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2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耶稣

[复制链接]

560

主题

0

听众

561

积分

乡侯

Rank: 3

乡约币
1173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4-2-12
注册时间
2010-1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u891224 实名认证  发表于 2010-12-10 16:14:5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耶稣(英译:Jesus;希腊语:Ιησούς Χριστός[汉语音译为:棱搜思 可里斯陶斯]公元1年~约230年)

照基督教的道理,耶稣是造物主天主圣父的儿子,宇宙和人都是圣父所创造的。天主耶和华所造的第一个人叫亚当,天主为亚当造了妻子夏娃。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这不是人们所误解的第一次发生性关系,而是违抗天主圣父的命令,吃了圣父禁止吃的善恶树果实。这是极大的罪,因此,亚当夏娃都受了上帝的惩罚,就是失去天主的宠爱,屈服于死亡的权下。原来亚当、夏娃可以长生不老,而且无忧无虑地在乐园里享福,犯罪之后,就被赶出乐园,辛苦劳动才勉强能够糊口。正如教宗保罗六世所说的:他们生活在正义与圣德之中(天主子民信经)。更糟糕的是,亚当夏娃犯罪连累了后代,也就是整个人类,因此,每个人都有了原罪,也由于有罪性人就难以避免实际地犯罪,产生罪行。有罪必罚,对抗上帝的罪是罪大恶极,因此每个人都要受罚下地狱。天主是慈爱的,不愿看到人下地狱,就派他的圣子耶稣来代替人受刑。因此,借助圣神的德能,童女玛利亚生了一个男婴,男婴长大,因为人的罪被判死刑,被残酷地钉在十字架上,死去。但耶稣是无辜的, 是为了拯救世界上的罪人而死的。他死后第三天复活,复活之后在地上生活了四十天,然后在门徒面前升到天堂。耶稣还要再来,再来的时候就要施行最后审判。信耶稣的人上天堂享福,不信耶稣的人下地狱受刑。
信耶稣的人,今生可以得百倍的祝福,来生可以上天堂。这是圣经的诺言。

介绍
     耶稣(公元前6年 / 2年 至 公元 29年 / 36年)是基督教的中心人物,他也被称为拿撒勒的耶稣,或耶稣基督。耶稣2字音译自希腊文“Ίησους”,景教称为移鼠,英文译为“Jesus”,是希腊文“Ίησους (Iēsous)”英语化后的写法,而“Ίησους”本身则是由希伯来语“יהושע (Yehoshua)”或希伯来亚拉姆语(亚兰语;阿拉米语;阿拉美语)“ישוע (Yeshua)”希腊语化后而来,“יהושע”或 “ישוע” 的意思是 “耶和华是救世主”,音译为「约书亚」。“基督”2字源自希腊文Χριστός(拉丁化的写法是Christós),源自音译为「弥赛亚」的希伯来文מָשִׁיחַ(阿拉米语是משיחא,阿拉伯语圣经是يسوع ,古兰经记载是عيسى,伊斯兰教汉译为「麦西哈」),意思是“擦油净身的人”,或译「受膏者」、「受傅油者」、「受傅者」,也就是「被膏油浇灌的人」,「膏立」或「傅油」(也就是把膏油倒在「受膏」或「受傅」的人头上)是古希伯来册立君王的神圣仪式,细节详见《旧约·撒母耳记》先知撒母耳膏立扫罗和大卫做王;「弥赛亚」和「基督」都是头衔、尊称,在《旧约·以赛亚书》和《旧约·但以理书》等多部先知书中,「弥赛亚」是先知所预言的解救万民的救主。
耶稣基督有非常多的头衔:人子、中保(保惠师)、大祭司、君王、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大医生、神的儿子、羔羊、好牧人(善牧)、明亮的晨星(晓明)、大卫的儿子(大卫的子孙)、大卫的根、老师(音译「拉比」或「拉波尼」)等等
“耶稣”是中文对于Jesus的翻译而“基督”则是耶稣的头衔之一,意思是救世主,弥赛亚。


