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山东柳子戏是曾经辉煌一时的中国古老剧种,清朝初年曾兴盛一时,其声腔的覆盖地域横跨五省——山东、河南、江苏、河北、安徽的许多地区,是当时北方舞台上影响很大的声腔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数百年之后,属于弦索声腔的柳子戏没有像昆腔、弋阳腔、梆子等成为流行南北的大剧种,逐渐被遗忘在梨园的角落,一些年老的票友疾
呼对这一古老剧种加以保护。
在清代前,柳子戏声腔被冠以“东柳、西梆、南昆、北弋”的称呼,记录在人们的口碑中。其中“东柳”,指的是当时流行与中国东部地区的弦索声腔,里面包含了柳子戏,由于柳子戏在当时影响最大,于是就把弦索声腔以“东柳”代指。
“柳子戏与昆曲等剧种颇有渊源,因为它们都是以笛子作为主旋律,并且都是唱曲牌的剧种。”山东省柳子剧团团长段雨强介绍说。柳子戏是由元、明以来“弦索”系统演变而来,到目前已经有五百年的历史,柳子戏遗产丰富,现存传统剧目二百余出,传统曲牌约六百余支,其中代表剧目有《孙安动本》、《张飞闯辕门》、《琵琶遗恨》和《白蛇传》等。
山东省艺术研究所所长王晓家说:“柳子戏较其它声腔来说,具有北方粗犷豪放的声腔特点,地域色彩非常明显,是最能代表山东地方戏特点的剧种。但是这一珍贵的剧种发展不容乐观,剧团少的可怜,对它的保护、发展都已迫在眉睫。”
孔祥启生于一个戏剧世家,现已63岁的他从9岁开始在祖父的教导下学唱柳子戏,如今他已在剧坛打拼50多年。经历了柳子剧从繁荣到衰落的变化,孔祥启颇有感慨。“柳子戏是一个大雅的剧种,曾经无数次进孔府为圣人、进京城为帝王演出,也曾和昆曲、徽调、京剧这些大剧种同台献艺,以前备受观众的欢迎,当时在鲁、豫、皖、苏、冀一带民间盛传‘吃肉吃肘子,听戏听柳子’的说法。”
孔祥启在剧团里唱“花脸”,上世纪80年代曾经随团全国巡回演出。柳子剧最火的时候,一个《孙安动本》一个月演了40多场,场场叫座,有时一天要连演3场。“如今不行了!没有多少人懂了,以前剧团在农村起家,主要的观众都在农村,后来剧团迁到了省城。多少年过去了,城市里的人不喜欢看,剧团想再回农村演出时,老观众大多也都不在了,观众出现了“断层”,说到这里孔祥启一脸惋惜。
段雨强所在的剧团山东鲁信是全国唯一的柳子剧团,据他介绍,整个剧团包括演员、乐队、舞美、行政人员一共只有80余人,而整个剧团有资格上课堂的只有30多位,相比昆曲800多专业人员来说少的可怜。而目前,戏剧教育中柳子剧专业的理论和教学的缺失,威胁着这个剧种的生存。
面对这种状况,文化部门开始加强对柳子剧的保护,山东省文化厅艺术处有关负责人说,相比山东其他剧种,柳子戏更具有民间文化代表性,更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山东目前正在积极运作向国家申请将柳子戏列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