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5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牟氏宗亲】牟氏庄园:邀您重温胶东民俗场景

[复制链接]

6

主题

0

听众

6

积分

平民

Rank: 1

乡约币
14 枚
乡约宝
0 枚
最后登录
2010-12-26
注册时间
2010-12-2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大雪无痕   发表于 2010-12-26 13:28:19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本帖最后由 大雪无痕 于 2010-12-26 13:28 编辑


  大众日报讯齐鲁大地数千年文明古风吹拂,文化的“种子”随风播撒。绚丽的生命归于沉寂之后,留给我们回味的是村落城堡、祠庙墓园、石窟造像、摩崖碑碣,是府衙官邸、庄园故居、殿楼亭廊、塔桥阙坊……打量大地上的砖石瓦砾,如同品读岁月的风霜雪雨。

  历史凝练如化石一般,文化的基因深蕴其间。探访齐鲁历史文化遗产如同探究一片片化石,解读一段段基因。今天,我们走进牟氏庄园,它既是建筑的典范、农耕文明的缩影,也是一片有着生命光泽的“活化石”。从这片“化石”的光影折射中,我们能够体味齐鲁文化,乃至其他地域文化的独特韵味;从探究这片“化石”开始,我们将走进齐鲁文化的深处。

  犹见“公安”流脉

  牟氏庄园“东忠来”客厅,是牟家主人宴客议事的场所,木柱上悬挂着楹联:“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室无长物唐诗晋字汉文章”,自豪口吻中透出奔放的文采风流。客厅中央有幅寿幛,是牟墨林的第二个孙子牟宗朴在1927年举行六十大寿庆典时请湖南艺人刺绣而成,图案由27朵牡丹花组成一个“寿”字,是相当难得的刺绣珍品。客厅正上方有一彩匾,上写“犹望公安”,牟氏先祖用以告诫后人,湖北公安县生养了牟氏先人,要永怀故土。

  在栖霞我们听人讲述了一个有关牟氏家人如何精明的故事:某年,有个叫花子到地主门前讨饭,看门人不愿施舍,被主人牟宗朴碰见了,他很自傲地对看门人说:“多拿点给他吧,反正他拉屎也得拉在咱地里。”这个叫花子有点志气,觉得地主口气太大,便想争争这口气,一定不在牟家地里大便。他走一程问一程,从早上走到天亮,到底没走出牟家土地的范围,结果只好叹口气,拉在了牟家的地里。牟氏家族“犹望公安”,骨子里正留存着公安人那份洒脱与机智。

  深深庭院两“情种”

  牟氏庄园是一个十足的封建小王朝,这里的男人们大都有豪门富户纳妾的嗜好,一是满足他们纵欲享乐,二是显示家族的高贵富有。当年,牟氏家族纳妾是有条件限制的,只有头房妻子不生育,或是只生女不生男,或是生一男后不再生育,才允许纳妾。但到后来,这些条文在其挥霍享受的后人那里已经是一纸空文。

  牟氏家族的男人纳妾有时非常霸道,他们不论女方家门贫富,只要看好了长相,就会强娶过来。当年牟宗朴看好了在他家干活的佃户王谟的女儿,便强娶过来。他还对王谟说:“我娶你女儿是看得起你,没人眼前我可以叫你声大叔,有人眼前我还要叫你王谟,你还得叫我二爷,这是规矩。”可见,庄园里的男婚女嫁没有多少真情。但庄园里也有少数真情男人。“日新堂”女主人姜振帼的儿子牟绍堃是在庄园封闭环境下长大的少爷,姜振帼对他爱护有加,对儿子的婚姻大事格外重视。当牟绍堃情窦初开之时,看上了当地的缫丝女,并想娶回成亲。当单纯的他将心事告诉母亲的时候,姜振帼严词拒绝,绝不答应这门婚事。可悲的是,不谙世事的牟绍?是重情之人,从此相思成病,尽管姜振帼为他寻遍远近名医医治,都不能治好他的心病,18岁时就病故了。

  无独有偶,“师古堂”主人牟宗梅的大公子名叫牟炯,他为人乐善好施,没有公子哥的恶习。他还是一个戏迷,伯父牟宗榘请戏班子唱戏,他必定搭伙。牟炯多才多艺,“有弦会拉,有眼会吹”。牟炯 娶妻王氏,有一年牟宗榘请戏班子唱戏,已生有两位公子的他相中了一位坤角,想娶她为妾,便回家与父亲商量,父亲不但不点头,还警告他说:“祖宗的遗训是什么?如果你娶了这个戏子,咱爷俩就来个你死我活。”牟炯看好梦难圆,便忧郁寡欢,不到一年光景就离开了人世,年仅30岁。