信者得救
《路加福音》23:39-43 在众人不信耶稣的情况下,和耶稣同钉十字架的一名犯人,悔过并信了耶稣,他的罪被赦免,并得救。

罗马书》 1:20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罗马书》 1:21 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罗马书》 1:22 自称为聪明,反成了愚拙,
《罗马书》 1:23 将不能朽坏之神的荣耀变为偶像,彷佛必朽坏的人,和飞禽走兽昆虫的样式。
《罗马书》 1:24 所以神任凭他们,逞着心里的情欲行污秽的事,以致彼此玷辱自己的身体。


 耶稣是基督宗教教义的中心人物,也是基督宗教的创始人。在基督宗教中,也称为耶稣基督(Iēsous Christos或Iēsous Christos)。基督为意为受膏者,指天主敷以圣膏而派其降世的救世主,本为尊称,后常与耶稣连称。也有人称他为拿撒勒人耶稣。
  耶稣(也称为基督(在教会中意为品为至尊贵者),意思是王、弥赛亚、教会中称为默西亚为救世主之意)2000年前生于巴勒斯坦地区。现代文明把时间分为公元前(即基督前)和公元(即主年)的纪年方式来纪念耶稣的诞生。耶稣在30岁以前是个木匠,过着犹太人的传统生活。当时以色列全境都处于罗马皇帝恺撒的独裁统治之下,包括耶稣出生的伯利恒和成长的拿撒勒。
  耶稣三十岁以后开始教导众人,行神迹,并被记载下来。但他从来都没有远行到距离出生地200英里(大约320公里)以外的地方。耶稣在三年的时间里一直尽力保持低调,但他的名声还是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设在以色列各省执政掌权的罗马官员和犹太领袖(宗教律法师)的注意。耶稣传讲的信息主要有:上帝爱你并与你同在,彼此相爱,每个人都极其宝贵(福音:上帝的国度已经临到地上;关乎天堂或地狱的审判的实际情况;若求告上帝,上帝就必赦免)。
耶稣最受争议的就是他一直声称自己就是上帝,直接干犯了律法。因而宗教领袖要求罗马政府处死他。罗马当局几次审讯都没发现耶稣触犯了罗马的法律。就连犹太人的领袖也承认,耶稣除了自称为上帝之外,完好地遵行了犹太人的律法。但他们还是以对政府不利为由,说服以色列南省的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将耶稣处决。
  耶稣残忍地遭到严刑拷打,然后双手被人挂起来,钉在一根水平的木梁(十字架)上。这种行刑方法使得空气无法吸入肺部,三小时以后他就死了。然而,有500多人却见证说,他三天以后复活了,而且此后的40天里在以色列的南北两省走动。很多人认为这就足以证明耶稣自称为上帝是真实的。后来,耶稣返回了自己不久前遇害的城市耶路撒冷,见证人说他从那里离开了地球,升到天国去了。
因为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数大大增加了。根据史料记载,仅仅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约3000跟随者。宗教领袖执意镇压跟随耶稣的人,但他们当中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去死,也不肯否认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100年的时间,罗马全境(小亚细亚、欧洲)到处都有人跟随了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罗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为合法宗教。公元391年罗马皇帝宣布基督宗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500年以后,希腊境内希腊诸神的庙宇也都改造成了教会,成为跟随耶稣的人聚会的场所。虽然耶稣传讲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机构扩张的过程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被人错误地传播,但耶稣的原话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万古长存。

  古兰经称为麦西哈 尔撒(弥赛亚 耶稣),是伊斯兰教六大先知之一,被称为“大圣先知”、“真主的灵气”,仅次于至圣先知、封印使者穆罕默德,承认他无父出生,肉身升天,但不承认他是真主的独生子,也不认为他曾经死而复活;有70多段《圣训》记载:尔撒在临近世界末日是在大马士革下凡,做穆斯林的领袖,继承穆罕默德的位置,以《古兰经》为主导,传播伊斯兰教,统一万教。新约圣经称为基督,是基督宗教的中心人物和上帝。

