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非物质文化]司马迁民间祭祀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听众

0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7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3-5-11
注册时间
2013-5-1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司马迁民间祭祀   发表于 2013-5-11 15:29:1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分类: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徐村的司马后裔冯、同两姓族人一直就有着“冯同一家”、“冯同不分”、“冯同不婚”的规矩。两千年来,两姓共进一个祠堂,共奉一个祖宗,这样的祭祖习俗在中国大地上绝无仅有,独一无二。

    在每年清明前夕的午夜时分,徐村冯、同两姓族人由长者率领,着礼服,抬香案供品,在真骨墓旁敬神祭祖。戏台上鼓乐齐鸣,戏台下烧香叩拜,唱戏祭祖同时进行。黎明时分,戏台上突然油灯全灭,鼓乐全停,演员不卸装,乐人携乐器从台上跑下,早有准备的村民立即拆舞台、抬香案,跟在演员后面,向九郎庙狂奔,履失不能找,冠掉不能拾。而在正台——九郎庙戏台上的乐人早有准备,见演员跑进,立即鼓乐奏鸣,大戏又接着开演。其速度之快,动作之敏捷,是相当惊人的。据徐村人讲,徐村有五个唱社,同姓4家,冯姓1家,每年轮两个唱社唱对台。唱对台戏的时候,东台和西台互相窥视,又有“东起西落”之说。东台开戏总在头,

    东边一开戏,西台马上就开唱,而向九郎庙跑的时候,东台却要紧盯西台,只要西台有“落”的趋势,东台马上做好“跑”的准备,而西台尽可能的掩饰以免被发觉。在九郎庙上双方仍是互相窥视,对台戏的胜负无专人评定。因为唱戏的目的只在于纪念先祖司马迁。而这种以戏台的变动转移而形成的跑台子戏,就成为了徐村人特有的祭祖方式。

    第二天是正清明,徐村人像过年一样喜气洋洋,同去司马迁祠墓祭拜,吃沾福馍,头上插迎春花。村中巷道口搭建了柏枝牌楼,红绸横额上写着歌颂先祖的联句。村巷道中家家彩灯高悬,入夜则通明如昼。各家门口贴着红纸对联,门楣上悬着红纱灯。亲戚朋友纷至沓来,商贾小贩摆摊叫卖,徐村的巷道中处处是欢声笑语。正所谓:别村清明泪涟涟,徐村清明胜过年。

  司马后裔祭祖习俗是中华大地上独一无二的,它历千年而不衰绝,是对史圣司马迁的深沉纪念,是对巨著《史记》的无言颂歌,这种祭奠形式及当地的风俗、建筑等都为研究司马迁其人、其事、研究《史记》和有关历史问题提供了一部“活字典”,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历史上对司马迁的后裔存否无有定论,徐村的祭祖习俗及有关记载,证明了司马后裔两千年来生生不息、繁衍兴旺。

    这种独特的祭奠形式本身就具有一种强劲的凝聚力,营造了一种安定、祥和的社会氛围,为共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联系:暂无
网址:http://fy.folkw.com/view.asp?id=1081

1030031135-0.jpg (263.43 KB, 下载次数: 123)

1030031135-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9 04:07 , Processed in 0.429578 second(s), 3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