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两受诬谤始末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是北宋庆历党争白热化的一年,这一年欧阳修三十九岁。仁宗励精图治,很想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使国家强盛起来,于是大胆起用具有改革精神的杜衍、富弼、范仲淹、韩琦四人主持变革。由于杜衍、范仲淹等人提出的改革方案触及到宗室、权臣的既得利益,代表保守势力的大臣章得象、陈执中、贾昌朝等视革新派人物为眼中钉,将杜衍等人指为朋党,先后将四人逐出朝廷。为此,欧阳修愤然上书,揭露保守派的卑劣手段。 这样一来,权臣自然对欧阳修恨之入骨,就在这时,欧阳修的妹妹出了事。 欧阳修的妹夫名叫张龟正,因为死了前妻,娶欧阳修之妹为续弦,没过几年,张龟正因病去世,留下一个前妻所生的女儿,跟着欧阳修的妹妹一同生活。数年之后,欧阳修把张龟正与其前妻所生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族人欧阳晟。至此为止,可以说欧阳修和他妹妹都是在做好事,也正是由于这层关系,欧阳修和妹妹间的走动多了起来。不久,其妹和家奴私通,竟然怀上了孩子。此事被张龟正的女儿发觉之后,担心家产日后被继母和她的孩子带走,于是将继母告到开封府,请求府尹查清继母所怀究竟是谁的孩子,意在借此将继母逐出家门。当时的开封府尹名叫杨日严,属于旧党,而且曾因经济问题受到过欧阳修的弹劾,早就对欧阳修怀恨在心。意外得到这样一个可以报复的机会,杨日严多次逼迫欧阳修之妹承认与欧阳修私通。其妹既羞于承认与家奴通奸,又不忍无端加害于其兄,只有自寻死路。杨日严不肯罢手,在贾昌朝等人的指使下,和另外一个叫钱明逸的谏官联手,上下扇风,四处点火,硬是把这盆脏水泼到欧阳修身上,并请求朝廷将正在河北担任转运使的欧阳修拿回汴京严加审问。 由于此事关乎风化,影响极坏,仁宗只得发旨,命欧阳修回京接受审查。在宋朝,这种由皇帝亲自批转的案件叫做“诏狱”,性质是相当严重的。为了彻底查清案情,仁宗亲自委派三司户部判官苏安世和太监王昭明负责审理此案。当时的形势十分明朗:作为主审官的苏安世和王昭明只能判欧阳修有罪,而且判得越重越好,否则的话,后果不言自明。这一点,苏安世心里也非常清楚。结果怎么样呢?苏安世认真核查了所有案卷,并直接到相关人员处调查取证,最后判定欧阳修无罪,并明确指出欧阳修是受了“言者”的诬陷!大臣们为此大为恼怒,很快将苏安世贬为泰州监酒税,王昭明也被贬为寿春县监酒税。按说此案到这里应该终结了,贾昌朝等人仍不甘心,命人查抄欧阳修妹妹的家,在其家的衣柜里发现了一张欧阳修向其妹借款的借据,于是不分青红皂白,认定欧阳修有谋取其妹财产的行为,并以此为借口,将欧阳修贬到淮南滁州担任知州。大家熟悉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在受到这次诬谤之后写成的。 欧阳修被诬而贬黜京城,意味着庆历党争以保守派大获全胜而告终。此后数年,朝廷一直是保守派执掌大权,直到至和二年(1055)富弼重新回到朝廷,情况才渐渐有了好转。欧阳修此次出京,在地方上辗转了十来年,至和元年回到京师时,“仁宗恻然,怪公鬓发之白,问公在外几年,今年几何,恩意甚至。”随即任命他为判吏部流内铨(负责考核官员业绩的高官)。刚刚上任六天,那些嫉恨欧阳修的大臣又对他下了黑手,他们模仿欧阳修的笔迹伪造了一份奏章,说欧阳修请求清理内廷的太监,致使太监们联合起来,挖空心思寻找欧阳修的毛病。可巧欧阳修的朋友胡宿之子胡宗尧按资历应该升迁,欧阳修为他办理了迁官手续。太监杨永德密奏说:“胡宗尧曾经因借官船给私人用受过处分,这种人升迁,分明是欧阳修在徇私袒护,理当贬黜。”在当时,官吏徇私枉法,朝廷处理是非常严厉的,所以欧阳修又被贬为同州知州。朝廷中很多有正义感的官员见欧阳修再次遭人暗算,纷纷出面营救,判吏部南曹吴充、知谏院范镇等都曾几次上书,请求把欧阳修留在朝廷。副宰相刘沆也极力救解,提议让欧阳修留在京城主持修纂《唐书》(即今二十四史中的《新唐书》),仁宗应允,总算没有再次将欧阳修贬出汴京。 宋朝是个文人主政的朝代,虽然有效地避免了军阀混战和武夫专权,但文人之间的党争却比其他朝代表现得更为突出。至于欧阳修遭受的第二次重大诬谤,也是党争的表现之一,我们下期再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