  耶稣是基督教信仰的救世主,基督教的创始人。其称号基督为希伯来文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指上帝派来拯救以色列的救世主)之希腊文译音。根据《新约》四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是天主之子,由童贞女玛丽亚受圣神感孕,生于伯利恒城客店的马厩之中。耶稣成年后从施洗约翰受洗,并经受了40天的考验,后开始在犹太各地和巴勒斯坦的加利利传教。他率领其12个门徒一方面宣传天国将临、悔改得救的福音,一方面治病救人,扶危助困。其教义宣扬“爱上帝爱邻人”、“爱人如己”,并抨击了当时的当权者和犹太教的某些戒规,因而遭到犹太教上层分子的忌恨。在逾越节前夕,被其门徒之一犹大所出卖,以莫虚有的罪名,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日复活,并显现于众门徒中,第40日升天。关于耶稣其人的历史性问题,曾经引起学术界的争议。历史实证主义者力图剔除早期教会传说的信仰成分,要求返回有关耶稣的原始事实。而许多神学家如利奇尔等则认为不能把历史上的耶稣与信仰中的基督分开。从公元1世纪犹太史学家约瑟弗斯的《犹太古史》和古罗马史学家塔西陀的《编年史》中,都可以找到关于耶稣的一些资料,这些资料间接地说明了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耶稣其人。研究基督教起源的人,总是遇到这样一个问题: 历史上的耶稣是否实有其人? 否认耶稣实有其人的学者大约持有下列几种观点: (1)认为耶稣只是基督教神话中的偶像;(2)耶稣是错误传说中的人物;(3)基督教中的耶稣实际上是历史上同名者的捏合杂揉; (4)在同时代的历史著作和考古发掘中找不到充分的根据;另外,教会中同样有一部分人否认耶稣有血肉之躯,他们认为耶稣基督是神,作为历史上有血有肉的人的耶稣只是一种"幻影",或者说是人的幻像。
主张耶稣实有其人的既有护教人士,也有非基督徒的学者, 各种看法之间往往大相径庭,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1)全盘接受圣经的记载, 维护教会传统,认为耶稣就是道成肉体的基督;(2)耶稣是当时犹太人"叛乱的首领";(3)耶稣是一场革命运动的领导人;(4)耶稣是个大骗子; (5)耶稣是至死不悟的预言家;(6)耶稣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但後来的人们将他神化了。学术界对圣经中"拿撒勒人耶稣"这个名称展开过讨论。《新约》头5卷称耶稣为"拿撒勒人(Nazarene)或"拿佐拉派。(Nazoraean);而在犹太教文献中,耶稣及其门徒被称作"拿撒利姆"(Notarim)。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些词都与加利利一个叫做"拿匝勒"(Nazareth)的城市有关,但也有少数学者不同意这种看法,他们认在《旧约》中找不到这个拿撒勒城的名字,可能它是一个小村庄名字。近人罗伯逊(Archibald Robertson)引述4世纪约有关献後指出:公元前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境内就有一个教派叫"拿撒利派"(Nasaraens),并说:"另一桩奇事是,一个叫做曼达安派的教派,他们崇奉施洗者约翰为真先知,而斥责耶稣是说谎者和骗子,但是依然称他们的主要成员为拿撒拉(Nasoraye)也就是"拿佐拉派"。他因此得出结论说:"约翰和耶稣的信徒们被称为拿佐拉派。但是这个称号并不是源于拿撒勒的村名,却是源於希伯来语Natzar一词,原是'守'的意思 即指守秘密者或严守犹太律法者。" 国内也有人认为基督教是由上述拿撒勒派发展而来。 似乎更多的学者坚持拿撒勒派是基督教中的一个派别的观点,认为该派出现的时间应为1、2世纪。
"耶稣"在希腊文作lesous,是希伯来文Jeshua(耶书亚)。Jehoshua (约书亚),Joshua(约书亚)等词的译音,原意为"耶和华(是)拯救"。罗伯逊认为希腊文中"基督‧耶稣"就是"弥赛亚‧约书亚",同《旧约》中的先知约书亚有内在联系。但这种一家之言忽略了"约书亚"这词本身的含义,也撇开了《马太福音》第1章第21节的解释,所以不能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
即使非常肯定耶稣实有其人的论者,对耶稣的生平仍存有种种疑点,比如耶稣的生卒年代,照教会的传统说法,耶稣生年就是公元纪年的开始,但是历史学家指出: 《路加福音》第2章第2节所载"°居里扭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应在公元6 - 7年,然而按《马太福音》第2章第1节的记载"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的佰利恒"来看,生年应定于公元前4年。 不仅生年仍为悬案,卒年亦谁以确定。
《圣经》中记载耶稣生平事迹寥寥无几,童年的事几乎末提到,只在《路加福音》第2章讲到他12岁时跟父母去耶路撒冷,在圣殿里坐在教师中间听讲发问的情景。然後就是第3章第23节说:"耶稣开头传道,年纪约有30岁。"此外,福音书记载的都是他传道以後的言行。所以黑格尔也觉得不无遗憾地说:"关於耶稣[思想]发展的成熟过程这一有趣的问题,我们没有得到任何消息。他最初出现时已经是在成年时期,那时他已经从犹太人传统旧俗念意识中解放出来了。"
综合现有的资料和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耶稣生平有下列几点我们可加以肯定:

