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今浙江湖州)人。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18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汉阴县城。曾与其兄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
沈兼士(1887-1947),名坚士,吴兴(今浙江
湖州)人。
沈尹默之弟。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教育学家。1887年7月31日出生于陕西省
汉阴县城,1905年19岁时与兄沈尹默自费东渡日
本求学,入东京物理学校。时
章太炎先生居东瀛,沈兼士拜其门下,并加入
同盟会。归国之后,先后任教于北平大学(今北京大学)、辅仁大学(今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1922年在北京大学创办研究所国学门,任主任。曾与其兄
沈士远、沈尹默同在省立一中、北大任教,有“北大三沈”之称,为中国新诗倡导者一。 沈兼士创立
汉语“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学说,是清末
档案整理的开拓者。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倡导并写作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抗战期间,曾任
《鲁迅全集》编委,参与组织抗日团体“炎社”。在训诂、文字、音韵、档案学等领域独有所识,建树颇丰。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
沈兼士曾主持
故宫博物院文献馆是著名的文献档案学家。整理清代遗留历史档案,为学术界开风气之先。
辛亥革命后,清廷内阁大库档案流散,引起史界、文化界学者痛心疾
北大红楼
首。他整理了内阁大库乘余档案。他认为,档案于一代政治、学术关系极大,整理档案之目的在于充分便利使用。提出挡案分类不同于
图书分类,主张档案分类按机构、团体分类、在主持文献馆工作期间,档案分类是按机构分类的。后又取北京大学所藏汉文黄册1900余册,重加分类列目。汇编有《清内阁旧藏汉文黄册联合目录》 ,蔡元培为该目作序,称他的整理工作“为阅览便利,有助于史学”。
书法 沈兼士的成就是多方面的,除语言学外,他的
书法也颇好,虽然不及其兄尹默有名,但更多瘦劲之趣,少甜熟之累,亦自成风格。当年
鲁迅编《北平笺谱》,曾请他题签,可见他书法的功夫。
哲学史 在中国
哲学史方面,沈兼士也素有研究。
冯友兰在早期北大曾是沈兼士的学生,他在《三松堂学术文集》中有一篇1935年
“五四”时期,三沈与好友合影(前排左起)
所作的《近年史学界对于中国古史之看法》的演讲,其中谈到沈兼士时说;“沈兼士先生和
胡适先生是表现两种不同的研究史学的态度。沈先生认为的中国哲学史的发创的时期比胡先生认为的早,所以沈先生对于秦以前的哲学以为仍有研究之必要,而胡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一书,认为中国哲学是应该自‘先秦时期’开始。”
诗歌创作 沈兼士的
旧体诗、新诗都写得很好,但现在能见到的却很少了。
编辑本段文字起源学争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沈兼士在
北京大学讲授文字学,提出了文字既起源于语言又起源于
绘画的文字起源的二元说,并且提出了文字画的概念,沈兼士的观点在建国前后引起争论,
唐兰、梁东汉等人对沈兼士文字画理论进行了批评,唐兰的《中国文字学》1949年3月出版时,沈兼士已经辞世,我们不可能看到沈兼士对唐兰批评的回答。但是建国后文字学界还是客观地评论了沈唐关于文字起源的论争。经过论争沈兼士的观点受到普遍认可。从文字体系的角度来说,文字画的阶段是存在的,
沈兼士题字
文字画可以说是汉字的源头。中国文字学在批评与反批评的论争中发展,文字源于图画的观点现已为大多数文字学者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