  两个“情种”,让人联想到荆楚大地上多情、浪漫之风……

  “文昌新入”显霸气

  在牟氏庄园东南角的青砖山墙上,还可看到凹进去的“文昌新入”四字砖刻,字竖排,虽历百年风雨,尤清晰可见。牟氏庄园管委会的郝继忠说:“当年牟墨林的两个孙子,牟宗夔和牟宗彝比邻而居,两家大门都朝南,牟宗夔的门楼上有‘五脊六兽’装饰,而牟宗彝的家则是普通的栅栏门。牟宗彝觉得寒碜,就改走东门,可是东门正冲着山墙,这是犯忌的。于是就叫石瓦匠雕刻上‘文昌新入’四字。”文昌,指文昌星,又叫文曲星,旧时传说是主持文运科名的星宿,崇祀文昌可致文运亨通。牟氏扎根栖霞可谓文光射斗,600年间,出过10名进士、18名举人、118名县官、22名州官、7名京官。

  山东人遇到犯忌的建筑时,往往用“泰山石敢当”、“紫气东来”等字眼来破忌,很少用“文昌新入”这样霸气的字眼,在这点上,牟氏血液中的荆楚文化暴露无疑,让人联想到“唯楚有才,于斯为盛”的话。说到牟家的霸气,研究牟氏庄园的牟日宝说了一个牟墨林的三子牟振跟亲家丁百万斗富的故事。丁百万是经商的,一直瞧不起土财主牟振,就故意问亲家:“今年收成可好?”牟振十分谦恭地回答:“先旱后涝,一棵庄稼没结出几个粒来。”丁百万说他可以接济三十石五十石的。牟振说:“饿倒也饿不着,收打完以后,又清了清场院,就折腾出三百石来。”丁百万听了,很不是滋味。而牟振一反刚才的谦恭:“亲家,听说你这几年赚了不少?”丁百万说:“倒也不是什么大钱,只不过在大连、天津开了些商号。”牟振说:“咱打个赌。我有几亩薄田,再就是几亩山岚。山岚里稀稀拉拉有几棵松树,你如果能在我的每棵树上挂一个小铜钱,把树挂遍了,我就把全部山岚都送给亲家。如挂不遍,那挂上的钱,全归我。”丁百万甘拜下风。牟振的霸气可见一斑。

  融入齐鲁大地的牟氏子孙,有了中原礼仪文化的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但荆楚人的敢争先而好斗的秉性,也时隐时现。比如牟宗朴和牟宗榘是叔兄弟,牟宗朴在家请戏班唱戏《锅腰成亲》,牟宗榘绰号“锅腰”,他马上也请人唱戏,点的戏名是《二瞎子观灯》。因为牟宗朴绰号叫“二瞎子”。又比如,牟宗彝跟继母王氏为财产纠纷而打官司,王氏从栖霞坐着苫子车走10天赶到济南府据理力争……

  庄园里的“王熙凤”

  牟氏庄园“日新堂”里有座二层青砖小楼,俗称“寡妇楼”。这里曾经住过牟墨林的儿媳妇鹿氏和孙媳妇姜振帼,鹿氏和姜振帼婆媳二人均早年丧夫,前者被称为“大寡妇”,后者被称为“小寡妇”。可以说,小寡妇姜振帼是牟氏家族的一位女杰。尽管现在一些信口雌黄的读物对她有这样那样的描写,但都无法掩盖其光泽。

  10月22日下午,我们找到了从牟氏庄园走出的最后一个牟氏子孙86岁的牟仁田。老人叫姜振帼婶婶,他说:“那个人可不是凡人哪!”牟仁田回忆,姜氏幼时通读四书五经,喜欢《水浒传》、《聊斋志异》,特别喜欢《红楼梦》里的王熙凤。她之所以以后掌握、管理庞大的牟氏家业得心应手,是与她研读《红楼梦》分不开的。