耶稣的宣称
耶稣说过他是上帝的儿子,与上帝同等:耶稣宣称自己有赦罪的权柄,又说他有一天要审判世界——世人终极命运如何,全在乎他们在世之时,如何看待耶稣。 

  已故剑桥大学教授、名作家鲁益师(C·S·Lewies)说得好:“如果耶稣只是凡人,却说出‘新约圣经所记的’那些话,他就绝对不可能是万世师表!他要么是疯到一个程度说自己是个皮蛋,要么是地狱的恶魔——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耶稣若非上帝之子,就必然是狂人(甚至比狂人更恐怖的人!)……不要再自以为是地胡说耶稣是什么“万世师表”了——他的言行催迫我们选定路向——这当中不存在模棱两可的犹疑!” 

品格   很多不会自称为基督徒的人,却会同意耶稣的一生是“毫不利己,全心为人”的完美榜样。大文豪陀妥也夫斯基(F.M.Dostoevsky)说:“我相信不会有人比耶稣更可爱、更有深度、更仁厚、更纯洁。虽不情愿,但不可不承认:‘从来没有人能与耶稣相比,将来也不会有人能比得上他。’” 

  耶稣的教导,是举世公认最纯全、最深刻的教训——比古今中外任何哲人学士所说的都好。 

  鲁益师说:“事实摆在眼前,耶稣显然不是疯子或恶魔,因此,不论我觉得如何离奇、惊诧、难以置信,仍不得不承认一件事实:耶稣的的确确是上帝。上帝曾经道成肉身,来到这被仇敌占据的世界。”     


