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东路花鼓戏(东腔戏)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7
注册时间
2013-4-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东路花鼓戏   发表于 2013-4-7 20:54: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位于大别山南麓的罗田县是京剧鼻祖余三胜的家乡,它地跨东经115°06′至115°45′,北纬30°01′至31°12′。海拔1729.13米的大别山主峰坐落其间为最高点,全县以山区为主,丘陵次之,地势南高北低,最低处海拔46米。
  长期以来,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农民们在劳作和生活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当地歌风盛行,砍柴、放牛、采茶、摘桑、插秧、薅田等山野田畈皆有歌唱,由此便产生了最具地域特色的“哦呵腔”、畈腔、采茶调等,东腔戏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东腔戏不用丝弦,只有击乐和吹奏乐伴奏;一人唱,多人和,台前唱,台后和;它演唱方式灵活,既可在舞台演出,又可化整为零在私人住宅唱坐堂;它发音高亢,吐词用罗田方言。它的唱腔一般分正腔和小调两类,正腔包括东腔、对腔、叹腔、二行、火攻、四平、二高腔等,小调有“采茶调”、“扳笋调”、“挂灯调”等。随着时间推移,行当由过去小生、花旦和丑角为主演,发展至青衣、老生、花脸等多行当演唱的地方戏。
  罗田东腔较著名的艺人先后有黄继清(本县白庙河人,生于咸丰年间1851年)、黄大结子、黄二结子(黄继清之子)、余八(外号余八相公,本县胜利廖家坳人,生于咸丰1861年,擅长旦角,所带徒弟中较有名的是红安人戴哈巴)、潘凤仙(本县城关人,擅长旦角)、喻小舟(本县城关人,擅长生角)、晏仲芳(本县北丰人,擅长丑角)、许伯奇(本县白庙河人,擅长旦角)等。
  我国戏剧音乐家刘正维撰文指出:“鄂东北活跃了几百年的一支本地哦呵腔,正是人声帮和,锣鼓伴奏。它影响很大,到处流传。几百年来,成了鄂东北、陕西、豫南、湘东北、赣北、皖中南、浙西与闽西等八省区花鼓戏、采茶戏主要声腔,并组成了打锣腔声腔系统”。由此可见,研究中国戏曲,不能不研究东腔戏。罗田东腔戏的产生形成及其内容,特征和传承经历及其影响在中国戏曲史中实属罕见和重要。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234

f06a2f308cf1012772c642244024341c_s.jpg (19.33 KB, 下载次数: 52)

f06a2f308cf1012772c642244024341c_s.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16 01:49 , Processed in 0.336070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