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柘荣布袋戏亦称大拇指戏,历史悠久。柘荣布袋戏最初是由膨膨鼓演变而来的,只是到了唐代才叫做“布袋戏”,发展于后唐(公元923~936),至明朝洪武帝朱元平日(1644年)时达到巅峰,之后一直兴盛至今(破四旧时期中断10年)。早期许多的迎神庙会场合里,布袋戏是最常看到的民间戏曲表演之一。
1、柘荣布袋戏由一人一戏台组成。集吹、拉、弹、唱表演于一身。一台演出手、脚、口、身并用,两只脚踩五六种乐器,两只手演木偶,最多能让10个木偶同台表演(以大拇指、食指为主)。布袋戏全凭艺人双手的五指操纵木偶,来塑造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艺术形象。布袋戏的演出设备十分简陋,一张普通的小方桌再加一个幔帐足矣。桌子的外面用帷布围住,里面却是一个“民乐队”:一边挂着小钹、板鼓、盖头板等打击乐器,一边挂着刀、枪、剑、戟等演出道具,下边挂着脚锣。桌子上面搭起幔帐,宽不及1米,高不过0.5米,这就是“戏台”。幔帐的正面两边各开一个不大的“口子”,戏师傅的双手就是从这里伸出来操作布袋木偶头。戏师傅则躲在帐后,坐在戏担上,口动、手动、脚动,忙忙碌碌。戏台两侧红色柱子上,刻有诸如“方寸之中行万里,一人手上演百官”的楹联。中间隔以镂空雕花的木板屏风,以便艺人窥视自己的操纵表演。屏风左右挂着一尺宽的“出将”、“入相”两门帘,为戏中人物登台、下场之门。戏一开演,艺人用手指顶住木偶演戏,以脚踩动木架上的配件击打大锣、小锣、镲等乐器,嘴里或说、或唱,手、脚、嘴并用,热闹非常.所有的设备,包括乐器、布袋、木偶,只要两个箱子就全装下了,一条扁担挑起了一个“戏班”,真是“帐前可演天下事, 箱中能容世上人”。 其行头简单,木偶、道具、戏台、乐器全部加在一起,一担便可挑上。戏师傅挑着担子,走村串巷,想去哪演去哪演,哪里想演那里演。
2、演出方式。布袋戏的演出方式基本上可分为前场和后场,前场是舞台部分,观众可见到木偶在舞台上的表演,后场包括了演师和音乐演奏,包括了锣、鼓、钞、钹、二胡、唢呐等乐器,后场的配乐、口技表演、与前场文武剧情相配合,作出快板慢板演出,是布袋戏的功力所在,布袋戏有句行话这么说:“三分前场,七分后场”正说明了后场是布袋戏的精髓所在。
3、演出剧目。布袋戏的传承着重在布偶操纵技巧与后场音乐搭配,对于演出的剧本大多是以口耳相传,因此布袋戏的传统剧本保存较少。其剧本以古书、演义小说等为主。以章回小说改编的戏为主要,这种自章回小说改编的布袋戏,通称为“小说戏”,也被称为“古书戏”,“古书戏”大体上又分几种不同的内容,历史章回小说改编的称为“历史戏”,例如:征东、征西、反唐、杨家将、隋唐演义、东周列国志……等;以侠义章回小说改编的称“剑侠戏”,如:七侠五义、济公传、大红袍、小红袍、七子十三生……等。 而在“小说戏”当中,又有细分为办案为主的“审堂戏”或“公案戏”,如包公案、彭公案 、施公案。不过小说戏其实在情节内容上有许多的性质,如包公案内容上又包括了“剑侠戏”、“家庭剧”、“爱情戏”,同时包括部份的历史人物和故事,因此布袋戏艺人将小说戏分成这些类别,主要是就演出当时的内容而言,并无特别固定的演出模式,因为每个艺人的艺术表现手法各不相同,有人擅于剑侠戏、有人擅于历史戏。总的来说柘荣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大量是一代一代承袭下来的传统剧目,主要是唐宋小说连台本,剧目主要有,《说唐》、《说岳》、《白蛇传》、《水游传》、《七侠五义》、《陈三娘》、《锦香亭》等。这些年他们还自编一些与形势相结合的戏目,如宣传计划生育、防火等。一般戏师傅都能表演六、七本戏目,每本表演一、二个小时。音乐曲调和唱念对白的声腔与平讲戏相同,因此非常大众化,深得群众欢迎。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1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