第十三章 耶稣在耶路撒冷

  耶稣至少从耶路撒冷带回一个观念,这个观念从此便牢不可破地扎根于他的心里,
这就是他决不应作与旧犹太教妥协的思想。从这时起,他不再是一个犹太教的改革者,
而是一个犹大数的破坏者。
  耶稣几乎每年都为着逾越节前往耶路撒冷,但有关这些旅行的详细情形,我们无
从知晓。因为前三种《福音书》没有谈到,而第四《福音书》关于这件事的记载也是
杂乱无章的。耶稣在这个都市里的最重要的居留,似乎是在公元31年,也就是在施洗
者约翰死去以后。几个门徒随从,侍奉着他。虽然那时耶稣已经不太重视巡礼的价值,
但是他仍遵循着这一习惯,以不冒犯犹太教人舆论,因为他还听取一般人的意见。在
他的计划里,这些旅行还是很重要的;他已经感觉到如果要完成他的工作,就必须离
开加利利,到耶路撒冷这个犹太教最坚固的堡垒中去攻击它。
  耶路撒冷,对于来自加利利的小社团是十分陌生的。那时的耶路撒冷与现在几乎
没有什么差异,是一个充满学究气与精神褊狭、疯狂争斗与凶恶仇恨的城市。在这里,
宗教溺信达到极点,而宗教反叛日复一日。当时法利赛教派最有势力。对《摩西法典》
的研究钻入无足轻重的细枝末节,并缩减成一些决疑神学的问题,这也是唯一的研究。
这种纯神学之宗教津法的文化,无助于心灵的精纯与深邃,有些像禁欲主义者的那种
无益的说教,为了毫无内容的学问,牺牲了许多时间,浪费着辩证法,在教堂中无休
止的争论,心灵并没因此得到好的规范。近代僧侣阶级之神学教育虽然很枯燥,但还
不能使我们想象得到那时的情形,因为文艺复兴曾把文学的情感与方法引入一切学问,
就是最反叛的学问也无一例外,所以繁琐神学也多少得到一点人文科学的色彩。犹太
科学的色彩。犹太博士、文土们的学问是完全反人性的,是彻底荒谬的,没有一点道
德成分。但最为不幸的是,这种学问却给研究它的精疲力竭的人们冠以十分可笑的骄
傲,这些犹太的文士们竟以他们辛苦研究的假学问为自豪,而轻蔑希腊文化,如同现
在的回教学者轻蔑欧洲文明,老派的天主教神学家轻蔑在家人的无知一样。这种繁琐
神学的文化特点是隔离了心灵精美的一切,只敬重那些使人耗尽毕生心力的艰难而无
聊的事,并认定这些事是从事严肃职业的人当然的事务。
  毋庸置疑,这种可恶的气氛重压着以色列北部人们柔和的灵魂和正直的意识,加
利利人在耶路撒冷受到的轻蔑,更加深了这种差异。在寄托着他们整个热望的壮美圣
庙前,加利利人得到的只是公开的海辱。巡礼者《诗篇》中“我宁愿站在我主之屋的
门边”这一句,似乎是特为他们做的。轻蔑的教士阶层嗤笑他们天真的诚笃,犹如从
前意大利僧侣阶级自由自在地在圣坛上,冷静地几乎是讥消地看着远道而来的热诚巡
礼者一佯。加利利人说着一种变了形的土话,发言十分难听,他们分不清几种不同的
呼气音,常常引起一些使人发笑的错误。在宗教上,他们被认为是无知而不够正统的,
“愚蠢的加利利人”几乎成为口头掸。人们并不是毫无理由地相信,他们的犹太血统
是不纯净的,因而常常假定加利利不能产生先知。这样,可怜的加利利人被置于犹太
教的边缘上,几乎已经处于犹太教之外;他们只有《以赛亚书》里一段诠释得不太好
的经文,来建立自己的希望;“西布伦地和拿弗他利地啊!通海之大路,外族人的加
利利地阿!在黑暗中行走的人民,看见了一个无边的光明:太阳为着坐在死亡之影处
的人,而高高地升在天上。”耶稣诞生城市的名誉似乎更坏些,据说这是来自一句谚
语:“拿撒勒还能产生什么好东西吗?”
  耶路撒冷附近的大自然毫无风韵,这便更增加了耶稣的不愉快。那时的古物是无
水的,土地贫瘠而多石,远望死海盆地,风景相当动人,但四周却是单调无味的,只
有对米兹巴山和以色列上古史的回忆还值得观览。在耶稣时代,这个城市的外貌和现
在的相同,那时几乎全无什么古代的纪念建筑物,因为犹太人直到马加比时代都不懂
任何艺术。到约翰、西肯时,才开始美化城市的工作,希律大王则反它建设成一座壮
美的城市。从形式的宏伟、制作的完善和材科的精美而言,希律时代的建筑足可以与
古代最完整的建筑媲美。这个时期在耶路撒冷附近还建立了许多趣味奇特的墓地,这
些遗物虽呈希腊式,但为了适应犹太人的习惯,又依照他们的原则大加改变。生物雕
刻的装饰是希律诸王所批准而引起严格派不满的形式,业已抛弃并代之以花草的雕刻。
非尼基、巴勒斯坦的老住民很喜欢从独立的尖岩上砌出的建筑,这种趣味似乎又借着
挖在岩石中的坟墓而复活于此地,希腊建筑样式被奇特地地用于墓穴的建筑上。耶稣
一向把所有艺术品当成虚荣、浮华的夸耀,也就自然恶意地看待这些遗物;他的绝对
唯心论和一成不变的意见,即旧世界之面目即将改变的观点,使他只对内心事物惑兴
趣。
  在耶稣时代,耶路撒冷的圣庙还是崭新的,外表装饰还没有完全告竣,而希律下
令开始重建,为了和其他建筑物协调,那是约在公元前21年至20年时。圣庙的大殿18
个月完成、而那些大门却费了8年时间,附属部分同时在慢慢地建筑着。这些花长时间
建筑的未来希望,好像侮辱着耶稣所宣示的伟大之莅临,但耶稣到底比不信教者和溺
信者富有远见,他猜到这些壮美建筑物的存在是短命的。
  然而圣庙构成了一个特别使人肃然起敬的整体。就是现在外表美观的回教圣殿,
也不能给我们留下这样一种印象。它的露庭和四周的柱廓每天都有大群人的聚会,以
至于这块空间变成了集庙堂、议事厅、法庭和学府为-体的地方。犹太教派的宗教讨
论,整个教法的教育,甚至一切民事案件刑审,总之,全城全部活动都集中在这里。
这是一个永恒的论争之战场、鼓唇弄舌的擂台,震荡着诡辩与狡猾的问答,因此圣庙