  姜氏不像传统的妇女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思想非常开化,丈夫死后,她在烟台租赁一幢现代化洋楼,与挪威人各居一层,挪威人宋太太与姜关系密切,咖啡、柠檬汁等西式物品慢慢改变着她的生活方式,而对姜振帼影响更大的是她从洋人那里学来一些金融理念。她把原籍土地经营收入存入烟台交通银行,可惜正当要筹办工商业的时候,于1938年病逝,享年58岁。

  现在大家谈论最多的还是姜振帼出大殡的事。1933年春天,姜振帼将其公、夫、子、媳四口灵柩,由原丘地迁到公山茔地。牟仁田回忆:“真是出大殡啊!单为制作陪葬品,就招募能工巧匠数十人。纸人、纸马等都按原样制作,扎制的童男童女头部使用真发,衣服全部用绫罗绸缎。最后陪葬品布满了庄园后面的大片空地。”据《牟墨林地主庄园》一书载,这次大殡吃小麦100多石,喝黄酒8000多斤,花去18000多块现大洋。

  站在寡妇楼前,遥想当年殡葬的奢华,可以说,它提前为牟氏庄园的败落唱起了挽歌。事实也如此,大殡后的秋天,“日新堂”就开始了土地大买卖……

  ··

  湖北公安与牟氏庄园

  说起湖北省公安县,人们忘不了文学史上的一段华章,明朝后期的“公安三袁”在文坛沉寂之际,“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给文坛带来了生机。与文章的风流倜傥不同,“公安三袁”为官则“鸡鸣而入,寒暑不辍”。性灵上的豪放与处事上的谨严,应该是公安人秉性的一斑。在“公安三袁”开宗立派之前,栖霞牟氏先人牟敬祖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迁居山东,落户于栖霞蛇窝泊南榆疃,自此生息繁衍。当历史演进到清康熙盛世中后期,荆楚苗裔在“胶东屋脊”长出了气候。

  牟氏庄园坐落于栖霞城北古镇都村。庄园始筹建于清康熙、雍正年间,随着牟氏家族的繁衍和家业的发展逐渐扩建,至1935年基本建成,共有6个大院,480余间房屋,总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庄园建筑结构谨严,科学性艺术性都达到一定水平,是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保护最完整的庄园。庄园里的生活方式则是我国农耕文明一个形象鲜明的写照。

  庄园东忠来客厅有一幅画像,正襟危坐的清代官员是栖霞牟氏第十代牟国珑(1645—1713)。牟敬祖之后,牟家连续三代单传,经济也不宽裕,从第五代起人口始增,但仍为平民,到第八代时,人口大增,始出财主、举人、知县,第十代往后,进士、官员、学者、富户层出不穷,遂成为栖霞望族。说起牟氏庄园的建设,应从牟国珑算起。牟国珑在53岁时以进士身份被选授为直隶省南宫县知县,他为官清正,体恤民情,不避豪势,因审理一桩民事案件得罪京官,56岁时被削职为民,遂归故里。牟国珑回栖霞以后,在城里购置庄园基地,建筑“悦心亭”,告诫后人种地治家为正业,勤奋读书不为官,树立起“勤俭”和“耕读”家风。到十四代牟墨林(牟二黑子,1789—1870)光大祖业,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家族。

  从购置庄园宅基地,到土地改革时人去楼空,牟氏庄园共经历九代庄主200多年的建设、经营和享用。回溯牟氏庄园的历史,初始以农耕为生财之本,以勤俭为聚财之道。在200多年风雨中,牟家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扩大家业,盘剥敛财,仗势欺人,以拥有6万亩土地、12万亩山岚、153个庄子,年收租粮650万斤,在当时的中国农村独占鳌头。而牟氏后继者的奢靡浪费、荒淫无度,直接导致了牟氏的败落。历史上牟国珑曾经不远千里回乡寻亲,只身来到荆州,却因长江大水阻隔,没能到达公安。荆楚桑梓之地一直是栖霞牟氏心中的根,子孙血脉里也有公安人的灵性。从牟氏家族兴衰的背影里,也许能看到山东人扎实厚重安土重迁的朴素观念,也不难体会到荆楚文化张扬开放灵活应变的个性。(

会馆建立|家乡投稿|联谊投稿|商业投稿|公益投稿|Archiver| 乡约网 ( 沪ICP备12021112号-1 )     

GMT+8, 2025-4-27 16:24 , Processed in 0.187030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2.5 © 2001-2012 Comsenz Inc.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