,不论是理论派还是实践派,都是在探求正确的方法和正确的道路。我们这一代人也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一起成长起来的,亲眼目睹了改革开放给给中国经济和中国人的思想带来的变化。如果我们总是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思想完全统一再行动,恐怕我们还要多等多少年才能看到这些变化。
“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到底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最近看了一本关于信仰方面的书,书中介绍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就是“磋商”,它强调的是行动、反省、磋商、再行动,一直循环下去,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把“知”和“行”统一起来,因为没有只说不干百分百的理论家,也没有只干不说百分百的实干家。只有理论和实践结合,行动和蹉商结合,我们才能更接近真理。
  我也是初次接触磋商的文化,了解很肤浅。但其中说的几条很让我受启发:第一,磋商的过程中讲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后,就不要抱着自己的观点不放,把它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当你的观点讲出来后就不属于你自己了,是大家共同的财产(注意,是共有的)。同时,不要因为别人对这个观点的批评或提出不同的意见就觉得伤了面子,伤了自尊。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客观地判断它,讨论它,任何的偏见都会会带来矛盾和不和谐,只有蹉商才能解决问题,达成和谐。第二,在磋商过程中,自己要像个空心的竹子,要放低心态,要谦虚,这样别人的思想和智慧才会被接收和流淌过来,这时自己的思想才能够受到灵性的指引,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去。如果这个空心的竹子被阻塞了,别人的思想和观点就无法接收,这样的思想实际上是得了病,不健康的。磋商时最理想的状态是空心竹子的状态。第三,要学会静默,学会倾听,多用耳朵,少动嘴。静默可以赶走眼前繁杂的思想对我们的干扰,而我们的思想常常是让眼前可以看到的、无用的信息牵着鼻子走,而失去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甚至内心自己真实的感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fastpost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07:23 , Processed in 0.267879 second(s), 3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