与回教教堂又有很多的相似之处。这时,当异族宗教恪守在自己的范围之内时,罗马
人对这些异教是非常尊重的,并严格地禁止自己踏入犹太教的圣坛,即希腊拉丁文指
出的犹太人被许可的地方。但罗马军队的司令部安多利亚塔俯阮着整个的圣地,可以
看到在那里发生的一切。圣庙的警察是犹太人,一个队长总管圣庙的行政,他发令开
闭庙门,禁止任何人持棍,或穿带灰的鞋,或掮着包袱,或踏入禁地,尤其小心冀翼
地防止那些教法认为不洁的人进入内门。妇女们则在外层露庭里特设的木厢房里。
  耶稣居住在耶路撒冷时,也在这里消磨时光。节庆的季节给这座城市招来了许多
外省人,这些巡礼者进入任何一个区域,10个或20个人聚居在一间房里,生活在近东
人所喜欢的无秩序而拥挤的状态中。耶稣消失在这群人里,围绕着他的加利利人不太
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也许感觉到他所处的世界是不怀好意的,只会轻蔑地接受他;他
所看到的一切都使他不痛快。圣庙和一切进出频繁的礼拜教堂一样,现出一种轻率的
景象;礼拜的仪式招致一堆令人厌恶的繁文缛节,最可恶的是商业行为,在这至纯圣
地里竟然设置有商店,在那里出卖作祭品的兽类,还有关换钱币的柜台,有时,我们
简直会以为自己是在一个市场里。当然,圣庙的下级僧官和任何时代的圣器保管人一
样,在执行公务时总免不了一种毫无宗教意味的庸俗,他们把握圣器时的那种世俗的
不在乎态度,损伤了耶稣的宗教情感,简直触犯了他的禁忌。他说,他们使祷告之屋
变成盗贼之洞!据说有一天,耶稣竟忍不住大怒起来,他用鞭子抽打那些卑贱的商人,
打翻了他们的桌子。总之,耶稣不太喜欢圣庙。天父的礼拜如他所设计的,毫不需要
屠宰的表演。这些犹太的旧制度都使他不悦,他痛苦于不得不屈从,所以在基督教里,
圣庙和它的地址只对仍采用犹太教仪式的基督教徒,起到激发信徒情感的作用,真正
的新人物对这神圣的古地只有厌恶。君士坦丁大帝和皈依基督教的罗马皇帝,保存了
亚德利安大帝的异教建筑,只有基督教的仇敌才会想到这地方。当阿玛攻入耶路撒冷
时,因为仇恨犹太人而故意亵渎圣庙的原址;回教即犹太教之最塞姆式的一种复活,
反给这地方恢复了荣誉。此地始终是反基督教的。
  犹太人之骄傲更造成了耶稣对于他们的不满意,而使他在耶路撒冷之居留,无异
于一个囚徒。当以色列的伟大思想渐渐成熟的时候,教士阶级便同程度地低落下去。
信徒公会之制度给博士--《摩西法典》的解释者,以高于教士的地位。除耶路撒冷
以外,别处并无教士,就是耶路撒冷,教士也只有纯粹是仪式方面的职务,犹如我们
的教区教士被剥夺了说教权一样。他被公会的演讲者、决疑神学者和文士所压倒,虽

