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非物质文化
口号:暂无
简介: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
二、溯源与传说
蜡染,古称蜡缬,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中国的染织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已得到较大的发展。根据《礼记》等文献记载,织物的染色当时设有一种叫\"染人\"的专官主管,楚国还设有专门主持生产靛蓝的\"蓝尹\"工官。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苗族蜡染历史悠久,很多地方都流行有《蜡染歌》(古歌),叙述蜡染的起源。早在秦汉时代,苗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
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蜡染)已很盛行。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用蜡染衣料。民国年间,蜡染盛行于湘西、贵州、云南、川南的大部分苗族中,而以贵州的丹寨、安顺、郎岱(今六枝)、普定、惠水等地技艺最高。大多数地区都将蜡染成品作衣饰,湘西地区则用作床单、帐沿、枕巾等。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联系:暂无
网址:
http://fy.folkw.com/view.asp?id=808