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西府曲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4-25
注册时间
2013-4-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西府曲子   发表于 2013-4-25 19:47:4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西府曲子,是关中民间的一种俗曲,包括平弦、月弦于曲牌三部分。平弦曲调清雅、温柔,民歌风味较浓;月弦曲调高昂、明快、朴实流畅。平弦于月弦同场清唱,但月弦演变较大,发展为后来的眉户戏。

    相传秦始皇是,西府曲子十分兴盛,唐时,发展到鼎盛时期;宋、元、明、清之际,又有新的发展。清同治年间,宝鸡西部山区一带,曾流行有广场杂剧,表演多采用生活动作,或套用西府秦腔某些表演动作。清末明初,孙家原曲子班艺人孟登娃,自筹资金购置戏箱,演出活动于眉县一带。民国10年,岐山马江乡有18弟兄集资,兴办西府曲子班,有名艺人李玉贵,群众美称“棒槌红”。同时,凤翔县铁家庄曲子会人张铁忠等,也先后将曲子戏搬上舞台演出。各地的曲子班社,都有不少名艺人。这些艺人,大都被称为“三能”,即能弹、能拉、能唱。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宝鸡县曲子班将《王妈问病》一剧搬上舞台演出;相继,凤翔县剧团又将《张化卖妾》搬上舞台,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他们还创作演出平弦曲子戏《母女心事》、《瓜园新歌》、《赎女婿》等剧目,推动了西府曲子戏的改革发展。西府曲子颇受群众喜爱,在民间流传有:“曲子戏,真好看,看了一遍又一遍,看了千遍不厌倦,哪怕几天不吃饭”的谚语。

    西府曲子搬上舞台的曲调多以平弦曲子为主,但各类曲调都有各自的特点。平弦,由民间流传的小调组成,约有40多个曲调及100多个曲目。其曲调柔和细腻、委婉动听,善于表现生活及爱情故事。月弦,是一种联曲体唱调,有70多个曲调和400多首曲目。行腔音域宽厚,昂扬慷慨。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018

u=3849474719,3774431311&fm=21&gp=0.jpg (7.95 KB, 下载次数: 37)

u=3849474719,3774431311&fm=21&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5-6 12:19 , Processed in 0.359443 second(s), 3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