然文士还完全是一个在家人。《犹太教典》中的著名人物都不是教士,照当时的说法,
他们是学者。不错,耶路撒冷的高级教士在社会上占着很超越的地位,但是他们决不
会领导宗教运动。大祭祀之尊严被希律王所破坏,现在他渐渐地成为罗马帝国的公务
员,他常常被撤换,以便很多人可以轮流分享这个肥缺。法利赛教派这些狂热的在家
人是教士们的仇敌,教士属于撒都该教派,那就是说,他们属于那个汇集在圣庙里的
怀疑的贵族社会,依赖圣坛为生,而看出了这一切之空虚无物。教土阶级距全国的情
感和那席卷着人民的大宗教运动都非常遥远,以致“撒都该人”竟成了“唯物论者”、
“伊壁鸠鲁派”的同义词。
  自希律大王统治期以后,一个更坏的因素又凑在一起来腐化高级教士。公元前28
年,希律同西蒙之女玛丽央勒恋爱,想娶这位亚历山大城波伊杜的孙女为妻。除了让
他的岳父作大祭司外,他伐不到别的方法使这岳父成为贵族而与他自己地位相当,于
是波伊杜这个阴谋的家族成为大祭司职位的所有者,连续35年之久。他家既然与在位
的王朝通婚,那么直到亚基劳撤职后,他们才失去这职位;但公元42年,希律亚基帕
在短时期内中兴了希律大王之业,他家又得以复辟。在“波伊杜人”这一名称之下,
构成了一个很入世而极不虔诚的新教士贵族,几乎和撒都该教派混在一起。在《犹太
教典》和教长的著作里,波伊杜人总是被描写为不信教者之流,常常与撒都该教派狼
狈为奸。从这一切中,产生了一个围绕着圣庙的罗马教廷,他们把持着政治,全无所
谓狂热,甚至于怕别人的狂热,他们不愿听到什么神圣的人物或什么革新者,因为既
定的惯例对他们十分有利。这些伊壁鸠鲁式的教士没有法利赛教派的激烈,他们只需
要安静:而他们在道德上毫无顾忌和冷静的背教,都引起了耶稣的极大反感。教士与
法利赛教派虽然不同,可是耶稣憎恶他们,虽然他对于他们并无冲突。然而陌生的不
被信任的他,不得不长期地压抑着自己的能力和愿望,而只把自己的情感悄悄地告知
那些随从他的亲昵朋友。
  耶稣最后一次在耶路撒冷居留,也是在被刑处前最长的一次,他已经尝试使别人
知道他。他曾说教过,人们也曾谈到他,并纷纷议论着他的几个被视为神迹的行为,
但这一切并没使他在耶路撒冷建立一个取得承认的教会,或是找到一群弟子。这可爱
的博士虽然只要别人爱他就可原谅他们,但他仍然不能在这空洞与过时的圣坛里,找
到一些回声。他唯一的成绩就是建立了几个友好的个人关系,而在以后从这些关系里
得到实惠。那个伯大尼的人家,在他死前几个月的痛苦中,曾给他以无限的安慰。这
时他似乎还不曾认识他,但也许他已经认识了马可和他的母亲马利亚,几年以后,他
的家是使徒们的聚会场所。并且耶稣曾很早地就引起一个名叫尼哥底母人的关注,他
很诚实,来意也很善良,他自觉为这青年加利利人所吸引,但又不愿使自己受拖累,
于是选了一个夜晚来拜访耶稣。据说他曾和耶稣长谈,而耶稣死后,我们还可以看到
他用虔信的方法去保存耶稣的尸体。尼哥底母并不曾皈依为基督教徒,他自信因为地
位的关系他不应当加入一个尚无闲人赞助的宗教运动,但是他对耶稣的友谊很深,给
过耶稣许多帮助,但他终不能免耶稣一死。此时,耶稣的死刑判词其实早已写好。
  至于当时其他著名的博土,耶稣似乎不曾与他们有过接触。希鲁和萨玛伊已经去
世,当时最大的权威是希鲁之孙迦玛利,他是-个自由思想者,一个在家人,倾向于
世俗的研究,而因为与上等社会交住频繁之故,变得十分宽容。他不像严肃的法利赛
教派似地带着面罩或闭着眼睛走路,他不但看女人,而且看异教的女人。传统的思想
原谅他这一点,如原谅他懂希腊学问一样,因为他很接近朝廷。据说耶稣死后,他对
这个新教派所表示的意见十分温和,圣保罗就是出自他的教派,但是我们确信耶稣不
曾加入过他的教派。
  耶稣至少从耶路撒冷带回了-个观念,而这个观念从此就牢不可破地扎根在他的
心里,决不应作与旧犹太教妥协的思想。他觉得废除那曾使他极度厌恶的祭品,取消
以背教为骄傲的教士阶层,概括地说,便是撤销《摩西法典》,是绝对必要的。从这
时起,他将不再是一个犹太教的改革者,而是一个犹太教的破坏者。许多宣传救世主
说的人,早就认为救世主会携带一个全世界公共的新法典。艾赛尼教派者早就不能算
是犹太教徒,他们似乎对圣庙和摩西教条很是淡漠。但是,这还只是一些孤立的或未
被承认的大胆行为。耶稣是敢于说这句话的第一个人,从他起,或者从约翰起,《摩
西法典》不再存在了。如果有时他的措辞较为谨慎,他的目的只在不太过分地冒犯着
现存的成见,但当他被逼到极限时,便揭开一切面纱,而宣称《摩西法典》不再生效。
在这一点上,他使用了一切强有力的比较,他说: “人们不用新布补旧衣,也不用
旧皮囊盛新酒。”这些行为使他在实际上成为大师和创始者。圣庙用许多轻蔑的布告
禁止非犹太教徒踏入圣地,而耶稣确不愿如此。这种褊挟、残酷而不仁慈的《摩西法
典》,是专为亚伯拉罕的子孙而做的。耶稣却主张一切善良的人,一切欢迎他、热爱
他的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他认为应当推翻以血统为骄傲这一主要敌人,换言之,
耶稣不再是犹太教徒,他是最高度的革命者,他号召一切人来皈依一个建立在他们的
“上帝之子”这个资格上的宗教,他宣布,人类的权利不仅是犹太人的权利,人类的
宗教也不仅是犹太人的宗教,人类的被拯救不仅是犹太人的被拯救。而今,我们已离
哥罗人犹大和马提亚、玛加罗之辈以及那些打着《摩西法典》之旗宣传革命的人十分
遥远。于此,人类之宗教不仅建立在血统上,而且在内心深处;《摩西法典》已被超
越,圣庙已无存在的理由,而被不可挽回地宣判死刑。

0.jpg (4.52 KB, 下载次数: 119)

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21:16 , Processed in 0.249371 second(s), 2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